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羊文化

鎖定
近年來,以“品嚐羊肉大餐,欣賞伏羊文化,助推經濟發展”為主題的蕭縣伏羊美食文化節,讓該縣“羊名”大噪。依託人文和資源優勢,蕭縣通過開展廚師大比武、圖片攝影展、書畫筆會、養生講座等“羊活動”,打響了“羊字牌”,收到了以“羊”揚名和以“羊”致富的雙重效應。蕭縣“羊美食”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全縣常年養羊穩定在400萬隻以上,是全省第一養羊大縣,“羊飯店”“羊餐館”“羊酒樓”達5000餘家,日銷量達萬餘隻,形成了聖泉寺全羊、丁裏羊頭、篩子泉手抓羊肉和龍城羊肉湯“四大羊美食集羣”。
中文名
伏羊文化
節日起源
蕭縣
節日飲食
羊肉
節日意義
品嚐羊肉大餐,欣賞伏羊文化,助推經濟發展
設定地點
蕭縣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蕭縣有着悠久歷史,俗稱伏羊肉,歷史傳説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伏羊者,乃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也。伏天食用羊肉的習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歷史典籍記載,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從漢字構造看,“示羊”為“祥”、“羊大”為“美”、“魚羊”為“鮮”、“食(介)羊”為“養”等,無一不隱喻着人們對羊肉菜餚的追求和對美食烹飪的感悟。
蕭縣人連同其周邊一些皖北地區的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而蕭縣當地的一些餐館門面上都會掛出“伏羊節”的條幅,喜歡熱鬧的人們會從家中走出,聚會在各個大小飯館吃羊肉,喝羊肉湯。2000年夏季,蕭縣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第一次打出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其他一些羊肉餐館的積極響應,一時間,所有的羊肉餐館都川流不息、熱鬧異常。當年的羊肉系列菜餚,為人們的盛夏飲食增添了一道大餐,隆重的盛況,也進一步證實了蕭縣伏羊文化有着深厚的羣眾基礎。到2007年夏,蕭縣政府以官方的名義曾經舉辦一次“伏羊文化藝術節”,盛況空前,為蕭縣伏羊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後因節減開支的原因終止停辦。而蕭縣民間坊裏以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為首,仍一如既往地維持着伏羊飲食文化的習俗,打出“蕭縣伏羊節”的招牌,至今已連續八年。
據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創辦人、許堂五香羊頭館經理許敏介紹,山羊經春夏兩季飼養,膘肥肉嫩,首先,宰殺後肉味醇厚,羶味小,湯汁鮮美,宜食用;其二,三伏天人體內有積熱,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湯後,全身大汗淋漓,可驅走五臟積熱。其三,三伏天裏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葱、醬、蒜、花椒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有助於排出體熱,排出體內毒素。據《本草綱目》記載:山羊味甘、性熱、無毒,主治暖中、虛勞寒冷,補腎益氣、鎮靜止驚、止痛,益養產婦,可開胃健力,醫治五勞七傷。
蕭縣民間自發形成的伏羊節裏,羊的吃法也特別多:鮮美香溢的醇湯羊肉,後味純厚的紅燒羊肉,許氏麻辣羊蹄拐、火辣辣的川江羊肉,香脆可口的燒羊排,五味俱豐的燒羊頭、羊雜,許堂五香羊肉湯、吉祥三寶、爆羊肉、烤羊肉,一羊十吃。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