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澤爾

(康士坦茨大學教授)

鎖定
伊澤爾(Wolfgang Iser,1926—2007) [1]  德國美學家、文學批評家,接受美學的創始人與主要代表之一。康士坦茨大學教授。
中文名
伊澤爾
外文名
Wolfgang Iser
出生日期
1926年
逝世日期
2007年
主要成就
接受美學的創始人與主要代表之一
代表作品
《本文的召喚結構》《審美過程研究》

伊澤爾個人著作

1970年發表論文《本文的召喚結構》,引起強烈反響,奠定了他的接受美學主要理論家的地位。其他主要著作有《暗隱的讀者:從班揚到貝克特散文小説的交流模式》(1974)、《閲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1976)等。

伊澤爾成就榮譽

伊澤爾主要接受了英伽登的現象學美學的影響,深入研究了文學本文與讀者的相互作用和關係,着重揭示了文學閲讀的心理過程。認為文學作品是由本文和讀者接受這兩極構成的,研究文學作品不僅要考慮實際的本文,而且應以相等的精力去探索對本文作出反應時所產生的行為。提出本文的召喚結構理論,認為文學本文的召喚結構由“空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構成,它們共同激發、召喚、誘導讀者在閲讀中發揮創造性的想象來填補空白,連接空缺,確定新視界,構成本文的基本結構。按照“閲讀現象學”原則深入探討閲讀行為,動態地描述了閲讀的心理過程。強調閲讀的完形過程實際上是捲入幻覺、追求本文的統一性和打破幻覺、形成“陌生的聯想”(多義)的矛盾運動過程。通過閲讀導致讀者審美視界的更新,達到自我的提高。嘗試把接受美學應用到文學批評的實踐中去,揭示出越走向現代,小説藝術的召喚性越強,空白與空缺越多,越需讀者的能動創造的發展趨勢。
他的代表作品是《審美過程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