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龍起義

鎖定
1948年8月22日,西南民主聯軍華鎣山縱隊第七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石泉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史稱“伏龍起義”。 [2]  [4] 
中文名
伏龍起義
發生時間
1948年8月22日
發生地點
四川省嶽池市伏龍鄉 [3] 
主要人物
劉石泉

伏龍起義事件背景

伏龍鄉是上華鎣山的一道屏障,伏龍鄉的鄉保政權大部分被中國共產黨掌握。張蜀駿以擴充鄉保武裝為名,讓許多農會會員背槍,並變賣自家田產和利用鄉長職權購買了兩挺機槍,10餘支手槍,30餘支步槍,為起義作充分準備。在此基礎上,七工委副書記劉石泉、工委委員楊奚勤組建了伏龍鄉武工隊。同時,劉石泉、楊奚勤還同鞠成之、杜文舉、張篤等黨員研究,在交界的合川新橋、肖家、龍市等鄉分別建立了小型武工隊。

伏龍起義事件經過

1948年8月20日,工委負責人到伏龍鄉共同研究。大家認為伏龍鄉處在華鎣山麓,黨的力量較強,在該地發動起義,既便於奪取山下各鄉武器,又便於上山打游擊。因此,決定通知羅渡、中和等地的武工隊到伏龍鄉集中,準備起義。
8月21日,伍俊儒和秦耀等帶領已擴建為80多人的姚市橋武工隊,於當天趕到伏龍鄉。中和鄉李成和廖亞彬領導的隊伍,住地分散,經過努力,集中了80多人,也於當晚到達伏龍。這兩支隊伍與張蜀駿的100多人集中在伏龍鄉公所周圍。為了防止走漏起義消息,立即派人封鎖交通要道。
當晚,工委召集負責人會議。楊奚勤宣佈七工委組建的這支隊伍為“西南民主聯軍川東縱隊第七支隊”。為了擴大聲勢,震懾敵人,決定對外把支隊改稱縱隊。下設三個中隊,羅渡姚市橋的隊伍為第一中隊,隊長秦耀,指導員伍俊儒;伏龍鄉的隊伍為第二中隊,隊長陳次亨,指導員張蜀倫;中和鄉的隊伍為第三中隊,李成兼隊長,指導員朱重光。
8月22日上午,三個中隊集中伏龍場上,300多戰士攜有兩挺機槍、10餘支衝鋒槍、30餘支手槍、200多支步槍。伏龍場上,四處貼着“共產黨萬歲!”“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紅綠標語。司令部派人前往伏龍鄉糧倉和一些惡霸地主家開倉濟貧。伏龍鄉周圍的貧苦農民成百上千地前來分糧。開倉濟貧後,300多游擊隊員和上千的羣眾,在伏龍鄉召開誓師大會,楊奚勤在會上宣講了解放戰爭形勢,號召貧苦大眾團結起來,支持游擊隊的鬥爭,為解放四川,解放全中國貢獻力量。
嶽池城裏的地方官員知道伏龍起義的消息,十分震驚。縣長蕭毅安立即帶領兩個警察中隊,前往華鎣山攻打起義隊伍。國民黨嶽池縣黨部書記長陳爾康,連忙奔赴重慶綏靖公署告急,要求派兵清剿,還在嶽池縣城四周連夜修築工事,防備游擊隊攻打縣城。 [1] 

伏龍起義事件結果

伏龍起義後,支隊決定把隊伍拉上華鎣山,與袁念之領導的隊伍匯合,在山上進行整訓。下午,隊伍由伏龍鄉趕到華鎣山梘子溝宿營。
次日,部隊拉到陽和鄉碗廠駐紮。袁念之派王普全、伍子東等幾名隊員參加了游擊隊,之後他本人則繼續留在山上對謝三榮等進行教育改造工作。
部隊在陽和鄉的二山安排就緒後,楊奚勤、張蜀駿和徐庶聲研究決定,在山上整訓,給戰士進行形勢、游擊隊的任務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教育,並研究作戰方案。
開始有兩種意見:一是以華鎣山為據點,派小部隊下山襲擊附近鄉公所,奪取槍支彈藥,較快地在山上建立起遊擊根據地;另一種意見是把大隊伍拉下山,壯大聲勢,然後再回華鎣山。經過討論,採納後一方案,決定隊伍立即下山,給敵人造成進攻縣城的假象,目的是下山匯合劉石泉組建的游擊隊和王璞陳伯純在合川金子鄉領導的起義隊伍。部隊下山前,派蔡旭東、徐榮恆等10多名隊員,分頭偵察廣安雙河和嶽池陽和方向的敵情。得知,嶽池縣長蕭毅安帶領100多名警察前來攻打起義隊伍,現在陽和鄉碉堡。廣安方向的偵察員報告,廣安縣警察局督察長李朝鉞帶領兩個警察中隊200多人向陽和方向開來,先頭部隊已到雙河。游擊隊掌握敵情後,決定隊伍按原計劃下山,搶渡渠河,向武勝、合川方向進軍。為了甩掉敵人,派突擊隊佯攻陽和鄉。突擊隊帶上機槍、衝鋒槍如猛虎下山,向陽和鄉的警察中隊猛烈開火。蕭毅安幾次組織反擊都被突擊隊密集的火力封鎖在碉堡裏。得知山上大部隊已安全轉移下山後,突擊隊才停止進攻,撤回追趕主力部隊,游擊隊全部安全撤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