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

(新盟中央組織委員會原委員)

鎖定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柯爾克孜族,出生於1902年,新疆烏恰人。1925年替父從軍,1928年赴蘇聯學習軍事。歸國後,他一度出任新疆地方部隊團長、旅長,投身於平定民族分裂分子策動的武裝叛亂的戰鬥,為確保南疆地區安定、維護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4年11月,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任新疆三區民族軍第一騎兵旅旅長、“臨時政府”委員、三區民族軍總指揮等職。
1946年7月1日,新疆省聯合政府成立,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任省聯合政府委員兼省保安副司令,致力於貫徹落實十一項《和平條款》。新疆省聯合政府破裂後,他指揮平定烏斯滿·斯拉木、哈力伯克·熱英別克·霍加別克武裝叛亂,鞏固和保衞了新疆三區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爭特別是西北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
1948年8月,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當選為“新疆保衞和平民主同盟”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他對新疆三區幹部羣眾特別是民族軍將士不斷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949年8月23日,應毛澤東主席邀請,他從伊寧取道蘇聯赴北平(今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7日,因乘坐的蘇聯飛機在蘇聯外貝加爾湖地區上空失事,不幸遇難,時年47歲。 [2] 
中文名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
別    名
伊斯哈克別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柯爾克孜族
出生地
新疆烏恰縣斯木哈納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
逝世日期
1949年8月27日
人物生平
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1902年出生於新疆烏恰縣吉根鄉斯木哈納村一個柯爾克孜族家庭。1918年,年僅16歲的伊斯哈克被推選為伊曼達爾部落的伯克,從此被人們稱為伊斯哈克伯克,擔負起管理部落的事務。
1925年,新疆當局在烏恰縣斯木哈納、託雲等地成立了邊卡隊,伊斯哈克伯克頂替其父穆努克阿吉加入了邊卡隊,擔負堅守邊卡任務。1928年,伊斯哈克伯克和馬提、夏布坦等青年去蘇聯伏龍芝市學習。這次去蘇聯,使伊斯哈克伯克在文化、特別是思想上明顯地發生變化,成為有名的“親蘇派”。
1933年3月,庫車暴動農民在鐵木爾帶領下向喀什進軍。喀什道尹馬紹武兼任南疆剿匪副司令,為東防鐵木爾南征和闐伊敏,指示駐烏恰邊卡委員陳德馨招募柯爾克孜族青年調往喀什使用。陳德馨徵兵400名編成一營,並配以快槍400支、大炮兩門,由連長烏斯滿艾力帶領開往阿圖什。不意烏斯滿艾力與其親信商議後決定譁變,反戈一擊,給鐵木爾寫了一封效忠信,並且包圍了陳德馨部,強迫士兵交械。
烏斯滿艾力為了發展自己勢力,廣徵兵員,親自給斯木哈納邊卡隊其帕克哈孜寫信,讓其帕克哈孜徵收一批像伊斯哈克伯克那樣的勇敢青年前往喀什。其帕克哈孜接信後立刻帶兵抵達喀什,烏斯滿艾力任命其帕克哈孜為喀什行政長,任命伊斯哈克伯克為排長。
伊斯哈克伯克滿懷希望來到喀什,但現實情況卻使他大失所望。烏斯滿艾力統治喀什回城後,肆無忌憚,濫殺無辜,大肆搶掠財寶和婦女,僅納妾就達30餘人。佔領喀什地區的鐵木爾、馬佔倉、沙比提大毛拉以及烏斯滿艾力四派勢力,彼此勾心鬥角,橫徵暴斂,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
伊斯哈克伯克面對錯綜複雜的形勢,積極爭取其帕克哈孜,力圖使其放棄反蘇反共的立場,共同對付烏拉孜伯克等反動勢力。但是,伊斯哈克伯克的一切努力不僅未能奏效,反而招致其帕克哈孜的拒絕和記恨,並且企圖派人消滅他。
伊斯哈克伯克處此險境,不得不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一天深夜,他帶領30餘人對其帕克哈孜的營地進行突然襲擊,除其頭領其帕克哈孜及其少數親信逃跑外,其餘人員均被包圍,繳械投降,取得了奪取這支武裝的決定性勝利。
伊斯哈克伯克掌握了這支具有相當力量的武裝之後,立即與當時採取親蘇親共立場的盛世才地方政府方面聯繫合作。
1935年初,盛世才鑑於南疆一帶局勢動盪、匪禍頻仍的形勢,命喀什警備司令劉斌召見伊斯哈克伯克,組建以伊斯哈克伯克為團長的正規部隊第一團,進駐喀什,負責南疆從阿克蘇、阿合奇、阿依克特克、鐵列克直至塔什庫爾幹一線的邊防,以及這一地區的治安任務。在很短時間內,消滅了烏拉孜伯克等匪幫,安定了南疆地區的形勢。
盛世才在南疆形勢基本安定之後,開始進行軍隊整編。整編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伊斯哈克伯克及其部隊雖然功不可沒,但不是盛世才的心腹,再加上威望日升,具有相當軍事力量,盛世才唯恐尾大不掉,便通過“新疆陸軍點編委員會”下令解散伊斯哈克伯克所屬部隊。除各邊卡大隊繼續留守以外,所屬部隊盡悉遣散,少數軍官調往他任,伊斯哈克伯克被任命為烏恰設治局局長。
伊斯哈克伯克走馬上任,擺在他面前的烏恰地區因長年戰亂,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不少牧民一貧如洗,甚至因為沒有立身之地四處流浪。伊斯哈克伯克經過研究,將全區的100多户貧苦牧民集中起來,安排到黑孜葦地區,無償給他們提供了生產用具、土地、住房,組織他們開荒生產,當年就開墾荒地1000多畝,使貧困流散牧民從此安居下來。
伊斯哈克伯克下決心改變本民族文化教育事業落後的局面,辦起幾座能使牧民孩子寄宿的學校。他通過柯爾克孜文化促進會,號召廣大人民羣眾捐獻錢物,解決辦學的經費問題。由於伊斯哈克伯克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到1938年,整個烏恰地區開辦了58所學校,有2000多名學生入學讀書。在伊斯哈克伯克親自關懷下成長起來的一批柯爾克孜青年知識分子,不少人後來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貢獻。
1937年4月,麻木提部首先發動叛亂。其部屬阿不都尼亞孜在麻木提逃亡印度後,自命為第六師師長,因兵力單薄,遂與和闐馬虎山聯絡攻打喀什。馬虎山部雖偏居和闐一隅,但時刻圖謀向外發展,於是乘機與阿不都尼亞孜聯合反盛,南疆戰火再次爆發。
盛世才面臨燃眉之急,只得急忙下令重新起用伊斯哈克伯克,令其迅速召集被遣散人員重建伊斯哈克伯克旅,配合蘇聯方面來的部隊,共同平息馬虎山及麻木提部的叛亂。
1937年9月,蘇軍從烏恰縣境之吐爾尕特山口入境,與伊斯哈克伯克所率部隊匯合。伊斯哈克伯克與毛連諾夫部聯繫後,穿越巴楚戈壁進軍葉城,消滅了盤踞葉城的馬軍,然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緊追殘餘之叛軍,並且在蘇軍飛機和坦克的配合下,徹底消滅了叛軍殘部,使戰火蜂起的南疆復歸安定。
伊斯哈克伯克遠在南疆,擁有重兵,盛世才惟恐有變,多次電召伊斯哈克伯克赴迪化省府,口説另有任用,實想摘其兵權,並找合適時機對其進行處理。伊斯哈克伯克看出了盛世才的險惡用心,對自己的險惡處境十分清楚,便與部屬協商以各種理由搪塞盛世才,拒赴迪化。
盛世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強行下令解除伊斯哈克伯克的旅長職務,調任伊斯哈克伯克為伊犁區哈薩克、柯爾克孜文化促進會會長,並命其立即赴任。1940年初,伊斯哈克伯克一到伊寧,便處於省府特務機關的嚴密監視之下。在哈、柯文化促進會內,特務機關也安插了爪牙。1942年初,省府首先撤銷了伊斯哈克伯克的文化促進會會長的職務,代之以省府方面的忠實走卒。接着又密令伊寧特務機關逮捕伊斯哈克伯克,押往迪化。
伊斯哈克伯克通過內線人物獲悉這一消息後,帶着4歲的兒子和副官艾買提,佯稱去察布查爾縣朋友家裏做客,在一位哈薩克牧民麻開巴依的幫助下,徒步跋涉幾天後,經原綏定縣三道河子附近前往蘇聯境內。
1943年夏,伊斯哈克伯克根據自己多年在南疆一帶活動,人地兩熟,特別是由於盛世才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人民不堪忍受,不斷奮起反抗的情況,決定在南疆喀什一帶組織武裝鬥爭。1943年五六月間,伊斯哈克伯克親自帶領一部分武裝人員潛往阿合奇虎狼山等地,對這一帶具有軍事價值的道路、隘口、河流和山丘進行了詳細偵察,為奪取烏恰、阿合奇等柯爾克孜族居住區進行準備。9月,伊斯哈克伯克帶領部分武裝人員來到蒲犁縣境(即今塔什庫爾幹縣),與當地有名望的人士卡爾萬夏、烏布里哈斯木、馬達尤夫、買買提·艾沙、西仁伯克等建立了“解放組織”。他們一邊大力向人民羣眾進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宣傳,一邊加緊建立武裝游擊隊。
1944年秋,伊犁鞏哈縣(今尼勒克縣)土產公司經理法提赫和牧民艾克拜爾、艾尼等人組織游擊隊,開始了武裝暴動。同年11月7日,逼進伊寧南面的鞏哈游擊隊首先發起攻擊,伊寧起義由此爆發。游擊隊奮勇向前,人人爭先,一舉攻克專區警察局,佔領國民黨軍政指揮部。經數天激戰,伊寧國民黨軍隊退守至梁鄉、艾林巴克空教隊和飛機場三個據點。11月16日,伊斯哈克伯克率騎兵趕到伊寧,參加圍攻艾林巴克等國民黨軍隊據點的戰鬥。
1944年11月中旬,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在迪化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研究鎮壓伊寧起義。會議決定分五路進兵伊寧,配合龜縮在伊寧三個據點的國民黨部隊,裏應外合,一舉消滅伊寧游擊隊。
伊斯哈克伯克從其長期的軍事生涯和經驗中判斷,敵軍內外配合,將使游擊隊處於兩條戰線作戰的不利局面。為鞏固和發展伊寧起義的勝利成果,必須既堵截敵人之增援,還要特別防備盤踞在艾林巴克等幾個據點的敵人乘機反撲。伊斯哈克伯克根據自己對情況的判斷,對部隊進行了新的部署,他的計劃還得到了其他軍事指揮人員的贊同。
為了防止艾林巴克據點敵軍的反撲,伊斯哈克伯克親自來到前沿戰壕,密切觀察敵軍的動態。但是,艾林巴克據點內卻格外的平靜,有的人對敵軍可能反撲或突圍的分析難以相信。伊斯哈克伯克對大家説:這樣平靜肯定是不正常的,敵人不過是想以此來麻痹我們,發起突然攻擊,這次戰鬥很可能是極其激烈的,因為敵人一旦行動便會孤注一擲,以求解圍。
事態的發展完全證實了伊斯哈克伯克的分析。艾林巴克等三個據點內的敵軍傾巢而出,來勢兇猛,一度給游擊隊造成相當壓力。但是,由於伊斯哈克伯克事先的正確部署和游擊隊將士的英勇戰鬥,敵軍不僅未能突圍與援軍匯合,而且傷亡慘重,還丟失了相當一部分重要的外圍據點。由於這次行動的失敗,敵軍士氣低落,損失慘重,被迫重新龜縮到據點內,而游擊隊則為1945年1月31日全部攻克敵軍三個據點和解放整個伊寧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此時,國民黨援軍從兩路殺向伊寧:一路沿迪伊公路到了果子溝,遭到游擊隊阻擊;另一路沿科古琴山麓自東向西,一度突破阿恰爾山口,到伊寧縣上潘津附近,幾乎就要到達伊寧。伊斯哈克伯克臨危受命,連夜帶領游擊隊奔赴伊寧縣吉爾錄浪。到達目的地後,他一邊派出偵察員偵探敵情,一邊對全體游擊隊員進行戰鬥動員。為了爭取居高臨下扼制隘口的優勢,伊斯哈克伯克帶領游擊隊員,連夜冒着風雪爬上吉爾錄浪山頂,構築工事,與敵軍整整戰鬥了25天。
當敵軍突破防線,前進至伊寧縣吉里圩子後,伊斯哈克伯克又立即部署了打擊和消滅敵人的新計劃。他在阿恰爾山口和吉里圩子之間,採取誘敵深入、拉開戰線、切斷聯繫、分割伏擊、擾亂敵軍後方等游擊戰術,經過19個晝夜的戰鬥,終於消滅了大部分國民黨援軍,奪回了阿恰爾山口,並很快攻克伊寧國民黨軍隊所有據點,保衞了伊寧革命的勝利果實。
1945年3月,民族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建立。伊斯哈克伯克被任命為第一騎兵旅旅長,授予少將軍銜。
為擊破國民黨軍隊的防線,發展武裝鬥爭,擴大解放區,民族軍總指揮部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制定了南、北、中三線作戰計劃。民族軍分頭出擊,重點是中線戰場,即攻打烏蘇和精河。民族軍總指揮部決定同時發起烏蘇和精河戰役,並由伊斯哈克伯克直接指揮精河戰役。
精河敵軍在第四十五師少將師長郭歧指揮下,以精河縣城為中心,以永集湖、八家户為依託,拆民房、伐樹木,修築了大量碉堡和防禦設施,挖了許多塹壕,並灌滿了水,企圖阻止民族軍進攻。
9月3日晨5時,民族軍集中強大火力向永集湖發起攻擊。經過激戰,突破敵軍防線,一舉攻克永集湖。被擊潰敵軍紛紛逃往八家户,民族軍又集中兵力和火力向八家户發起攻擊。9月5日,三區方面出動飛機,將八家户國民黨第五一七團轟炸殆盡。9月7日,民族軍苦戰數天終克八家户。
永集湖、八家户兩地被克,國民黨守軍失去依託,一片驚慌。伊斯哈克伯克抓住這一有利戰機,集中所有輕重火炮和兵力向精河發起全面進攻。國民黨軍終於難支,只得沿烏蘇公路東撤逃命。民族軍早已命騎兵部隊,迂迴到精河東面,堵截逃竄之敵。平川相逢,潰敗之兵哪裏擋得住鐵流般的騎兵衝擊,鐵蹄刀光之間,精河守敵幾被全殲。此一役,民族軍俘虜國民黨官兵3000餘人,繳獲槍炮輜重無數,就連敵少將師長郭歧也做了俘虜。
中線戰役結束後,臨時政府任命伊斯哈克伯克為南線武裝部隊總指揮,令其帶領一部分民族軍將士,從伊寧出發,經蘇聯境內到達蒲犁,領導遊擊戰爭。
1945年9月中旬,由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人民組成的游擊隊向蒲犁國民黨部隊發起攻擊,先打下布侖口,然後南下,攻佔蘇巴什、塔尕爾曼、蒲犁。不久,又攻佔達布太爾、明鐵蓋等地,國民黨軍隊逃向莎車、葉城。游擊隊佔領蒲犁後,成立了革命政府——蒲犁專員公署,使蒲犁起義成為三區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1945年9月,臨時政府在軍事上達到鼎盛時期。南北中三線捷報頻傳,特別是中線民族軍突破烏蘇、精河國民黨軍之防線,進逼瑪納斯河以西,距省城迪化只有140多公里。蔣介石為挽回新疆敗局,早日安定新疆,以便放手發動內戰,不得不改變策略,派張治中前往新疆與臨時政府進行和平談判。
從10月14日張治中抵達新疆開始,三區代表同國民黨方面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艱鉅談判。此時,伊斯哈克伯克接替波里洛夫任民族軍總指揮,成為三區方面最高軍事長官。1946年7月1日,新疆省聯合政府成立,伊斯哈克伯克與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等到達迪化,伊斯哈克伯克就任省政府委員兼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
和平條款的簽訂和省聯合政府的成立,並不意味着鬥爭的結束。
阿勒泰專員烏斯滿本是一個反蘇反革命的土匪,他早年揭竿而起,反對盛世才的反動統治,其目的是想做新疆的世襲封建統治者。又因為阿山另一革命領袖達列力汗得到伊寧方面支持,烏斯滿便心懷不滿,決定另尋出路。1948年八九月間,烏斯滿脱離三區,投靠國民黨,發動武裝叛亂。
為了保衞三區革命成果,防止叛匪對人民造成的危害,1946年11月初,在迪化省政府的三區代表阿合買提江、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以及賽福鼎等人開會研究處置烏斯滿的措施。三區負責人決定,必須採取斷然措施,儘快平息烏斯滿的叛亂。會議決定由伊斯哈克伯克着手製定消滅烏斯滿作戰計劃。1947年8月,在伊斯哈克伯克的親自指揮下,來自伊犁、塔城的民族軍三個騎兵團,與阿勒泰的達列力汗部配合,一舉打敗只有1000餘人馬的烏斯滿匪徒,解放了被其搶佔的承化等地。烏斯滿連戰連敗,潰逃到北塔山一帶,不敢再輕舉妄動。
1948年初以後,三區方面在政府和軍隊領導幹部中大力宣傳加強民族團結,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勝利,公開糾正在民族問題上所犯的錯誤,使三區革命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伊斯哈克伯克在這一時間,同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一起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反對分裂祖國、調整民族關係問題上,鼎力協助,忘我工作。1948年8月1日,“新疆保衞和平民主同盟”在伊寧市成立,伊斯哈克伯克被選為中央委員、組織委員會委員。
194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派鄧力羣為聯絡員,攜帶電台從莫斯科到達伊寧,與三區領導人會晤。鄧力羣到達伊寧後,住在伊斯哈克伯克的家中。伊斯哈克伯克對鄧力羣等人的飲食起居、安全警衞工作極為關心,甚至連一些極為細小的事情都親自安排。伊斯哈克伯克還向鄧力羣彙報了軍事方面的情況。兩人一見如故,交談熱烈。伊斯哈克伯克始終無法抑制自己興奮的心情。
8月27日,伊斯哈克伯克同阿合買提江等在出席全國政協會議途中,經蘇聯外貝加爾山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47歲。
伊斯哈克伯克將軍為祖國的統一和民族解放,英勇奮鬥了一生,他的英雄業績,新疆各族人民將永遠銘記在心。
伊斯哈克伯克將軍永垂不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