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伐致呵利三百詠

鎖定
《伐致呵利三百詠》是古代印度詩人伐致呵利編著的梵文短詩集。原名一般稱為《百詠》,或分作三個“百詠”,即,《世道百詠》《豔情百詠》《離欲百詠》。以伐致呵利的名字傳下來的詩作的手抄本,大約有三千多種。印度學者高善必根據三百七十七種手抄本校訂出一部《三百詠》“精校本”,於1948年出版。 [1-3] 
所謂“百詠”是將一百首左右的短詩集在一起的總名。這些詩大致有相仿的主題,相仿的藝術風格。歷來認為這些詩的作者是伐致呵利,所以常稱為《伐致呵利三百詠》。書名雖為“三百詠”,其實流傳下來的各種本子,詩數多少不一,互有異同。印度歷史學家高善必認為:從各種傳本中校出的可靠的伐致呵利的原作只有兩百首,另有一百五十二首是可疑的,還有五百首是散見於少量的不同寫本中的,三類合計共有八百五十二首。 [2] 
《伐致呵利三百詠》的第一部分主要諷刺世態炎涼,揭露帝王權貴;第二部分描寫女性之美和愛情的甜蜜;第三部分泉道人離開俗世,出家修行,獲得解脱。《伐致呵利三百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印度中下層人民的心聲;詩歌的語言和題材都比較樸素自然,風格清新、簡潔、生動、細緻,因而在印度廣為流傳。 [1]  [3] 
作品名稱
伐致呵利三百詠
外文名
Bhartr̥hariviracitaśatakatrayam [4] 
作品別名
三百詠
三百妙語集
作    者
伐致呵利
創作年代
公元7世紀以前
文學體裁
短詩集
字    數
102000

伐致呵利三百詠內容簡介

《伐致呵利三百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題為“世道”,類似格言詩,大都講述世事和善惡變化的道理。第二部分題為“豔情”,是一組描寫對女人的情愛和追求感官享樂的詩。第三部分題為“離欲”,是描寫離世和修行的。按印度古代宗教習俗,人的修行歷程分為四個階段:(一)梵行期。學習《吠陀》,熟悉宗教儀式。(二)家居期。結婚並過世俗生活。(三)林棲期。老年時棄家而隱居於森林之中。(四)遁世期。即捨棄一切財物,乞遊四方直至離世離欲。在這一部分詩作中,詩人抒寫他離欲的原因。 [2] 

伐致呵利三百詠作品鑑賞

伐致呵利三百詠主題內容

《伐致呵利三百詠》雖然充滿了印度教的色彩,但詩人並沒有受宗教禮儀的束縛,而是表現了窮苦文人的潔身自好和對統治者憤懣的情緒。如在第十三首中,詩人説:“博學而言詞藻麗,通經而堪授門徒,這樣的名詩人在他國土上居住而窮苦,那只是君主無知,學者依然稱富,應責備把價低估,不能怪減價的寶珠。”第七十首作者這樣讚美智者:“學問是人的崇高容貌,又是深藏的財寶,學問使人有福享有名望,是眾師首長,學問是遠遊他方時的親友,是最高保護神,王者尊學而不尊財,無學問者和動物一樣。”
在第六十九首中,作者對依仗權勢而作惡的人表示憤慨,同時也反映了智者的人格尊嚴和正直的品質:“超越了一切惡人,毫無顧忌,自己從前靠賤行生活,已都忘記,仗命運獲得權勢,憎恨德行,在這小人的治下,誰能安居?”還有一些詩,既反映了炎涼世態,又表現了命運的捉弄和世道變化的哲理。如第十二首:“窮困時肯求索一握大麥,富足時視大地如同草芥;看事物,算大小,有種種不同,錢多少,位高低,能變更輕重。”第三十九首體現了作者的宿命觀念:“禿頂人頭上遭受太陽光炙灼,想求陰涼,他走到一棵大樹下,命運安排,大果下落,砰然頭破:時運不濟,災難往往到處追隨他。”
《豔情百詠》中的短詩,很大度上反映了人性發展的另一個側面。對情慾問題的思索是這些詩篇的主題。第八十五首説:“這世上誰也走不到慾海的盡頭。無窮的財富有何用?青春逝去,欲情猶有。還是去情人住處,那裏有蓮花般的眼眸,莫待老年步步進犯,迅速奪去温柔。”這首詩由於其對“慾海無邊”的感嘆,使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到一種悲觀色彩濃厚的及時行樂的意緒。有詩篇側重反映了窮困的婆羅門文人出世和愛慾的矛盾心態,如第八十八首:“人世空虛,變化不定,高人只有兩路可循:通曉真理甘露仙液怡悦情意,讓時光流盡;否則有那乳腿豐腴又縱情歡樂的美人,可以任你輕運手掌愛撫取樂,自在消停。”在另一首詩(第一百零三首)中,這種矛盾心態表現得更直接:“生死輪迴的世界啊!超出你的路途應不遠,若沒有難越的障礙——醉人的俊眼在中間。”
在《離欲百詠》中,詩人的形象已經是經過人生的長途跋涉,“扶杖緩緩起立,兩眼模糊生重翳”的衰老形象。如在第一百五十一首詩中,他説:“由太陽的去去來來,生命一天天縮減;受許多繁雜事務重壓,也不知道時間;看到了生老死災難,又沒有生出恐懼;飲下了愚痴放逸之酒,這世界已經酣然。”世俗煩惱的百般纏繞,使詩人萬念皆空,第一百八十首説,“心啊!離開這聲色密林,煩惱聚集處,趨向那寂靜本性,幸福道路,剎那消除一切痛苦,放棄自己的波浪般不定生涯,勿再迷戀浮生歡樂,此刻就該將心收住。”在第二百首中,詩人已經參破人生的“禪機”,他説:“人壽不過百年,夜已佔去一半,另一半中的一半屬於兒時和老境,餘年有疾病離別愁苦,在侍候人中度一生,這水波一般短促的生命中哪有歡情?”
總觀伐致呵利的詩作,可以發現其中有一條從探求人生價值到享樂人生到悟透人生的線索。沿着這條線索,詩人表達了自己憤世嫉俗的情緒、及時享樂的人生態度以及帶悲觀色彩的宿命觀念。作者的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印度中下層人民的願望、苦悶甚至不滿。 [2] 

伐致呵利三百詠藝術特色

《伐致呵利三百詠》中的詩句清新、簡潔、生動、細膩。詩作以長短音配格律,可以吟唱,不少比喻和雙關語精彩獨到。詩作憤世嫉俗而又羨慕富貴,悲嘆貧窮而又讚美出家之樂,短小生動,樸素自然,比喻形象貼切,語言洗練清新,具有較強的哲理性。 [2]  [5-6] 

伐致呵利三百詠作品影響

《伐致呵利三百詠》是同類短詩集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習梵語的人必不可少的讀本;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較大,千百年來,一直被奉為梵文的典範。 [2]  [3] 

伐致呵利三百詠出版信息

高善必校勘出流傳下來的詩的“定本”,於1948年在印度孟買出版了“精校本”,並在書前用梵文題詞:“獻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中國學者金克木根據高善必的“精校本”,曾選譯了69首,刊載於1948年的《文學》雜誌二卷六期上。譯出了高善必認為確切無疑的伐致呵利的二百首詩,還譯了高氏認為可疑的詩中的八首。1982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該書《前言》中,譯者對書名、書本校勘情況、中譯情況、作者生平及該書內容都作了簡略説明。 [2] 

伐致呵利三百詠作者簡介

伐致呵利,生卒年月不可考。金克木在中譯本前言中指出,提到這個名字的資料既少又亂,説法大致有三種:國王、出家人、文法家。以上三種説法只能算是傳説。關於伐致呵利有關的史料少,有的説他本是一位國王,後來出家當了和尚;有的説他是一位文法家或哲人。中國唐代高僧義淨(635—713)在他的記述自己遊歷印度等地的著作《南海寄歸內法傳》的第三十四節中,提到了伐致呵利,説他是四十多年前去世的,在世時,“響震五天,德流八極”,名聲很大,曾七次出家,七次還俗,著有邏輯學專著《薄迦論》。義淨所記述的這位伐致呵利,是不是《三百詠》的作者,很難斷定。據印度和中國的一些研究者説,這位《三百詠》的作者伐致呵利,很可能是公元四到五世紀的人,因為他的《三百詠》中有一首詩,又見於迦梨陀娑的詩劇《沙恭達羅》中。顯然,這位作者不可能把當時業已風行全印的《沙恭達羅》中的詩句,冒充自己的作品。那麼,他只會早於迦梨陀娑了。 [2] 
參考資料
  • 1.    王向遠.東方文學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69
  • 2.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70-72
  • 3.    範軍著. 詩神的誘惑 東方詩歌史話[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3.12:33,37.
  • 4.    金克木著. 金克木集 第7卷[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05:267.
  • 5.    陳紹偉編. 詩歌辭典[M]. 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6.10:305.
  • 6.    郝嵐,呂超主編;曾思藝著. 世界名詩鑑賞[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