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

鎖定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是法國作家普羅斯佩·梅里美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説。梅里美在一個真實情景中,以一個法國考古者的客觀視角、第一人的運用稱講述這個故事。
作品名稱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
外文名
La Vénus d'ille
作品別名
伊爾的美神
作    者
普羅斯佩·梅里美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字    數
22400
發表時間
1837年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內容簡介

巴黎的一位考古學家經朋友介紹,去法國東部一個叫伊爾的小城拜訪一位同行。後者津津樂道地向他的客人透露,自己不久前剛從花園裏挖出一個維納斯銅像。客人到來時正趕上主人的兒子舉行婚札的日子。新郎在婚禮之前參加一場網球比賽時無意把準備送給新娘的結婚戒指套在了銅像的手指上。事後他無法從銅像上取回戒指,因為他發現銅像的手指似乎緊緊地彎曲着不讓他取下。新郎私下把這件事告訴了巴黎來的客人,並請求他親自去看一看。考古學家認為新郎在説醉話,未作理會。入睡之前和黎明前後,他聽見樓梯上有沉重的腳步聲上下。翌日清晨,人們發現新郎死在牀上。神情恍惚的新娘在警方的詢問下聲稱夜裏有個高大的女人,來到新房,上牀抱住了新郎,使其窒息而死。考古學家立刻想起了那尊既很美又面露兇相的雕像。不過更引起他懷疑的是與新郎在婚禮前比賽網球的那個西班牙人。因為後者在比賽失敗後曾揚言要“回敬”新郎,但他有不在現場的證明。新郎之死於是便成了一個沒有謎底的謎。小説結尾時,敍述者告訴讀者,新郎的母親把銅像鑄成了一口鐘送給了當地的教堂。小説是這樣結尾的:“厄運似乎總追隨着擁有這塊青銅的人。自從這口鐘在伊爾敲響,葡萄已經被凍壞了兩次”。 [1]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創作背景

自從1820年春,在希臘的米洛島發現了一尊維納斯的大理石雕像以來,盧浮宮中這一舉世矚目的藝術奇珍便成為人們一睹為快的對象。梅里美從這尊雕像和中世紀的一則傳説得到啓發,寫成了這篇小説。不過,梅里美賦予小説中維納斯的品性,跟米洛島的維納斯雕像不同,這是帶有滿臉兇相、使人不安的一尊青銅像。尤其是作者從神秘主義的觀點出發,賦予這座雕像以生命。這座雕像給人們帶來的是不幸、死亡、晦氣。 [2]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作品鑑賞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作品主題

在《伊爾的維納斯銅像》中,梅里美揭示出現代文明造成的人性的虛偽、邪惡和敗壞,使得人的自然生命力和純真的本性逐漸消退了,人變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擊。它以阿爾封斯的死作為警告,説明如果人性繼續墮落,人類將付出沉重的生命代價。同時,《伊爾的維納斯銅像》也表現出了梅里美對最自然的生命力的禮讚以及對最真純的人性的渴求。他高楊人自然本性中的真善美,認為堅守真性情就獲得了善,也獲得了美。
但是,相對於資本主義虛弱的文明人來説,僅僅聽命於自然是遠遠不夠的,念實於內心則更為重要。梅里美將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賦予遠古的美神鵰塑之上,使作品具有了神話層面的深層隱臨。在美神雕像的身上,體現着未被污染的原始的生命力——自然、粗獷、真摯的人性。她對於自然本性、傳統觀念和原始偏見矢志不移,把愛情、榮譽、正義和真善美看得至高無上。她既是原始生命力象徵性的表現,又是對現代文明中受權毀的人性雖有力的批判和強烈的反抗,梅里美也正藉此表達了自己的渴求,即以真善美的純潔人性及原始自然的生命力量來拯救文明社會中人性的墮落。 [3]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藝術特色

意象
從形式上看,阿爾封斯和普伊加里的婚禮本來是一場喜劇,最後卻以悲劇收場,這體現夜象徵酒神的葡萄意象上。“自從這口銅鐘在伊爾敲響,葡萄已經被凍壞了兩次。”葡萄的多重意義來自《聖經》。
新娘普伊加里,有着一副俏皮和善的容顏,完全不同於雕像的那副陰險的惡霸般的臉孔。普伊加里小姐是從天上來的突神,説明正義和忠貞已不見容於罪惡的人世,和善的她在世上成為罪惡的犧牲品。 [4] 
視角
小説敍述者使用第一人稱“我”以及與嚮導之間的對話顯示小説的內聚焦視角,這位考古學家對法國各地的名勝古蹟瞭然於心,但對伊爾城的德·佩萊赫拉德紳士從未耳聞,只是經朋友介紹才來拜訪他,更不知道最近他從一株老橄欖樹根下挖出來的黑色維納斯青銅雕像考古學家的興趣開始被調動起來在此種情境下,敍述者和閲讀者一樣,對未來發生的事情都一無所知,也無法預料,只能用感官來接受外界信息在這裏他不是故事的主角,更像是一名故事的見證人和旁觀者,向閲讀者揭示了一系列離奇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小説中的敍述者介入到事件中的程度並不深,可以説是一個視角十分侷限的旁觀者,他所聽到的和看到的都是不確定的,自己也從不給出肯定的判斷,讓閲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作者的描述得出自己的結論。梅里美通過獨到的敍事安排,讓敍述者扮演見證人角色,最大限度地營造一個真實可信的故事環境,使用單一的內聚焦敍事技巧,始終保持着小説的神秘性,使作品蒙上濃厚的偵探小説的色彩。 [5] 

伊爾的維納斯銅像作者簡介

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1803—1870),法國小説家、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的小説文筆洗練,敍事清晰,內涵豐富,情節緊湊。他在中短篇小説領域獨樹一幟,堪稱大師,代表作有《高龍芭》《卡爾曼》等。《卡爾曼》被著名作曲家比才改編成歌劇《卡門》,更使他名傳遐邇,成為最受人喜愛的法國小説家之一。 [6] 
參考資料
  • 1.    《伊爾的美神》之"謎"的敍事構建 田慶生,Tian Qingsheng - 《國外文學》- 2006年2期
  • 2.    (法)巴爾扎克,(法)司湯達,(法)莫泊桑著.沉默的人 法國短篇小説經典 上:華夏出版社,2007.06:第173頁
  • 3.    鞭笞假惡醜,禮讚原始生命力--淺談梅里美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説《伊爾的美神》 楊芳 - 《北方文學(中旬刊)》- 2013年10期
  • 4.    美神-愛神-復仇神--解讀《伊爾的美神》高建惠 - 《西安聯合大學學報》- 2004年3期
  • 5.    侯國玉. 《伊爾的美神》敍述視角分析[J]. 南風, 2016(29)
  • 6.    梅里美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