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氣

鎖定
伏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fú qì,意思為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服氣,認輸。 [1] 
中文名
伏氣
拼    音
fú qì
注    音
ㄈㄨˊ ㄑㄧˋ
出    處
《唐朝散大夫贈司勳員外郎孔君墓誌銘》

目錄

伏氣解釋

1、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1] 
2、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1] 
3、服氣;認輸。 [1] 
4、伏氣:病證名,又稱伏氣温病,成無己在《傷寒註解論》中説:“冬時感寒,伏藏於經中,不即發者,謂之伏氣。”伏氣之説為温病所重視,特別是王孟英更為強調,把温病分為外感温病和伏氣温病兩大類。後世認為,凡初起不見表證,而先見裏熱甚至血分熱證者為伏氣温病,例如春温和伏暑之類便是。

伏氣出處

唐·韓愈《唐朝散大夫贈司勳員外郎孔君墓誌銘》:“從史羞,面頸發赤,抑首伏氣,不敢出一語以對。”
《敦煌曲子詞·謁金門》:“長伏氣,住在蓬萊山裏。”
《古今小説·陳希夷四辭朝命》:“則他這睡也是仙家伏氣之法,非他人所能學也。”原注:“‘伏氣’,道家的一種修養法,也叫‘吐納’。”
《西遊記》第五七回:“欲待要奔龍宮,又不伏氣求告龍王。”
明高明《琵琶記·蔡母嗟兒》:“婆婆日夜埋怨着公公,當初不合教孩兒出去。公公又不伏氣,只管和婆婆閒爭。”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希賢平日見父親所為,心中不伏氣,怪的是方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