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中南部的長春市四平市公主嶺市伊通滿族自治縣、三市一縣九個鄉鎮境內,北靠長春市,南與遼源市接壤,西臨公主嶺市,東與雙陽市和磐石市毗連。地理座標為東經124°50′—125°22′,北緯43°14′—43°35′,總面積764.8公頃。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1992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基性玄武岩“侵出式”這一獨特的火山成因機制、奇特的火山景觀。
中文名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吉林省中南部
氣候條件
北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佔地面積
764.8 公頃
成立時間
1983年
保護類型
自然地質遺蹟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1983年10月保護區成立,1985年12月晉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而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境域

吉林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中南部的長春市、四平市、公主嶺市和伊通滿族自治縣、三市一縣九個鄉鎮境內,北靠長春市,南與遼源市接壤,西臨公主嶺市,東與雙陽市和磐石市毗連。地理座標為東經124°50′—125°22′,北緯43°14′—43°35′,分佈面積達600餘平方公里,區內的16座火山錐及周圍的劃定區域,總面積764.8公頃,其中核心區405.8公頃,緩衝區359公頃。 [2]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貌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張)
保護區位於遼吉山地與松遼平原的過渡地帶,東部為遼吉山地,山地高度向東逐漸增加,海拔高度一般大於500m,屬於中山丘陵;西部為北東向延伸的大黑山地壘山,海拔高度一般低於500m,屬於低山丘陵。伊通火山羣處於我國東部巨型構造—郯廬斷裂帶的北延段主要分支斷裂帶內,即伊舒地塹盆地內。火山錐體形似鍾乳峯拔起,沿北東方向,成兩列分佈在伊通盆地的平川之上。主要地貌類型有:斷塊山地、斷陷平原、地塹盆地和壘山等。海拔高度一般在300—600m之間,相對高度在200m左右。 [3]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

保護區所在地區,屬北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季風大幹燥,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年均氣温4.7℃,極端最高温度為35℃,極端最低温度為38℃;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30mm;常年多東南風,多年平均風速為3.22m/s,無霜期為120—130天。 [4]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文

伊通河從西南向北曲折流經本區,水深(大)2.5m,年均流速5m/s,流域面積為398.3km2,隸屬飲馬河水系;孤山河和小孤山河屬東遼水系,其流域面積、流速、流量均較小。 [5]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

保護區內主要土壤類型有白漿土、黑土、棕壤、沼澤土、沖積土、泥炭土和石質土等11種土類。 [6]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這一獨特的火山成因機制、奇特的火山景觀。 [7]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

保護區內16座火山錐體都是孤立而分散的,從保護價值的角度,把它們分成三個保護級別。在分類保護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對保護區功能區劃的規定,結合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本區的實際情況,把火山錐體的保護範圍按照其出露的規模,劃分為核心區和緩衝區,總面積為764.8公頃。 [8] 
核心區:以每座火山錐體的基座範圍劃定為核心區,面積為405.8公頃,佔保護總面積的53.1%。
緩衝區:每座火山錐體基座向外圍延伸一定的範圍(500米)作為緩衝區,總面積為359.0公頃,佔保護總面積的46.9%。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措施

保護機構
伊通火山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5年9月,其前身是伊通火山羣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為吉林省環境保護廳下屬正處級事業單位,核定處級領導職數2名(一正一副),管理局內設行政管理辦公室、技術科、管護科,下設4個基層管理站。 [9] 
管理現狀
保護區管理局下設的各科室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責任落實到人。制定了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實行了局、科、站三級專業管護網絡,使日常管理、運行得到了充分保障。成立保護區管理局後,該局認真開展了保護區日常監測、監視和保護、建設工作,聘請了有關專家對保護區內16座火山錐體進行了踏查、測量,並繪製出圖件,合理地劃定了保護區區界,埋設了標樁,在全國自然保護區中率先完成了劃界立標工作。

伊通火山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價值

科研價值
保護區是國內外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進行科研、科考和教學實習的基地,是開展科普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美國國家聯邦地質調查局、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西班牙扎拉構扎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海參崴國立科 技大學、美國鐵雪倫石油公司、德國漢諾威古生物研究所及第三十屆地質大會的東北科考小組等,都數次來保護區進行科研、科考活動。國家環保總局、國家地礦部、農業部、國家民委、國務院編委、中顧委、全國人大、國家地震研究所、中科院地研所、東北師大、吉林大學、長春科技大學等領導同志,各界知名人士、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師生先後來伊通火山羣進行科研、科考、科普與教學活動。 [10] 
生態價值
伊通火山羣形成於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約有3380萬年——870萬年,該火山羣保存着大量的深源橄欖包體,其豐富程度和標準是中國國內和國際上其它火山所不具有的。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