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伍(拼音:wǔ)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秦國《睡虎地秦墓竹簡》,古字形從人、五聲,五兼表意。“伍”本義是指古時軍隊的最小軍事編制單位,由此引申指代部隊、軍隊,又引申為同伴、同夥。伍也特指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由此引申指民間。五的大寫也寫作伍。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WGG [1] 
倉    頡
OMDM [1] 
鄭    碼
NBX [1] 
筆    順
撇—豎—橫—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59)
平水韻
上聲·七麌 [3] 
總筆畫數
2+4
四角號碼
2121₂
筆順編號
321251
統一碼
4F0D [1] 
注音字母
ㄨˇ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伍”是會意兼形聲字,其小篆作圖1,由“人”“五”二字構成。“人”表示它的人羣單位意義,“五”則限定這一人羣單位的人數。當然,“五”同時又兼有表音的功用。隸書(圖2、3)、楷書承自篆文,將“五”中間的交叉筆畫變作直折筆而定體。
在上古文獻中,“伍”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具體的人羣單位。可以指最基層的軍事編制單位,一“伍”有五人。《左傳·昭公元年》:“五乘為三伍。”即將五輛兵車上的十五名甲士改編為三個“伍”。《周禮·夏官·諸子》:“合其卒伍。”鄭玄注:“軍法,百人為卒,五人為伍。”又可指古代的户籍編制單位,一“伍”有五家。《左傳·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杜預注:“使五家相保。”還可指古代兵車編組單位,一百二十五乘為一“伍”。《周禮·夏官·司右》:“凡軍旅會同,合其車之卒伍。”賈公彥疏:“《司馬法》雲:‘以百二十五乘為伍’。”顯然,上古時代的“伍”作為軍事編制單位或户籍編制單位,都是以“五”這個特定數量為特徵的,即使一百二十五乘的兵車單位之“伍”,其中的數量也是“五”的倍數。如果淡化了這個數量限制,“伍”便可以很輕易地演化為一般的人羣單位。由此可見,“伍”在當代的常用意義正是由它原本的這種特定人羣單位意義引申出來的。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軍隊編制的最小單位。士兵五名編為一伍
《周禮‧夏官‧諸子》:“合其卒伍,置其有司。” 鄭玄注:“軍法百人為卒,五人為伍。”
陶成章《浙案紀略‧濮振聲傳》:“其軍制與洪門各會黨有異,以五人為伍,有伍長。”
古代民户編制單位。五家編為一伍
《左傳‧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盧井有伍。”杜預注:“使五家相保。”
漢·荀悦《漢紀‧文帝紀下》:“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
古代兵車單位。以一百二十五乘為伍,或以一百二十乘為伍
《周禮‧夏官‧司右》:“合其車之卒伍,而比其乘。”賈公彥疏引司馬法曰:“以百二十五乘為伍。”
《左傳‧昭公元年》:“兩於前,伍於後。”孔穎達疏:“服虔引司馬法雲:五十乘為兩,百二十乘為伍。”
泛指軍隊、隊列
army
《孟子‧公孫丑下》:“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趙岐注:“一日三失其行伍。”
唐·劉禹錫《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公在伍中,出為開州刺史。”
清·顧炎武《軍制論》:“久安弛備,政圮伍虛。”
入伍;退伍;隊伍
同類;同夥
partner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其間與白刃為伍者,亦常數輩;幸承餘福,得至於今。”
郭小川《青松歌》:“而青松啊,決不與野草閒花為伍!”
姓氏用字,參看“伍姓
動詞
結為同夥;排為同列

宋·王安石《韓信》詩:“當時噲等何由伍,但有淮陰惡少年。”
秋瑾《吊屈原》詩:“傷哉九畹蘭,下與羣草伍。”
葉聖陶《窮愁》:“見阿松亦鐵索郎當,伍於罪犯,心大異,馳赴阿松母所,白所見。”
數詞
“五”的大寫
five
《易‧繫辭上》:“參伍以變。”孔穎達疏:“參,三也;伍,五也。”
《國語‧齊語》:“聖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疑古切(wǔ)
相參伍也。從人從五。 [6] 

説文解字注

“相參伍也。”注:參,三也;伍,五也。《周禮》曰:“五人為伍。”凡言參伍者,皆謂錯綜以求之。《易·繫辭》曰:“參伍以變。”《荀卿》曰:“窺敵制勝,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漢書》曰:“參伍其價,以類相準。”此皆引伸之義也。
“從人、五。”注:五亦聲也。疑古切,五部。 [7] 

廣韻

疑古切,上姥疑 ‖ 五聲魚部(wǔ)
伍,行伍。《説文》曰:“相參伍也。”《周禮》曰:“五人為伍。” [8]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伍
唐韻》《韻會》疑古切。《集韻》《正韻》阮古切,並音五。《周禮·小司徒》:五人為伍。《説文》:相參伍也。三相參為參,五相伍為伍。《周禮·天官》:設其參傅其伍。注: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
又《齊語》: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又《孫子》: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左傳·桓五年》: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注: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
又五家相保曰伍。《左傳·襄三十年》:子產使盧井有伍,輿人誦之曰:取我田疇而伍之。
又漢制有尺籍伍符。
又與眾雜處曰伍。《史記·司馬穰苴傳》:臣素𤰞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又《韓信傳》:信過樊將軍門,嘆曰:生乃與噲等伍。
又《前漢·律曆志》: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注:孟康曰:從子數辰至未得八,下生林鐘,數未至寅得八,上生太簇。律上下相生,皆以此為率。伍,耦也。八八為耦。
又姓。 [9]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亻”窄“五”寬,頂部“亻”高,底部“五”高。“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五”,首筆短橫起筆於豎中線,豎在豎中線右側與短橫相接,向左斜行,收筆於豎中線;㇕(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豎段左斜,與豎筆平行;長橫從“亻”下側起筆。 [11]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o
先秦
王力系統
ŋ
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agx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ŋ
uo
隋唐
王力系統

ŋ
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ŋ
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ŋ
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ng
uo
隋唐
陳新雄系統
ŋ
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次濁
疑古切
ŋuo
集韻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次濁
阮古切
ŋo
禮部韻略

上聲





阮古切

增韻

上聲





阮古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汪古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五姥


次濁
阮古切
ŋu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三十三吾五悟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əu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ŋ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əu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ŋ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ʊ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ŋɔ̃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ŋõũ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ŋu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ŋu
42
陽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29]
  • 3.    平水韻 七麌 伍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1-29]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81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08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54
  • 8.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66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0
  • 10.    伍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29]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6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0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89-2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