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

鎖定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 (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1831年10月15日 - 1904年10月7日),英國旅行家,作家,攝影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第一位女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被稱為“世界百大探險家之一” 。 [2] 
伊莎貝拉·伯德1831年生於英國約克郡,自幼體弱多病,希望通過旅行戰勝病魔。23歲時伊莎貝拉開始旅行,曾翻越落基山、穿越北美洲。她的足跡遍佈澳大利亞新西蘭波斯朝鮮半島日本馬來西亞印度中國等地。伊莎貝拉是最早進入四川西部的西方女性探險家。1901年,她70歲時,騎馬越過摩洛哥,穿越阿特拉斯山脈,行程達1600公里。伊莎貝拉於1904年去世,享年73歲。 [3] 
中文名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
外文名
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
別    名
畢曉普夫人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約克郡
出生日期
1831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
1904年10月7日
代表作品
跨越長江流域
中國圖像記
主要成就
最早進入四川西部的西方女性探險家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人物生平

伊莎貝拉在1831年10月15日出生於英國蘭北部約克郡的巴勒布里奇,她父親是愛德華·伯德神父(1794-1858),母親是多拉·雷森(1803-1866)。
年少時期,伊莎貝拉多次搬家。1832年,伯德神父因工作而搬到英格蘭梅登黑德地區。1834年由於父親的健康原因,全家搬到柴郡的塔頓霍爾,跟她住在一起的堂弟就是英格蘭教會的大主教約翰·伯德·薩姆納博士。其妹海瑞塔出生。1848年,伯德家再次搬遷到伊斯特本
伊莎貝拉早年身體不好,受到脊柱病,神經性頭疼和哮喘的困擾,她的醫生建議她多一些接近大自然的生活,還是很小的時候,她就學會了騎馬,賽艇,她父親給她植物學的指導,她母親教給她各種自然知識,伊莎貝拉小姐的閲讀面很廣,所以她對外部世界有一種強烈的好奇感。
伊莎貝拉十六歲開始就給各種雜誌投稿,1859年,伊莎貝拉脊柱附近的腫瘤被切除,但是仍然受到其他疾病的困擾,伊莎貝拉家在蘇格蘭呆了六個夏天,希望以此改善她的健康狀況。
1854年,醫生建議她去海上旅行,她和堂妹一起前往美國的親戚家中。
1856年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書《一個英國女人在美洲》。伊莎貝拉1872年離開英國前往澳大利亞,接着前往夏威夷, 她非常喜歡夏威夷,於是寫了她的第二本書。然後她搬去了當時美國最新的州:科羅拉多 , 在此期間她到處騎行,走遍了800多英里長的落基山脈。她寫給她妹妹的信發表於休閒時光雜誌,也寫成了她最著名的書《一個女士的落基山生活》。
在英國,約翰.畢曉普醫生開始追求伊莎貝拉,但是她又繼續她的旅行,她訪問了日本中國朝鮮越南新加坡英屬馬來亞
1880年,在她的妹妹海瑞塔去世後,伊莎貝拉接受約翰的求婚並於1881年結婚。
1886年畢曉普醫生去世,伊莎貝拉受到了巨大打擊,並在此時感到她先前的旅行沒有目的性,於是,她在接近60歲的時候接受醫學教育,並開始到印度開展傳教士的工作。
1889年伊莎貝拉到達印度,訪問了印度和西藏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區,然後到達了伊朗庫爾德地區和土耳其。她甚至還作為部隊首長,帶領一隊英國士兵,從巴格達到達德黑蘭。
1890年,她成為皇家蘇格蘭地理學會的第一位女會員,1892年,她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 她在1897年成為英國皇家攝影協會的會員。
1894年,伊莎貝拉探索了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地區 [2] 
1896年,伊莎貝拉再次來到中國,從上海出發沿長江上溯,歷時半年探索了長江流域
1901年,伊莎貝拉最後一次旅行,騎馬越過摩洛哥,穿越阿特拉斯山脈,行程達1600公里。
1904年,伊莎貝拉於蘇格蘭愛丁堡離世,和她父母、妹妹和丈夫安葬在一起。 [3]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旅行經歷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世界旅行

1854 年,23歲的伊莎貝拉開始第一次旅行,1901 年,70歲的伊莎貝拉開啓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旅行。伊莎貝拉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波斯庫爾德斯坦印度摩洛哥朝鮮日本中國等。 [1]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中國旅行

1878 年,伊莎貝拉·伯德途經上海香港 [1] 
1894年,伊莎貝拉·伯德從利物浦出發來到遠東地區。時值中日甲午戰爭,她在朝鮮遊覽時被驅逐出境,乘坐日本輪船離開。6月21日來到中國,她遊覽了煙台、牛莊(營口)和盛京(瀋陽),8月20日離開盛京。 [2] 
伊莎貝拉拍攝的盛京魁星樓 伊莎貝拉拍攝的盛京魁星樓
1895年,伊莎貝拉·伯德重返香港,前往了汕頭廈門福州上海杭州寧波等地。 [1] 
1896年,伊莎貝拉·伯德最後一次來到中國。她從英國利物浦再次抵達上海,開始她的長江之旅。她從上海出發,乘輪船經九江漢口,再由漢口沙市宜昌,乘帆船從宜昌起行,穿過壯麗險峻的長江三峽,經奉節(夔府)到萬縣 [2] 再從萬縣走陸路經梁山縣(今梁平)、渠縣營山南部到達保寧府(今閬中),再經蒼溪劍閣梓潼綿陽彭縣灌縣(今都江堰)到達成都。然後由灌縣威州理番廳(今汶川)、雜谷腦(今理縣)、米亞羅到達馬爾康的梭磨,再從梭磨返回成都。最後,由成都乘“烏榜船”沿岷江順流而下,經眉山嘉定府(今樂山)、敍府(今宜賓)、瀘州到達重慶,最後於1896年的6月,從重慶坐船東下,經萬縣漢口,順江一帆返回上海 [4]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個人作品

1856年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書《一個英國女人在美洲》
1899年,出版《揚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區》(中譯本:《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
1900年,出版《中國圖像記》 [3] 

伊莎貝拉·伯德·畢曉普人物評價

司督閣在其所著的《奉天三十年》記述:“1894年,我們接待了一位傑出的旅行家伊莎貝拉·伯德。她面對疾病和痛苦所表現出的活力和敏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的右胳膊摔壞了,堅持用左手完成了她的遊記中關於朝鮮部分的撰寫。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的初期,在那險惡和令人焦慮的日子裏,她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喜歡她,後來她成為我們的忠實朋友。” [2] 
黛博拉·愛爾蘭(Deborah Ireland)評價伊莎貝拉·伯德:“她是最不可思議的女人,而且絕對是新時代女人的榜樣。伊莎貝拉直到44歲才成為一名旅行作家——那時女人沒有把作家當做職業的。她直到60歲才進入攝影領域,她打破了常規。這位冒險家敢在任何天氣下旅行和騎行,探索偏遠和危險地區,寫下對她來説與最初設想相差巨大的生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