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斯蘭社會主義

鎖定
伊斯蘭社會主義(al—Ishtirakiyyah al—Islamiyyah) 是現代伊斯蘭社會思潮與社會運動之一。是伊斯蘭國家在反對外來民侵略、捍衞國家獨立的基礎上,通過對民族主義伊斯蘭教社會主義兼容、調和而形成的社會思潮和運動,經歷了從醖釀到形成體系的發展過程。她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科學社會主義影響下,一些伊斯蘭國家人民為謀求民族解放和復興,尋找一條適合伊斯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道路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宗教與社會學説。
中文名
伊斯蘭社會主義
外文名
al—Ishtirakiyyah al—Islamiyyah
性    質
現代伊斯蘭社會思潮與社會運動
背    景
反對外來民侵略

伊斯蘭社會主義背景介紹

伊斯蘭社會主義基本傾向是認同伊斯蘭教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學説,同時也強調二者間的區別。認為社會主義學説源自《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教義,宜稱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制度為理想的社會主義制度。系伊斯蘭教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它主要反映激進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她與科學社會主義有本質的區別,是當代國際上的社會主義流派之一。
伊斯蘭社會主義是由一些穆斯林領袖以滿足社會主義更多的精神需求,在調和伊斯蘭教義與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而創造的一種思潮。穆斯林中的社會主義者認為,《古蘭經》和“穆罕默德聖訓”中的思想與社會主義中追求社會平等和財富再分配的原則存在相通之處。甚至有人認為社會主義思想來源於《古蘭經》。而一些原教旨的正統伊斯蘭學者則聲稱,如對私有財產的沒收等某些社會主義的做法,是對伊斯蘭教義的壓迫與侵犯。一些社會主義者則認為,在伊斯蘭社會主義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由於糅合了宗教與民族主義的成分,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歪曲與誤讀。

伊斯蘭社會主義基本特點

伊斯蘭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強調實行既不同於科學社會主義,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第三條道路”。但伊斯蘭社會主義是伊斯蘭教和社會主義的相互結合、相互利用,且主要借鑑了蘇聯的發展模式,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歪曲與誤讀。 [1] 

伊斯蘭社會主義發展歷程

基本介紹
伊斯蘭社會主義思潮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末,40年代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1928年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校長哈桑·巴納創建了穆斯林兄弟會,該組織迅速在北非及中東地區發展,併成為一種政治團體,宣稱信奉伊斯蘭社會主義。提出並闡述這一理論的主要人物是穆斯林兄弟會的理論家格罕扎裏,在1944年發表的《伊斯蘭教和社會主義制度》、1950年出版的《伊斯蘭社會主義以及向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挑釁》等文中,系統論述了伊斯蘭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
60年代部分伊斯蘭國家把這種思想理論付諸社會實踐,形成伊斯蘭社會主義運動。其產生同伊斯蘭教的社會主張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教義主張消除剝削、壓迫,創建一個平等、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這種思想在廣大被壓迫的穆斯林中有深厚的社會基礎。70年代以後伊斯蘭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逐漸衰退。
伊斯蘭社會主義強調,伊斯蘭教是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古蘭經》中就包含了社會主義的內容。伊斯蘭社會主義主張施捨,反對高利貸的盤剝而不必消滅私有制來實現平等,把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穆斯林社會作為奮鬥的最終目標。從其內容上看,這種理論與阿拉伯社會主義基本一致,伊斯蘭社會主義成為信奉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奉行的社會主義的統稱。 [2]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災難深重的各國穆斯林民眾看到了希望,不久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就先傳入了印巴次大陸。最早受其影響的是巴基斯坦著名哲學家、詩人伊克巴爾(1876~1938),他在著作中稱馬克思為“未受啓蒙的摩西”、“未遇難的耶穌”,相信其著作有經典般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伊克巴爾稱頌十月革命消滅了剝削和社會不公,剷除了壟斷物質財富的“偽神”,實踐了伊斯蘭教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中的“萬物非主”。但他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提倡無神論,故未能驗證清真言的下半部分“唯有真主”。故他認為,十月革命僅具有否定性價值,而它的肯定性價值只能求助於伊斯蘭教。伊克巴爾的論點為伊斯蘭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基調,其後在印巴次大陸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又先後出現了4個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流派:
  • 主要流派1--歐拜杜拉·辛迪的理論
(1)印度伊斯蘭學者遜尼派歐拜杜拉·辛迪的理論。他曾赴蘇聯訪問,歸國後開始提出伊斯蘭社會主義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核心問題是實現經濟公正。實現這一目標只能通過伊斯蘭革命。首先要有一個伊斯蘭革命黨,領導穆斯林大眾對不義的統治者進行聖戰,奪取政權,建立一個伊斯蘭社會主義政教合一政體。
  • 主要流派2--哈菲茲·拉赫曼·希瓦維的理論
(2)印度伊斯蘭學者哈菲茲·拉赫曼·希瓦維的理論。其理論觀點承自瓦利·烏拉關於建立正義之國的思想。認為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核心是公正地分配社會財富,這種經濟制度只能藉助伊斯蘭法治來實現,而伊斯蘭教天課制度正是為了消除貧富不均,改變不合理的分配製度。嚴格遵循天課制度即可縮小貧富差別,而無需消滅私有制和階級差別。
  • 主要流派3--阿卜杜勒·哈吉姆的理論
(3)巴基斯坦伊斯蘭學者阿卜杜勒·哈吉姆的理論。他曾任拉合爾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伊斯蘭教與共產主義》等著作。其理論觀點強調伊斯蘭教意識形態的獨立地位。認為共產主義否認人的精神價值,是一種非道德的運動,故在思想體系上與伊斯蘭教是不相容的,伊斯蘭國家在經濟改革中可借用科學社會主義的某些因素,但穆斯林大眾所追求的社會公正的理想,只能通過伊斯蘭社會主義來實現。
  • 主要流派4--穆斯塔法·沙巴里的理論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伯國家也曾出現過協調伊斯蘭教與社會主義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敍利亞學者穆斯塔法·沙巴里,1944年發表《伊斯蘭社會主義》一書,全面提出伊斯蘭社會主義的理論觀點,曾廣泛流傳於阿拉伯國家,被譽為這一領域裏的傑作。 [3] 

伊斯蘭社會主義理論觀點

伊斯蘭社會主義理論

伊斯蘭社會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政治主張各異,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但其帶有共同性的理論觀點和實踐,包括:
(1)伊斯蘭社會主義源自《古蘭經》,伊斯蘭教教義和社會實踐,是既有別於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又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既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伊斯蘭國家的國情,又反對西方的價值觀念和腐朽文化的滲透。
(2)一切土地和財富皆為安拉所創,皆為安拉所有,任何階級、集團、個人皆有同等的權利,反對少數人壟斷社會財富和對多數人進行剝削壓迫。主張公正、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國家通過天課制度、税收政策、保障福利、盡力縮小貧富差別,以實現社會與經濟公正。
(3)將主要生產資料(即工廠、礦山、鐵路、森林、銀行等)國有化和實行土地改革作為實現伊斯蘭社會主義的主要措施,並允許一定限度內的私有制的存在。
(4)將中產階級及其知識階層視為伊斯蘭社會主義的階級基礎和領導力量,主張進行階級合作,提倡社會各成員間的團結互助,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創建一個平等、和睦的大家庭。
(5)將實現伊斯蘭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平等互助,互不干涉內政,共同反對霸權主義,作為處理各國相互關係最重要的準則。

伊斯蘭社會主義國家類型

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歷了30多年的社會實踐演變以後,不再是一套確定的理論和實踐模式。因各國的國情不同,實施伊斯蘭社會主義的國家大體上有4種類型:
(1)埃及納賽爾利比亞卡扎菲阿爾及利亞本·貝拉布邁丁的民眾社會主義,其特點是以民眾為社會的主體,以伊斯蘭教與民族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相結合。
(2)突尼斯布爾吉巴的憲政社會主義,其特點是以伊斯蘭教與布爾吉巴主義和憲政制度相結合。
(3)敍利亞阿弗拉克伊拉克卡塞姆的復興社會黨社會主義。
(4)南也門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伊斯蘭社會主義具有某種程度的民主社會主義傾向,也體現出伊斯蘭社會主義具有多元的思想文化淵源。另一位早期理論家希赫茲·拉赫曼·西赫瓦維認為,《古蘭經》一方面承認經濟不平等,另一方面反對少數人壟斷財富。他主張進行倫理説教,使富者和貧者認識到財富、天賦、貧窮等等都是安拉的考驗,應使他們或是甘心情願施捨、納税,或是勤奮忘我勞動;人們應“攀登社會的階梯”,“彌合階級差別的鴻溝”,以達到經濟上的公正與平等。他建議試行合作制度,替代資本主義的銀行業以禁止高利貸;他主張規定私人財產的限額和範圍,礦產、交通運輸等公共事業應由國家控制,允許個人佔有工業,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經濟關係應由國家牢牢地控制,以消滅一切可能的剝削並保證勞動福利。西赫瓦維的經濟思想初步勾勒出了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框架和結構,體現出了這一理論的整體特徵:
第一,強調遵循《古蘭經》的命誡、原則、精神。
第二,強調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掌握和控制。
第三,反對貧富兩極分化,強調對私人資本的制約、限制,但不主張剝奪私人財產的所有權,主張維護有限定的私有制。
第四,反對剝削,反對勞資對立,反對階級鬥爭,主張勞資合作。
這些特徵在後來的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到60年代是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更為豐富、更為系統並獲得伊斯蘭世界廣泛認同的時期。
70年代以後伊斯蘭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逐漸衰退。作為伊斯蘭社會主義整體思潮、運動的主體內容,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也逐漸縮小,經濟改革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和失敗。主要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其一,伊斯蘭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預期目標並未達到。經濟上並未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這些國家仍然屬於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活仍然貧困。據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統計,1960~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的增長率埃及為1.5%,阿爾及利亞為1.7%,巴基斯坦為3.4%;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埃及為250美元,阿爾及利亞為570美元,巴基斯坦為120美元。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