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魔山

鎖定
伏魔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和平鄉遙山溝和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大鵬溪交界處,距離牛郎鎮區3公里,距離銅仁市區30公里,大鵬溪村就位於伏魔山下。
中文名
伏魔山
位    置
貴州省銅仁市
時    代
明代

伏魔山歷史文化

伏魔山歷史悠久,開山於明代天啓年間(公元1621——1627),距今已有近400年曆史。建伏魔庵,開山始祖為尹明鎮和尚,傳受白虎之託兒開山。後為紀念開山祖,鑿明鎮和尚像於伏魔山石壁,有後人鑿去石像不久石壁又顯現石像,尤為神奇。今石壁仍有一尊石像清晰可見。伏魔庵遺址,位於伏魔山頂,面積400平方米,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山門有“雲山獨秀”四字。山門坐南向北,進山門後,沿石階而上,東西山頂建有四合院建築,由正殿、後殿、廂房組成,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西面山頂建有兩座小廟,均以山上塊石就地取材砌成牆。

伏魔山地理環境

伏魔山海拔750米,比周圍的山都要高,似高入雲端,山清水秀,方圓百里,惟她獨秀,故有云山獨秀之美稱。在伏魔山殘缺的碑文上依稀可見:“有山焉,名伏魔,雙溪繞膝,兩柱擎天。脈由梵淨傳來,千山搖翠,萬壑朝宗。下有良田百畝,桐茶千頃,其勢蔚然。左聯六轉,其情若謁,莫甚於此。凡有過其都者,莫不羨焉……”。此山乃伏魔山,雙溪即一為大鵬溪,一為外溪(即遙山溝)。兩柱擎天是謂伏魔山金頂一分為二,山門就是連接兩峯的橋樑,這與梵淨山極為相似,説是微縮梵淨山,小梵淨山也不足為過,梵淨山金頂海拔2400多米,氣温低,土壤稀缺,植被很難生長;伏魔山金頂恰恰相反,比梵淨山金頂更加生機勃勃。伏魔山海拔750米,氣温適宜,土層厚,適於植被生長,原本葱葱郁郁,古木參天,無數奇花異草。半個世紀以來已被不法分子或砸或伐或挖或焚,現已破壞殆盡。
伏魔山開山立廟後屢有毀建,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夏天。今山門保存較為完好,山門上“雲山獨秀”四字依舊清晰如初。1950后土地改革,伏魔山僧人被迫還鄉,原伏魔山寺廟所屬天地盡歸人民。70年代伏魔山下興教育興土木,遂上伏魔山拆廟伐樹,後山下民眾亦自發伐樹,不足半年伏魔山已成禿山空山,伏魔山已成伏魔山千年古樹毀於一旦。2009年伏魔山又遭遇毀滅性火災,大火已燒至山頂,伏魔山歷史上古木參天植被極為豐富,未曾遭遇火災。2001年以來響應國家退耕還林,伏魔山下退耕還林數年成果亦毀於一旦

伏魔山風土人情

伏魔山下大鵬溪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鵬溪從村子中間流淌,數百幢瓦房因地制宜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有不少吊腳樓,還有數幢保存完好的明國時期四合院,古香古色,入村者無不稱讚。近年隨着村民在外務工緻富,部分瓦房已被洋房取代。

伏魔山保護

伏魔山風光
伏魔山風光(4張)
2011年伏魔山(伏魔庵遺址)已被列入 [1]  銅仁市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地處偏僻,伏魔山未曾得到實質性保護。如今伏魔山留給人們的只有記憶和遺憾,遠在他鄉的遊子就是在網上看看伏魔山的照片也是一種奢望,因為沒時間去造訪伏魔山,而離伏魔山很近的人卻又不屑於造訪伏魔山。所以伏魔山只是傳説中的伏魔山,沒有人相信她真的存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