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洛瓦底江

鎖定
伊洛瓦底江,流經緬甸南北,是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也是緬甸境內第一大河。中國古稱“大金沙江”“麗水”,為滇緬貿易交通樞紐之一。
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國雲南境內稱之為獨龍江),西源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獨龍江東南流經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境,然後折轉西南,進入緬甸,過賈岡南流,稱恩梅開江,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圭道會合後始稱伊洛瓦底江。整個流域受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的夾束,呈南北長條狀,河口段扇形三角洲(3萬平方公里)。
中文名
伊洛瓦底江
外文名
Irrawaddy River
別    名
伊江
所屬水系
印度洋
地理位置
中南半島
流經地區
中國,緬甸
發源地
伯舒拉嶺南部金拉山口的拉卡錯
主要支流
大盈江
瑞麗江
主要支流
欽敦江
米坦格江
穆河 展開
主要支流
欽敦江
米坦格江
穆河
堯河以及蒙河等 收起
河    長
2288 km
流域面積
420934 km²
平均流量
15410 m³/s
落    差
4760.9 m
地    位
緬甸的母親河
源頭座標
東經97°52′21″,北緯28°44′04″

伊洛瓦底江地理環境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緬甸第一大河,縱貫緬甸中部,絕大部分流域位於緬甸境內,全長約2,288公里。流域總面積約420,934平方公里。伊洛瓦底江年均徑流量約4860億立方米。河谷成為緬甸歷史、文化與經濟的中心地帶。伊洛瓦底江是緬甸內河運輸大動脈,自密支那以下1,730公里間皆可通航。河谷平原為緬甸最重要的農業區,中游地區有油田,下游三角洲中盛產稻穀。幹流沿岸主要城市密集。 [1] 
作為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整個流域受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的夾束,呈南北長條狀,河口段扇形三角洲(3萬平方公里)。流域地理位置為北緯15°30'~28°50',東經93°16'-98°42'。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Nmai Hka)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附近,西源邁立開(MaliHka)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約50km處的圭道匯合後始稱伊洛瓦底江。河流全長2288km,流域面積42.09萬平方公里,約佔緬甸全國面積的60%,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形成一條中央縱谷,谷地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3。伊洛瓦底江從德耶謬以下是下游河段。
恩梅開江,印度洋水系河流,上源為克勞龍,它是由日東爾美和嘎達曲匯聚而成,日東爾美為伊洛瓦底江正源,它發源於伯舒拉嶺南部金拉山口的拉卡錯,源頭位於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境內,源頭溪流名為金通。源頭座標:東經97°52′21″,北緯28°44′04″,源頭海拔高程4760.9米。向東南流,在德步裏西北約6千米處流入雲南省,名獨龍江,折向西流入緬甸,名恩梅開江,折向南流入邁立開江匯合後始名伊洛瓦底江,最後注入印度洋。

伊洛瓦底江氣候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流域分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帶,全年分為3季:3-5月為暑季、6-10月為雨季、11-12月為涼季。1月份氣候最低,平均20-25℃;4月份最熱,平均25-30℃。流域內降雨量豐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2000-3000mm;中游平原雨量少,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為旱季。

伊洛瓦底江地形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由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匯流形成。東面支流恩梅開江發源於伯舒拉嶺南部金拉山口的拉卡錯。水量較大,但由於水流湍急而實際不可通航。西面支流邁立開江坡度較緩,有些河段可以通航,不過時為激流險灘所中斷。匯流處以南約48公里為密支那(Myitkyina)。流域地勢呈北高南底,地貌特徵為北部高山峽谷,西部崇山峻嶺,東部高原,南部低窪平原。伊洛瓦底江谷地介於西部山地和撣邦高原之間。谷地中有火山熔岩地形殘跡,部分地區為伊洛瓦底江、欽敦江錫唐河的沖積平原,可分為上游谷地、中游谷地、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勃固山地、錫唐河谷等五個小區。上游谷地多山地,中游谷地平原上有突出的小山丘,下游谷地平原較窄,到三角洲附近漸寬。
兩側為61~91米高的峭壁。江水在曼德勒以北約97公里的抹谷(Mogok)流入第三條峽谷。在傑沙(Katha)與曼德勒之間,河道奇直,幾乎流向正南,只是在卡布韋特(Kabwet)附近,一片火山岩造成江流猝然西折。在皎苗(Kyaukmyaung)流出第三道峽谷後,江水沿寬廣、開闊的河道流經中央乾旱帶--古代文化中心地帶--這裏大片地區由沖積平原組成。江水從曼德勒(前緬甸王國的首都)猛然西折,然後彎向西南,與親敦(Chindwin)江合流,此後繼續朝西南方向奔流。伊洛瓦底江在與親敦江合流後繼續蜿蜒奔流,穿越人口稠密的乾旱帶,到達仁安羌(Yenangyaung),此後大多南流。其在下游敏巫(Minbu)與卑謬(Prome)之間流經一段狹窄的河谷,兩岸為森林覆蓋的山嶺--西為阿拉乾山脈的峯嶺,東為勃固(Pegu)山脈的峯嶺。
在密支那與曼德勒(Mandalay)之間,伊洛瓦底江流經3條明顯的峽谷。密支那下游約65公里為第一條峽谷。江水在八莫以下驟然西折,撇下八莫沖積盆地,切割石灰岩形成第二條峽谷。第二條峽谷最窄處約91米寬,兩側為61~91米高的峭壁。江水在曼德勒以北約97公里的抹谷(Mogok)流入第三條峽谷。在傑沙(Katha)與曼德勒之間。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可以説始於興實達(Henzada)以上93公里處。三角洲的頂點,距呈曲線的、面對安達曼海(Andaman)的底邊約290公里。三角洲的兩邊由東面的勃固山脈與西面的阿拉乾山脈的南部末梢組成。三角洲最西面的分流為勃生(Bassein)河,最東面的河流為仰光河,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就建在其左岸。

伊洛瓦底江水文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的流量在1年中起伏很大,這主要是由於6~9月間的季風雨影響,同時也因夏季冰川急遽融化,進一步增加了流量。三角洲頂端平均流量在2,300~32,600立方米/秒之間;年平均流量為15,410立方米/秒。最低水位出現在2月份,最高水位出現在8月份。伊洛瓦底江實測最大流量為64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06立方米/秒;各控制站實測的平均含沙量0.62ks/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3.0億t。伊洛瓦底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860億立方米,其中緬甸境內4550億立方米,約佔緬甸全國河川徑流量的40%。伊洛瓦底江水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北部高山峽谷,水位落差大;其主要支流欽敦江藴藏着豐富的水能資源。

伊洛瓦底江歷史事件

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接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陸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説,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温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伊洛瓦底江水系組成

伊洛瓦底江幹流水系

圭道至曼德勃是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河段,先後穿過60km長的第一峽谷、23km長的第二峽谷和27km長的第三峽谷;從曼德勒至德耶謬是中游河段,這裏是緬甸降水最少的地區,年降雨量在500--1000mm,是全國著名的乾燥地帶。早在1000年前緬甸的中古時期,人們就在這裏築堤壩修渠道,引水灌溉,種植水稻,中游平原依然產芝麻、花生、棉花和煙草,這裏也是緬甸重要的養牛區;從德耶謬至入海口是下游河段。德耶謬至緬昂是下游谷地,緬昂以南,伊江呈傘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達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伊洛瓦底江主要支流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麗(Shweli)江、欽敦(Chindwin)江、米坦格(Myitnge)江、穆(Mu)河、堯(Yaw)河以及蒙(Mon)河等。其中欽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緬甸克欽邦拉瓦附近,源頭叫塔奈(Tanai)河,先由南向北流,繼而轉向西南,先後接納烏尤(Uyu)河、曼尼普爾(Manipur)河等支流後,在帕科庫附近注入伊洛瓦底江。全長840km,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該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藴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右岸主要支流有親敦江、穆(Mu)河和蒙河,左有大盈江、瑞麗江、南渡河(米坦格河)、榮河等。
其它支流有薩蒙河、馬達雅河、班朗河、昌馬基河、伊辛河等。

伊洛瓦底江人文

伊洛瓦底江居民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生活在伊洛瓦底江兩岸的民族在文化上是多樣的。上游以克欽人(Kachin)為主,他們在農業上實行輪作。在河谷地帶,以緬甸人為主,他們在中央乾旱帶種植小麥、棉花和油籽,在雨量較為豐沛的南部及三角洲地區種植水稻和黃麻。還是在南部,特別是在三角洲本身,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克倫人和一些印度人可見於緬甸人為主的社會中。此外,少數生活在城市和鄉村的華人散佈在整個流域。

伊洛瓦底江經濟

伊洛瓦底江從北至南的主要港口有密支那、八莫、傑沙、曼德勒、敏建(Myingyan)、稍埠(Chauk)、仁安羌、敏巫、馬圭(Magwe)、德耶謬(Thayetmyo)、卑謬興實達與央冬(Yandoon)。其中,曼德勒、稍埠、卑謬與興實達具有良好的碼頭設備。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為世界主要稻穀產區之一,水稻成了江上運輸的一個主要商品。其他糧食、石油、棉花和土產品也經由伊洛瓦底江運輸。柚木原木--緬甸為世界主要柚木出口國--被紮成大筏順流漂下由於。

伊洛瓦底江交通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緬甸內河航運業在國內交通運輸業中擔負着65%的任務,而伊洛瓦底江則是緬甸國內主要運輸命脈。伊洛瓦底江水系有4600多公里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約佔緬甸全國內河航運總航程(約6400多公里)的71%強。緬甸北部各地出產的各種珍貴的玉石、琥珀、寶石以及緬甸中部的農產品大都是通過伊江及其支流輸送到緬甸各地。
緬甸是盛產石油的國家。緬甸全國原油產量已超過1100萬桶,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能少量出口。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是緬甸石油的主要產地,全國油田和煉油廠幾乎都分佈在伊洛瓦底江沿岸。這些油田生產的石油大部分也是通過伊洛瓦底江水路輸送到煉油廠。
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還是浮送木材的重要水路。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山區,森林茂密,品種繁多,其中以柚木最為名貴。緬甸是世界柚木的主要輸出國,素有“柚木之國”的美稱,它藴藏了世界柚木資源的75%。砍伐後的柚木先用大象運送到附近的河邊,雨季時結筏流放直至仰光,而後運往世界各地。

伊洛瓦底江景點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緬甸歷史最悠久的地區。該地區面積僅佔全國1/8,而人口卻佔全國30%,該地區歷史悠久,向為緬甸經濟活動的中心。這裏,平原寬闊,在伊洛瓦底江與最大支流親敦江匯合處,平原最寬可達160公里。中游地區地勢平坦,河流流速緩慢,在河牀上形成眾多的汊流曲流,河中沙洲也特別發育。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它就像晶瑩奪目的寶石,點綴在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綠色地毯上,閃爍着緬甸古老而燦爛的文化光芒。緬甸人曾經説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蒲甘王朝時,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創立了緬文,使手工業文化發展起來。當小乘佛教傳入,興建佛教寺塔之風盛極一時。在短短的兩三百年間,一座方圓幾十公里的蒲甘,處處寺塔簇擁。據説,最盛時期佛塔共有444萬多座,因此號稱“400萬寶塔城”。隨着政治中心的南遷、年久失修等原因,現存佛塔不過5000座。其中,以達比紐塔最為壯觀,它高達200多米,登上塔頂蒲甘盡收眼底。
蒲甘的佛塔,幾乎集緬甸一切建築藝術形式之大成。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有的紅裏透藍,顏色各異,大小不等,重樓複閣,巍峨壯麗;塔頂有圓有尖,有的既圓而尖,呈金鐘形、覆缽形,氣勢雄偉。伴以高懸塔周的眾多銀鈴,微風吹過鈴聲丁咚。佛塔內的浮雕,技藝精巧,構圖樸素,栩栩如生。
伊洛瓦底江從第悦茂以下為下游。第悦茂至苗旺的沙岩地區,河寬度鋭減,河流由於受阿拉乾山脈勃固山脈的緊束,水流湍急,平原窄小階地發育,景色頗似上游的峽谷。
苗旺以南48公里的娘交附近,伊洛瓦底江開始分流,散作傘形分成多條支流流入安達曼海,形成河道交織如網的著名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三角洲,西從勃生河口東至仰光河口,寬約242公里,南北長約90公里,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區除一些高地外,概為現代沖積平原。地勢低下平坦,一般與海潮線相等,部分則在海潮線之下。由於每年有約3億噸的泥沙傾瀉海內,所以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是驚人的,據測量,平均每年向海洋擴展66米左右。

伊洛瓦底江意義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三角洲上,地勢低平,河道成網,雨季時一片汪洋,村鎮均建在高地之上。三角洲地區,是全國人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裏以種植水稻為主,是緬甸全國稻米的第一中心,享有“緬甸穀倉”之盛譽。全國有耕地240多萬公頃,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為230多萬公頃,而三角洲則幾乎佔緬甸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僅伊洛瓦底省(佔三角洲面積的2/3以上)的水稻種植面積就有180萬公頃,1980~1981年度的稻穀產量達428.7萬多噸,佔緬甸稻穀總產量的32%。該省在緬甸14個幫、省中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多、平均畝產最高的一個省,1980~1981年度全省每英畝(每英畝約合40.5公畝、6市畝平均產量可達60籮,而全國平均畝產只有52.9籮。該省的興實塔鎮區每英畝平均產量高達100多籮,居全國首位。大米是緬甸人民的主要食品和出口商品,也是緬甸的主要外匯來源之一。

伊洛瓦底江開發利用

伊洛瓦底江航運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雖然並非緬甸最長的河流,但由於其航運及灌溉價值,故屬該國最重要的河流。伊洛瓦底江在恩梅開江與邁立開江匯流處以南約48公里(30哩)為密支那(Myitkyina),系伊洛瓦底江上輪船季節通航在最北部的極限終點。匯流處以南約241公里(150哩)的八莫(Bhamo)為全年通航的北部極限。在匯流處與八莫之間,低水位季節時江寬在0.4~0.8公里(0.25~0.5哩)之間。主河道平均水深約為9公尺(30尺)。
伊洛瓦底江從北至南的主要港口有密支那、八莫、傑沙曼德勒敏建(Myingyan)、稍埠(Chauk)、仁安羌、敏巫、馬圭(Magwe)、德耶謬(Thayetmyo)、卑謬、興實達與央冬(Yandoon)。其中,曼德勒、稍埠、卑謬與興實達具有良好的碼頭設備。

伊洛瓦底江灌溉

雖然伊洛瓦底江在中央乾旱帶幾乎未被用於灌溉,但其支流穆(Mu)河自9世紀以來即被用來灌溉。穆河谷地灌溉工程為全國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伊洛瓦底江水電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雖然水能資源豐富,但已開發的很少。已建的水電站有金水達水電站。金水達水電站位於曼德勒市南110km,坐落在伊洛瓦底江支流班朗河上。水電站裝機容量6.1萬kW,年發電量1.65億kW·h;主壩為粘土心牆土石壩壩高75m,長600m,加上3座25~45m高的副壩,形成庫容7.65億立方米的水庫。工程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和防洪。可灌溉8.44萬公頃農田,防洪保護面積4000多公頃。為保證向下遊均勻輸水,並參加電力系統調峯,在下游建一反調節水庫。該工程於1986年竣工。
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區修建了一系列防洪、灌溉工程,具體如下:
①伊辛水壩建於1976年,灌溉農田0.67萬公頃,開墾荒地1.06萬公頃,同時兼顧伊辛河防洪;
②塞古基水壩位於曼德勒市北部馬基河下游,可使近5.3萬公頃耕地種雙季稻,還可發電和向曼德勒市供水;
③瑞保及耶烏渠系修建於20世紀初,在漠河上建堰,兩岸渠系總長1062km,灌溉面積14.5萬公頃;
④曼德勒渠系1902年改建,渠首位於謝鬥附近的衝馬溪上,渠系總長約322km,灌溉總面積4.7萬公頃;
⑤藻基渠系位於皎施縣,有5條獨立的渠道,總長4.6km,灌溉總面積4.6萬公頃;
⑥班朗河渠系位於皎施縣,渠首為圬工渠,由4條引水渠組成,渠道總長46km,灌溉總面積3.88萬公頃;
⑦蒙台恩壩位於密鐵拉湖上游16km的蒙台恩溪上,土壩高20.4m,長280m,1962年開工,1967年完建,形成水庫庫容4280萬立方米;
⑧凱特毛克塘壩位於曼德勒區敏建縣皎勃東市,土壩高34.3m,長2591m,水庫庫容8634萬立方米,可灌溉1.14萬公頃農田。兩條幹渠總長30.6km,1961~1967年修建;
⑨北奈温灌溉工程位於普龍縣,包括位於北奈温溪上的高35m、長1615m的土壩,庫容3.59億立方米,可灌3.90萬公頃農田。總乾渠長72km,水渠總長447k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