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戈爾·葉夫根尼耶維奇·塔姆

鎖定
伊戈爾·葉夫根尼耶維奇·塔姆(俄語: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мм,英語:Igor Yevgenyevich Tamm,1895年7月8日-1971年4月12日) [4]  蘇聯物理學家、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中文名
伊戈爾·葉夫根尼耶維奇·塔姆
外文名
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Тамм [4] 
Igor Yevgenyevich Tamm [4] 
國    籍
蘇聯
民    族
俄羅斯族
出生日期
1895年7月8日 [4]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12日 [4] 
畢業院校
莫斯科國立大學
職    業
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出生地
蘇聯海參崴

目錄

伊戈爾·葉夫根尼耶維奇·塔姆簡介

伊戈爾·葉夫根尼·塔姆1895年7月8日出生於海參崴,是工程師Evgenij塔姆和奧爾加達維多娃的兒子。

伊戈爾·葉夫根尼耶維奇·塔姆人物生平

他於1918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專業,並立即開始在高等院校的學術生涯。他曾執教了克里米亞和莫斯科國立大學工業和工程物理研究院,並在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的受課。1927年他已達到教授的學銜。從1934年以來,他稱為蘇聯科學院物理學院院士 [1] 
在新聖女公墓的塔姆墳墓 在新聖女公墓的塔姆墳墓 [2]
對於他的科學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行使屬曼德爾斯坦教授,從1920年代開始在他的指導下工作,一直到曼德爾斯塔姆在1944年死去。塔姆作為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和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固體中漫射光的量子理論、光電效應、金屬以及熱核反應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研究,並取得重要的成果。 隨着1932年中子的發現,他對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的作用力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並於1934年發表了《中子與質子間的交換力》。1933年,他簡要地闡明瞭在半導體中電子錶面態(塔姆能級)的存在。1934年他發表專題論文《中子的磁矩》。然而,塔姆最為著名的工作是對切倫科夫輻射所作的理論解釋。1934年,切倫科夫發現了由γ射線轟擊半透明介質而發射出一種微弱的、淺藍色的輻射。塔姆與弗朗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種理論中,論述了這種輻射並不是由γ射線產生的,而是由於電子在介質中以大於光在介質中的速度運動時產生的。這種理論導致了對切倫科夫輻射的各種不同的應用,特別在核物理研究方面的應用尤為重要。他提出的解釋基本核粒子相互作用的技術稱為塔姆法。1933年蘇聯科學院會員,並於1953年成為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塔姆從事控制氫彈裂變的技術研究,以使這種聚為反應轉入和平應用。1950年,他建議利用“箍縮效應”,用磁場把熱等離子體(帶電的原子碎片)控制在適當位置上。 由於他解釋切倫科夫效應的顯著成績,塔姆教授於1958年和帕維爾·切倫科夫、弗朗克一起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3年曾在美國電視上呼籲國際裁軍。為世界和平事業作了有益的工作。塔姆教授也從事過經典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所著的《電學原理》一書,很受我國物理工作者的歡迎。1971年4月12日卒於莫斯科,葬於新聖女公墓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