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羲崖

鎖定
伏羲崖位於甘肅省西和大橋鄉南部西漢水和洛峪河交匯處的仇池山上,距縣城南60公里 。
中文名
伏羲崖
地理位置
漢水和洛峪河交匯處的仇池山上
記載書目
《路史》
特    徵
仇池山巍然突起,聳入雲端

伏羲崖歷史介紹

伏羲崖
伏羲崖(4張)
《路史》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相傳仇池山伏羲崖為伏羲誕生地。無根東水源於山腹西北側的天然巨石之上。這塊巨石厚約3米、寬4米、長5米,被另外3塊大石支撐,形成“鼎”字狀,巨石上有直徑30釐米,深40釐米的石凹,常年積水,滿而不溢。
伏羲崖
伏羲崖(3張)
水質甘冽醇厚,沁人心脾,可治腸胃疾病,有“積年之疾,一飲而愈”之説。

伏羲崖由來特點

伏羲崖
伏羲崖(4張)
相傳此石為魯班修建伏羲廟時所遺留。麻岩石洞系一石灰岩溶洞,洞深尚未探其終底,遊人可至處有3廳。洞中溪流涓涓,鐘乳石或立或掛,若人若獸,百姿千態,蔚為壯觀。神魚洞在仇池山西麓魚洞峽中,原有上、下兩洞,下洞已被西漢水掩埋,上洞僅有碗口粗大,常年流水潺潺。每年清明前後,即有魚羣隨泉水流湧而出。這些魚體態修長,背色暗褐,細鱗銀白,鰭尾暈紅。近年疏通魚洞泉眼,魚羣湧出數量大增。此魚乃嘉魚,生存於溶洞地下水中,富含脂肪,味道鮮美。

伏羲崖相關文作

伏羲崖
伏羲崖(5張)
伏羲崖'以其獨有的險峻和豐饒,成為千百年來學者文士嚮往的“洞天福地”,以杜甫、蘇東坡為代表的歷代詩人學士,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杜甫《秦州雜詩》之十四曰:“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蘇東坡有《雙石》、《仇池石》、《和陶讀山海經》、《見和仇池》《壺中九華詩》等多首詩抒寫嚮往仇池的情思,高度頌揚仇池的美好,又將其一筆記名之為《仇池筆記》。其中《壺中九華詩》讚道;“江邊陣馬走千峯,問訊方知冀北空。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葱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