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老與周良顯

鎖定
《伍老與周良顯》,閩劇最早的一出“時事戲”,出現在約二百年前的清代乾隆末年,它是根據當時在福州發生的一件震動全國的大貪污案編演的。
中文名
伍老與周良顯
類    型
閩劇最早的一出“時事戲”
時    代
清代乾隆末年
故事原型
根據全國的大貪污案編演的。

目錄

伍老與周良顯簡介

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庫吏周經、布政司伊轍布、按察使錢受椿等貪官污吏,狠狽為奸,賄賂公行,草菅人命,貪污庫藏鉅款達85000餘兩白銀。案發後,百姓紛紛要求嚴辦這批罪大惡極的貪官,聲勢極為浩大。清朝皇帝懾於民憤,不得不把為首的罪魁伍拉納、浦霖、周經等人判處死刑,其它同謀者予以革職或降職處分。這時消息傳來,閩劇的前身“江湖班”(有的地方稱“平講班”)的藝人們,立刻抓住這個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大事件,編成劇本上演,迅速反映當時官場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腐敗。

伍老與周良顯詳細介紹

《伍老與周良顯》中的伍老,劇中名叫“伍三達”,實際上暗指伍拉納;而“周良顯”則是周經的別名。這齣戲反映了當時民眾的憤怒心情,在福州地區首演後,立即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老百姓稱之為舞台上的《官場現形記》。當時福州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伍老冠不正,兩獅要金錢。兩台烏暗暗,惟有燭光明。”其中的“伍”是指伍拉納,“冠”是指“官”,兩“獅”是指“布政司”與“巡撫司,”取“獅”與“司”諧音。兩“台”指制台與撫台。“燭”字隱喻“祝”字,即劇中的福州知官祝光明。他是戲裏惟一的清官。但是,查遍乾隆末年、嘉慶初年的福建省府、縣官名錄,都沒有“祝光明”這個清官的名字,説明這個人是戲劇虛構的,以取與民謠中的“烏暗暗”相對應,用以表達當時廣大民眾預祝早日見到社會光明的一種願望。
這齣戲共11場,對封建官吏魚肉百姓、作威作福、蒐括民脂民膏的罪行做了辛辣的諷刺,由於各戲班競相上演,轟動一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