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伊,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3]  ,讀作yī,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關於“伊”的本義,則頗有爭論。在上古文獻中,“伊”常作為語辭使用,後世作助詞的用法也時時可見。義可表示遠指,相當於“那”;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她”、“他”、“彼”;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等等。 [4-5]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WVTT
倉    頡
OSK
鄭    碼
NXMA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3] 
平水韻
四支 平聲 [12] 
統一漢字
U+4F0A
結    構
左右結構
筆順編號
325113
注    音
ㄧˉ
四角號碼
27207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1]
“伊”,甲骨文中有其字。從人,從尹,尹像又(手)持針狀物,均為會意。金文與甲骨文大概相同,小篆整齊化。隸變為伊。 [1-3]  [7] 
關於“伊”的本義,則頗有爭論。《説文·人部》:“伊,殷聖人阿衡也。尹治天下者,從人尹。”段玉裁注則以為“殷”上效“伊尹”二字,當作“伊尹,殷聖人阿衡也”。其根據是《詩·商頌》毛傳:“阿衡,伊尹也。”鄭箋:“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併發揮説:“伊與阿,尹與衡皆雙聲,然則一語之轉也。”從尹的甲文形體來看《説文·右部》釋為“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伊”當是“尹”的後起加形旁字,也就是説,二者之間是古今字的關係,“伊”“尹”同義連文。至於林義光《字源》雲:“一人之名,無專制字之伊尹生於伊川空桑,本以伊水為姓,故從人,猶姬姜之字從女也。”其説似不可信從,《呂氏春秋·本味》也有內容明顯可以看出,所謂伊水,原本後因伊尹而得名(比之後世,地名常與人物有關,似也比較合理)。 [3] 
伊,原為動詞無疑,何以而作前綴,似看不出其虛化途徑。詞綴的形成有是意義的虛化使然,有時則不過是借其音而已,它並不與本字的意有所瓜葛。“伊”當是如此。在上古文獻中,“伊”即常作為語辭使用。後世作助詞的用法亦時時可見。“伊”作前綴,在先秦只見於《詩經》,以作代詞前綴為主。後世用法大致與《詩經》同,主要是用在“誰”、“餘”、“我”、“彼”、“君”等之前(君,指用作二稱代詞敬稱的“君”),在魏晉南北朝,偶有用於名詞之前的,如上所舉的“伊草”、“伊夜”、“伊諶”。但在後世,不見有所擴大。再,從前綴“伊”的總體面貌看,它主要出現在韻文中,很少例外,於此更可見它襯音的特點。在現代漢語中,似不見“伊”綴的例子。 [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代詞
表示遠指,相當於“那”。
that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秦風·蒹葭》。箋:“伊,當作繄,猶是也。”

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她”、“他”、“彼”。
he;she
薛蟠因伊倔強,將酒照臉潑去。——《紅樓夢
江家我顧伊, 庾家伊顧我。——《世説新語
吾見張時,伊已六十。——《南史》
伊行、伊曹、伊儔、伊拉
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
you
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説新語》
我這裏吐膽傾心説與伊,難道你不解其中意。——佚名《馬陵道》
伊咱、伊行、伊家
動詞
表示判斷,常與“匪”連用,相當於“卻是”、“即是”。
be
匪莪伊蒿。——《詩·小雅·蓼莪》
昔衞鞅因景監以見,有識知其不終。今得臣舉者,匪榮伊辱。——《後漢書》
匪朝伊暮、匪朝伊夕、匪榮伊辱、匪愚伊耄
語詞
語助詞。用於句中,無義。

旨酒既清,嘉薦伊脯。——《儀禮

發語詞,無義。


伊何、伊誰
通“繄”。是。
yes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詩·豳風·東山》。箋:“伊,當作繄。”
我這懷矣,自詒伊阻。——《詩·邶風·雄雉》

名詞
伊河,在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後入洛河。
Yi River

伊川
姓。如商朝有伊尹。



伊朗的簡稱。
Iran


伊拉克的簡稱。
Irag

[4-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從人從尹。𦯴, 古文伊。從古文死。於脂切。 [8] 
注:𠈽,亦古文伊。 [8] 

説文解字注

伊,殷聖人阿衡也。殷聖人之上當有伊尹二字,傳寫奪之。阿衡見《商頌》。毛傳曰:“阿衡、伊尹也。”箋雲:“阿,倚;衡,平也。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伊與阿,尹與衡皆雙聲,然則一語之轉也。許雲伊尹“殷聖人阿衡也”,本毛説,不言伊尹為姓名也,諸家或雲伊氏尹字,或雲名摯,皆所傳聞異辭耳。《禮記》所偁古文《尚書》㒳言“尹躬”。則尹實其名。 [8] 
尹治天下者。從人尹。尹治猶言治平,此説從人尹之意也。言阿衡者,尹治天下者也,故又謂之伊尹,而伊字亦從尹。於脂切,十五部。《釋詁》、毛傳皆曰:“伊、維也。”為發語辭。《詩·雄雉》、《蒹葭》、《東山》、《白駒》之伊字鄭箋雲:“當為繄。繄猶是也。” [8] 
𠈽,古文伊。從古文死。以死為聲。 [8] 

康熙字典

古文:𦯴、𠈽。《唐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韻會》幺夷切。《正韻》於宜切。𠀤音蛜。彼也。《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又發語辭。《詩·邶風》:伊餘來墍。
又《小雅》:伊誰雲從。
又維也。《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注:師古曰:伊,是也。
又鬰伊,不舒貌。《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又吾伊,讀書聲。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又伊威,委黍也。《詩·豳風》:伊威在室。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又姓。
又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又木名。《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於洛。與洢同。
又《周禮·秋官》:伊耆氏。注:伊耆,古王者號。后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6]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清
於脂切
ʔjei
集韻

全清
於夷切
ʔiI
韻略






於夷切

增韻






於夷切

中原

陰平
齊微



全清

i
中州

平聲
齊微





於雞切

洪武



全清
於宜切
ʔie
切韻

全清
於脂切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ær
先秦
王力系統
0
ǐe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je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jier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jid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iəi


ji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je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ɪ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e [10-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