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循城

鎖定
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樓蘭國)尉屠耆請求漢王朝派一將領兵到此屯田積穀,漢即派一司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時,此地為吐蕃所佔。
中文名
伊循城
地理位置
新疆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
時間
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
米蘭古城位於若羌縣城東80裏處,距三十六團團部5公里處。由唐代吐蕃古戍堡和周圍分佈的魏晉時期的古建築羣遺址,以及漢代屯田水利工程設施和伊循城遺址所組成。
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此地為西域樓蘭國之伊循城。
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6年),鄯善王(古樓蘭國)尉屠耆請求漢王朝派一將領兵到此屯田積穀,漢即派一司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
唐代時,此地為吐蕃所佔,古堡即為吐蕃修建的一座軍事堡壘。
19世紀,英國人斯坦因曾在此地進行發掘,盜走了泥塑、壁畫等大批文物。
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勘探隊在這裏發現了漢代完整的渠道等水利工程系統和埋在沙漠下的大片良田。
197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米蘭古河道邊發掘了唐代吐蕃古戍堡遺址。
據傳米蘭古城曾是鄯善國都伊循城所在地。古戍堡是米蘭古城遺址裏一座較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它位於新甘公路的要道上,南北寬約56米,東西長約70米,周長308米,呈不規則正方形。城垣為夯土築,夯土層中夾有紅柳枝,夯土層上用土坯砌成,西牆有兩段寬達5—6米的缺口,是古戍堡城門,左為官道,右為平民和牲畜通道。北部為一階梯形大土坡,自低凹處至戍堡北牆依坡蓋屋,屋為平頂,不見門洞,其構造形式類似西藏布達拉宮,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為古代居民住宅。堡東部為一大型房屋,為議事廳,廳中原有一水井。南部為一高近13米的土台(原高17米),土台上立有杆,似為峯火台。本世紀70年代,曾發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發現為唐代後期吐蕃入據新疆後的遺存。
古城附近,東西綿延的4公里,有3座佛寺、8座佛塔佛塔。曾有16個屯軍羣落和一個鍊鐵遺址,也有較大的古代屯田遺蹟,當時屯軍1000多人,開墾耕地17000畝,灌溉渠系縱橫,佈局合理。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著名高僧法顯、玄奘等,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里的途中曾在這裏講法拜佛。米蘭古城現存兩處較完好的佛寺,分別為東大寺和西大寺。東大寺是米蘭古城遺址中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它高約6米,分上下兩層,外面圍以較高的院牆,寺內建有一個12米×0.6米×2.4米的佛龕,龕內供奉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現在菩薩和天王像已不存在),其下面四周還存有捲雲柱頭浮塑。佛殿廢墟東側的建築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座佛塑像和遺棄在地上的大佛頭。東大寺是中原佛教文化的產物。西大寺是一座與東大寺相對而建的佛寺建築物,它以5.6米×12.2米的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為中心,外繞基座置走廊,基座上建有直徑3米左右的圓形建築物。圓形建築物酷似男性生殖器,是西方性崇拜文化的產物,因此,米蘭古城成為了中西文化的交匯處。古城寺院的佛教遺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
1906年12月,英國人斯坦因第二次進入新疆探險考察,在西大寺迴廊內壁上揭走了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畫,一組共8幅,現存放在大不列顛英國博物館,“有翼天使”壁畫的形象帶有濃厚的建陀羅佛教藝術,具有典型的古希臘風格,是中西合壁的傑出代表。佛像姿態生動,花紋,圖案線條優美、簡練。“有翼天使”壁畫的出土和被盜,給米蘭古城增添了更加神秘的一道面紗。米蘭古城也因此而聞名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