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埃迪卡拉動物羣

鎖定
埃迪卡拉動物羣位於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區,生活在5.65-5.43億年前的前寒武紀一大羣軟體軀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括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等8科22屬31種低等無脊椎動物。1960年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會議正式命名該化石羣為“埃迪卡拉動物羣”。埃迪卡拉動物羣的發現,初步解開了寒武紀初期突然大量出現各門無脊椎動物化石的所謂“進化大爆炸”之謎。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沒有規律,這些化石到底是什麼、什麼年代也有很多爭論。
中文名
埃迪卡拉動物羣
外文名
Ediacaran biota
所屬國家
澳大利亞
生活時間
6.8-6億年前
類    型
多細胞無脊椎動物
領    域
生命科學
見載刊物
《地質學名詞》 科學出版社
公佈時間
1993年 [4] 

埃迪卡拉動物羣簡介

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後的將近30億年裏,一直是以單細胞的形式生活在海洋裏。大約6.8億年前,海洋裏突然大量出現了個體較大、結構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最著名的早期多細胞動物羣是生活在5.8億年前一5.6億年前的埃迪卡拉動物羣。埃迪卡拉動物羣保存了大型的多細胞生物化石。古生物學家剝開褐色的薄層泥岩,發現許多動物印模化石。使人驚歎的是埃迪卡拉動物羣中的絕大部分動物不具硬體,如水母、蠕蟲、類珊瑚等動物 [1]  。到了距今6.8~6億年時,一大羣軟體軀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無殼後生動物)終於發展到高峯,這就是埃迪卡拉動物羣的出現;該動物羣化石產於澳大利亞南部埃迪卡拉山前寒武紀末期的地層中,共計8科22屬31種,包括刺胞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等。其特點是動物體增大,門類增多,結構變得複雜,生活方式多種多樣。而且,該動物羣化石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表明當時該動物羣是海洋中的真正統治者。
埃迪卡拉動物羣最先由斯普里格(R.C.Sprigg)於1947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區的龐德石英岩(PoundQuartzite)中發現。

埃迪卡拉動物羣生物門類

埃迪卡拉生物羣包含三個門,22個屬,31種低等無脊椎動物
三個門是:刺胞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
其中:水母(Medusoid)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Pennatulaceun)(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各個版本文件分類有所不同,需進一步考證)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7張)
以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此類化石。

埃迪卡拉動物羣動物分類

腔腸動物水母體化石主要是游泳的,鍾狀外形,保存為印模者較多。口部及觸手的外形還不清楚。從外形及表面不同裝飾,如同心狀、放射溝狀、突出葉狀物等來分類,有許多屬可以區分出來,如Ediacaria,Medusinites,Cyclomedusa等屬是常見的。Mau'sonites比較特殊,有單一同心狀脊及盾狀外形的物體,看來是一羣體水螅漂浮室的支持物。Conomedusites 是一錐狀化石,有4重對稱及許多觸手,應屬於缽水母綱的原始錐石類腔腸動物門的3個綱在埃迪卡拉動物羣內都有代表,並可能有鈣質骨針的痕跡。還有一些屬缽水母綱及水螅綱,有可疑的幾丁質的骨骼。沒有發現鈣質珊瑚的痕跡。
環節類的蠕蟲有兩類,一是體平及多節的狄更遜蠕蟲,與現生的Spinther相似,過去曾稱為狄更遜水母。另一類是更像蠕蟲的斯普里格蠕蟲,它有馬蹄形的頭部。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Parvancorina像是一個甲殼動物三葉蟲的生長過大的幼蟲,其他則與海鞘被囊動物可以相比,它的親緣關係還不清楚。Tribrachidium 似屬棘皮動物中稀少的三輻射對稱一類,沒有現代的及早寒武世的棘皮動物所具有的鈣質板的痕跡。Praecambridium個體小,它可以有幾丁質的殼,附在分類位置不明的動物分節體上。

埃迪卡拉動物羣動物羣特徵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是軟軀體的,大都呈扁平輻射對稱,類型很多。許多是水母形盤碟狀,如 Medusinites, Tribrachidium, Spinther,在表面具放射散發的彎曲溝,或具同心脊,或兼有兩者,可以稱為水母形類,都已絕滅,沒有這樣的代表。有一些呈葉狀,或成為帶狀,與現代海筆很相似,如蕨葉狀的 Rangea和 charnia,被稱為花瓣類( Petalonamae)。再有分節多毛蠕蟲狀,如 Spriggina和 Dickinsonia;有的奇特地似有3條腿在中央;有的有頭蓋和環節。還有在早石炭世絕滅的棘皮動物門海座星綱的早期代表 [2] 

埃迪卡拉動物羣動物羣的分佈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1946年,在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地質學家斯普里格(RegC. Sprigg)發現了元古宙末期的埃迪卡拉動物化石羣( Ediacara fossils,這是重大發現,受到世界性的保護,繁盛在7億年至5.8億年前的埃迪卡拉動物羣,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包括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山和弗林德斯山脈)俄羅斯(莫斯科東北的亞連斯克西伯利亞北部“文德雜巖系”出露地區)、烏克蘭(西南部的波多利亞)、波羅的海瑞典(北部的託內湖區)英國〔萊斯特郡強伍德森林(Chamwood forest),1840年發現)、紐芬蘭(1872年發現)、南非納米比亞、北美( Fedonkin,1992),以及我國湖北峽東(丁啓秀、陳憶元,1981),遼東半島,黑龍江東部等地埃迪卡拉軟軀體動物羣首次出現生命在典型的寒武紀具殼動物羣之下,常見於元古宙晚期冰積層之上;由於元古宙晚期年齡測定的精確度還不理想,判斷這動物羣的出現和分異是逐漸的還是迅速的意見不一,但一般認為它們的分異是迅速的但不是瞬時的爆發( Stanley,1976)。埃迪卡拉動物羣出現不久就輻射演化,類似於指數分異 [2] 

埃迪卡拉動物羣地質年代

埃迪卡拉(Ediacaran)生物羣是Sprigg於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的龐德砂岩層中首先發現的。最初人們未能確定這一動物羣的時代,後來終於確定為前寒武紀,年齡為6.7億年。
在對埃迪卡拉地區重新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中,採集到幾千塊化石,有的是圓形的壓印,同現代水母相似;有的是柄狀的印痕,與現代的海鰓相似,也是一種腔腸動物;有的像細長的蠕蟲那樣的印痕,有一個像馬蹄形的頭和約40個完全相同的體節所組成,與現代的環節動物相似;還有橢圓形、盾形印痕,並且有T形的紋道,可能是節肢動物,它們同已知的任何一種生物都不相似。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經過測定,埃迪卡拉動物羣生存的年代為距今6億-6.8億年前。在1974年召開的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巴黎會議上,一致肯定埃迪卡拉生物羣前寒武紀晚期,這是已發現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後生生物化石羣之一。埃迪卡拉生物羣的發現和研究,大大地促進了前寒武紀古生物學的發展,也糾正了過去認為無脊椎動物在寒武紀初期才發生的觀點;也把原來以為只有6億年左右的後生動物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有的學者推算,後生動物羣很可能起源於9億-10億年前。

埃迪卡拉動物羣化石產生原因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後生動物軟體印模能在龎德砂岩裏保存下來,是由於該砂岩沉積時波浪及水流強度暫時減弱,動物軟體與細泥砂合在一起,軟體正在腐爛時或腐爛之後被蓋上另一層細砂,原來軟體的印模即被保留。如軟體較長期不腐爛,則蓋上去的細砂的下表面還可具有印痕。

埃迪卡拉動物羣分佈環境

埃迪卡拉生物羣的組成説明它生活於海洋環境,從沉積物來看説明是淺海,大概只有6~7米的深度,並距海岸很近。在這樣的環境下,蠕蟲狀動物可在海底砂裏鑽洞或在砂上覓食,海羽筆類可以紮根砂裏。大多數水母是從開闊海洋漂浮而來的。一些狄更遜蠕蟲體在它們被埋藏的地方顯示了收縮與擴張。還有一個種有許多大小不同生長階段的個體,這説明它們生活的地方與埋藏的地方很近。
除澳大利亞外,在西南非洲前寒武紀晚期至早寒武世的Nama系中的Kuibis石英岩內有Rangea,Pteridinium。產於英格蘭萊斯特郡的Charnia與Rangea非常相似,同位素年齡是8.6億年前。與Charnia相似的化石還發現於西伯利亞北部奧列涅克高地,其同位素年齡是6.75億年前。在俄羅斯中部一鑽孔中,與Spriggina相似的化石也有發現。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寒武紀大量出現的動物及其分異,與前寒武紀晚期出現的埃迪卡拉動物完全不同,這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兩期動物羣最大的一個差別是在進化的進程中產生了硬殼從而造成了許多新門類。這兩期動物羣在生物進化史上的關係尚不明瞭,中間的間隔近1億年。寒武紀動物出現是海生無脊椎動物在生物化學及生理學方面有了重大改變並全面發展的結果。

埃迪卡拉動物羣化石研究

有幾種化石比較象後來動物的先驅。埃迪卡拉後期,有一些蟲子爬行的痕跡,也找到一些小的硬殼動物。可是大部分的埃迪卡拉動物是一些不能動的球,盤,葉狀體。在學者之間,這些化石到底是什麼也有很多爭論。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進化的盡頭:一種自然歷史經歷的結束,沒有進化為任何東西。 [3]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批新的化石,是神秘的、前寒武紀的埃迪卡拉(Ediacaran)生物的化石,化石保留着三維的特性。埃迪卡拉生物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的“導火索”。因為埃迪卡拉動物是軟體的,所以它們的化石很難找到,人們對它們也缺乏瞭解。加拿大紐芬蘭的錯誤點(MistakenPoint)有埃迪卡拉生物的化石集合,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在那裏只發現過二維的印記樣品。
GuyM.Narbonne描述了一組從這個化石集合中找到的三維的化石,其中有保存下來的30微米之小的特徵。和其他在錯誤點找到的同類化石一樣,這些生物體看起來有點像植物,有從幹上分支出來的被稱為“小葉(frondlet)”的結構。這些小葉結構可能是由莖支撐在海底上面,自由地漂浮的。新化石還展示了一些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小葉排列。Narbonne説,現代動物沒有明顯的類似結構。
埃迪卡拉生物羣包含了多種形態奇特的動物化石:身體巨大而扁平、多呈橢圓形或條帶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最有説服力的生物證據。按Seilacher的觀點,埃迪卡拉動物羣可分為輻射狀生長、兩極生長和單極生長3種類型。除輻射狀生長的類型中可能有與腔腸動物有關係的類羣外,其他兩類與寒武紀以後出現的生物門類無親源關係 。
儘管有關埃迪卡拉(型)生物羣的性質還有許多爭議,但其奇怪的形態令許多學者相信,埃迪卡拉(型)生物羣是後生動物出現後的第一次適應輻射,它們採取的不同於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形體結構變化方式。不增加內部結構的複雜性,只改變軀體的基本形態,變得非常薄,成條帶狀或薄餅狀,使體內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沒有內部器官的情況下進行呼吸和攝取營養。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如現代大型寄生動物滌蟲現代大多數生物採取的是保持渾圓或球形的外部形態的同時,進化出複雜的內部器官來擴大相應的表面積(如肺、消化道),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組織和器官,説明它們已不是最原始的類型。它們代表了後生生物出現以後的第一次輻射演化因此,可以認為艾迪卡拉(型)動物羣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氣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後生動物大規模佔領淺海的一次嘗試,結果失敗了,而導致絕滅。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後生動物採取了第二種方式,使內部的器官複雜化和物種多樣化的發展,即生物系統演化

埃迪卡拉動物羣發現意義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迄今為止,生命在地球上已經延續了35億年,但是這其中卻有近30億年是水生細菌和藻類的時代。儘管生命在不斷的自我完善,幾十億年中,先後出現了真核生物並顯現出多細胞個體的趨勢,但這一時期的生命仍然是非常原始的。這一局面在藻類時代行將結束時出現了變化。1947年,古生物學家在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地區的岩層中發現了大量距今6、7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發現的古生物共計8科22屬31種,這標誌着原始的生命形態在經過30億年的準備之後,其積累的生命能量和無窮的創造力即將噴薄而出。生命演化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篇章。

埃迪卡拉動物羣最新研究

由“管子”構成的基本上無法移動的奇特生物體是地球上最早的複雜生命。它們出現在5.79億年前,在海底繁盛了約3700萬年,然後就消失了。這變成一樁奇事,人們只能從砂岩化石記錄模糊的印記中略知皮毛。
是什麼讓它們滅絕?來自納米比亞的新化石證據顯示,這些埃迪卡拉動物羣的世界被5.41億年前寒武紀開始時生命形式的暴發所顛覆。其中一些生物可能進化到吃掉它們神秘的祖先,並且通過幾乎未給被動的埃迪卡拉動物羣留下任何希望的方式改造了環境。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複雜生命形式的首次大規模滅絕便有了生物學原因,而非像被認為由環境驅動的5次物種大滅絕。
埃迪卡拉動物羣從化石記錄中的消失一直困擾着生物學家。主流的理論是在一次災難性的大滅絕中,它們被吃掉了或者其棲息地被新進化的動物破壞,亦或者由於海洋環境的變化,沒再留下化石記錄。
埃迪卡拉動物羣 埃迪卡拉動物羣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校區的Marc Laflamme和同事在仔細研究後,並沒有發現低氧條件或其他擾動的地球化學特徵,以支持環境驅動的大滅絕觀點。考慮到這種寒武紀軟體動物的化石是在像著名的波基斯頁岩一樣的岩石中形成的,外部環境似乎不可能不允許任何倖存的埃迪卡拉動物羣在寒武紀時期留下化石印記。
2022年11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餐。在5.58億年前居住在地球上的已知最早動物所消耗的最後一餐中,研究人員挖掘出有關最早動物生理學的新線索。 [5] 
參考資料
  • 1.    李建軍主編,帶你走進博物館叢書 走進自然博物館 上,兵器工業出版社,2006.04,第14頁
  • 2.    徐桂榮 王永標 龔淑雲 袁偉編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系列教材 生物與環境的協同進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44頁
  • 3.    珍妮·布魯斯,卡倫·麥吉,盧巴·範吉魯娃,理查德·沃哥特.世界動物百科全書:明天出版社,2006
  • 4.    埃迪卡拉動物羣  .911查詢[引用日期2021-07-05]
  • 5.    世界上最早的一頓飯追溯到5.5億年前  .科技.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