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頤

(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

鎖定
程頤(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 [1]  ,字正叔,世居中山,後徙為河南府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2]  人,世稱伊川先生 [2]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説書
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説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説。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説》,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3]  (概述內圖片來源: [24] 
別    名
伊川先生
正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黃州黃陂
出生日期
1033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107年10月5日
主要成就
開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
主要作品
《程頤文集》《易傳》《經説》
本    名
程頤
籍    貫
河南府洛陽
祖    籍
深州博野
諡    號
正公
封    號
伊川伯

程頤人物生平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
程頤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縣,高祖程羽宋太宗時期任三司使,以輔翊功顯,被皇帝贈予“太子少師”,賜宅第於京師開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遷居河南府洛陽;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天聖年間,宋仁宗念及太宗朝舊臣,錄用舊臣子孫一人,程頤的父親程珦被選中,任黃陂縣縣尉 [2]  ,又任興國縣縣令,歷知龔、鳳、磁、漢諸州,後來官至上柱國。 [2]  [4]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八月十五日,程頤出生於黃州黃陂縣草廟巷(今武漢黃陂區前川街道)。 [5]  程頤自幼小聰明,十四五歲時,與哥哥程顥同時受學於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6] 
皇祐二年(1050年),十八歲的程頤上書朝廷,指出宋朝社會的危機,開出救治時政闕失的良方,救之當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會。 [7] 
程頤 程頤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四歲的程頤京師太學讀書,主管太學的教育家胡瑗嘗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而力行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則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 [8]  這篇文章受到胡瑗賞識,胡瑗授予程頤"處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頤廷試落第,遂不參加複試。 [5]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
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頤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按舊例,程家世代為官,其父程珦享有蔭庇子弟當官的特權,而程頤卻把每次“任恩子”的機會讓給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沒出去做官,長期以“處士”的身分潛心於孔孟之道,並且又大量接收學生,從事講學活動。
據今尚保存在河南嵩縣程村的碑刻記載:元豐五年(1082年),太尉文彥博鑑於程頤“著書立言,名重天下,從遊之徒,歸門甚眾”,就在洛陽鳴皋鎮的一個小村莊撥了一塊土地,專門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書院”,讓他在此講學近二十年。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王安石變法失敗。由司馬光、呂公著等人推薦,程頤被授為汝州(今河南汝州)團練推官,西京洛陽國子監教授等職。在司馬光等人的推薦書中説,河南隱逸之士程頤,博學好古,安於貧賤,恪守節操,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希望朝廷讓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 [9]  程頤沒有接受任命。次年應詔入京,受命為崇政殿説書,其職務是教皇帝讀書。當時的宋哲宗年幼,司馬光等人推薦程頤教他讀書,共目的是讓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頤就職之前,就給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應重視“涵養氣質,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養,還要經常接近品行高尚,敢於當面規勸君主之過失的臣僚。此外,他還提出,要讓給皇帝講書的侍講官坐着講,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論經筵事札子》)。上述建議,表現了自孔、孟以來,儒家學者不遺餘力宣揚“聖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師”自任的本色。就職以後,他經常以向皇帝講書的機會,借題發揮,議論時政。由於他在君主面前,敢於“議論褒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面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師問學,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有人指責程頤 [10]  ,要求把他“放還田裏,以示典刑“(《道命錄》)。在這種形勢逼迫之下,他只好上書,自動要求辭職回鄉。
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頤便基本上脱離了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
宋哲宗即位,以司馬光的舊黨人物上台,司馬光、呂公著、韓絳等共同上疏,推薦程頤。
元佑元年(1086年),程頤以布衣受詔,任崇政殿説書,程頤竭盡忠誠,訓導年幼的哲宗,完全是為了輔助國君實現堯舜之治,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程頤由布衣一躍成帝王之師,致使一部分人對他反感,以蘇軾為首蜀派同程頤為首的洛派互相攻擊,引起了在京城兩派對立局面,程頤受到諫議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罷去崇政殿説書之職。
紹聖三年(1096年),在新、舊兩黨的鬥爭中,因新黨再度執政,他仍被定為反對新黨的“奸黨”成員,貶到涪州(今重慶涪陵 [11]  ,交地方官管制起來。在弟子、涪陵人譙定的幫助下,程頤在涪陵北巖講學,黃庭堅在北巖多次和他探討學問,併為他的講學堂題名“鈎深堂”。 [12]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遷程頤至峽州河南三門峽),短暫恢復其官位。
崇寧元年(1102年),恢復新法的宋徽宗還下令追毀了他的全部著作(實際上,由於其著作對鞏固封建統治有用,在其門人保護之下,仍被保留下來)。程頤又被奪去官位。
大觀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程頤病逝於洛陽伊川,卒年七十五歲。 [13] 
程頤死後,洛陽地區凡與他有關係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張繹、範域、孟厚、尹焞四人。” [14] 

程頤主要成就

程頤理學建樹

創立洛學
二程集 二程集
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二程十五、六歲時,受學於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宋神宗趙頊時,建立起自己的理學體系。二程的學説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並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説的基礎,認為“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於理”,“有理則有氣”。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於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慾。人慾矇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慾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慾”。要“存天理”,必須先“明白天理”。而要“明白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係。
二程不僅是北宋時期開創新儒學的“五子”之一,他們所創立的“洛學”,還使理學具有了完整的形態,因而又是宋明理學的實際創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讀聖賢之書 [15]  。後來,兄弟二人終於成一代儒學大師,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紛紛拜師於其門下。二人不僅竭盡全力為之傳道受業,並開創了自己的學派——洛學。程頤年輕時在太學一舉成名,20餘歲就開始接納門生,教授儒學。程顥自詡於“孟子沒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二程集》第638頁)程顥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退休回鄉,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讀書勸學為事,當時“士大夫從之講學者,日夕盈門,虛往實歸,人得所欲”。由於兄弟二人長期講學於洛陽,其所形成的學派才被稱為“洛學”,這個學派在中國學術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程從事學術活動多年,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特別是跟隨程頤求學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謝良佐楊時遊酢、呂大中、呂大均、呂大臨邵伯温、蘇口、尹焞、張繹等人。在這些人之中,又以楊時和謝良佐最為出色,此二人對洛學的貢獻、對二程學説的承傳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4] 
天道與人道統一
從哲學角度講,理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問題,其着重點主要是探討社會人生問題,對於宇宙自然的探討在儒家來説,歷來重視不夠。《論語·公冶長》説:“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於人的本性問題,孔子只講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講天道,對自然和社會的關係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這大概是受子產“天道遠,人道邇”這一思想影響。然而,孔子很重視“天命”,相信命運之天或主宰之天,因為這個“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駕馭的。從經驗上講,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無意志,故孟子説:“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萬章上》),孔子強調盡人事、知天命,對有益社會國家的正義事業,要竭盡全力去做,作一個“君子”,應該對社會負責到底,做得到的,則是“天命”可為,如果失敗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視對天人關係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學説,他不相信“天命”,認為天是自然現象,沒有意志,特別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漢代的董仲舒從神學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斷言天有意志,能主宰萬物、主宰社會人事,把一切自然現象都説成是天的意志所為,乃至説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樣複製的。他還提出“天人感應”的説教,斷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從《公羊春秋》出發,把儒學思想同天命神學相結合,從而神化了儒家學説。這種理論經不起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檢驗,因而失去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14] 
理學創始人,雖然也着重研究人道問題,但他們為了從形而上學的高度去論證“聖人之道”和倫理道德的至高無上性,為了把天道與人道統一起來,因而也重視對天人關係的研究。理學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説:“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他們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統一於“道”。二程主張“理”即是“道”,程顥説:”理便是天道也”(《遺書》),又説:“理無形也”、“無形為道”(《粹言》),“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粹言》),所以人們也把理學稱之為“道學”,因為在他們那裏,“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14] 

程頤重視教育

程頤 程頤
程頤既是北宋理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程頤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聖人,“聖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覆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聖人為職志。
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於‘六經’”。他不僅勤奮好學,還謙讓大方。曾從師於周敦頤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自我修養,“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致知則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內感於物而識其理。“耳目能視聽而不能遠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習方法上,強調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或曰:“學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後世教育影響極大。後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

程頤個人學説

程顥與程頤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説。程顥曾説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於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此時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
在程頤的哲學中,對孔子的“仁”學有新的發展。他認為,“大抵盡仁道,即是聖人”。又説:“學者須知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學”所強調的愛人、博施濟眾、克己復禮等,進一步發展成為與“萬物為一體”的境界,認為前者還只是仁的“用”(表現),後者才是仁的“體”(根本)。這一思想與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有相通之處。
在修養方法方面,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所謂“定性”實際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他認為,要使內心平靜,不受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就應該雖接觸事物,卻不執著、留戀於任何事物,“內外兩忘”,超越自我。這一“定性”的理論,是程顥發揮了孟子的“不動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養經驗後而成的。
程顥和程頤的思想,人們一般統稱為二程之學,實際上兩人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程顥比程頤更注重個人內心的體驗。有的學者認為,程顥的思想是後來陸九淵“心學”的源頭,程頤的思想則後來朱熹“理學”的源頭。程顥一生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他的講學語錄及一些書信,詩文,被後人與程頤的著作合編在一起而為《二程全書》,今有校勘標點本的《二程集》。
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説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説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誌,那麼,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

程頤個人著作

二程的著作有後人編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説》等。其中“洛學”的著作計有二程的《遺書》25卷,《外書》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傳》《經説》《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灝的詩文集,後八卷是程頤的詩文集。《經説》中的《繫辭》《書》《詩》《春秋》《論語》為程頤所作。《改正大學》為二程所作。《伊川易傳》是程頤對《易經》的註解,這部書集中體現了二程的理學思想,是程頤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楊時精選後編寫出來的二程語錄。以上各種著作,已被合編為《二程集》,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於世。 [14] 

程頤學術影響

程頤 程頤
程顥、程頤的思想及其洛學學派程顥、程頤兄弟(一般簡稱二程)開創的洛學學派,是北宋時期影響最大,也是最為典型的理學學派。張載的思想學説,對二程思想體系的構造和發展影響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創見。二程把“理”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基本內涵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終極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則封建等級制度的總稱。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發展變化規律的意義。
這樣,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張載的物質狀態的“氣”一起成為宇宙本原的本體了,成為最高本體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論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與“氣稟之性”的區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無疵的;後者則是氣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氣”的侵蝕,產生弊端,因而具有惡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徵,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慾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慾”或“私慾”。“人慾”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論的基礎上對《大學》裏的“格物致知”進行了新的闡釋,形成他的認識論。二程還以其“天理”論發揮孔子“克己復禮”的命題,提出了自己的修養論。
總之,二程的理學思想體系,是北宋時期理學初創階段比較典型的形態,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為朱熹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具體到二程各人,他們的思想盡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學術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程顥認為萬物本屬一體,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發明本心,自覺達到與萬物一體,因此較多地強調內心靜養的修養方法,不大重視外知。後來的陸王,大致沿着程顥的理路,發展為心學。而程頤則主張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於居敬窮理,格物致知,較多地強調由外知以體驗內知。後來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頤的理路,發展為純粹的理學。所謂的“程朱理學”,實際上主要指的是程頤和朱熹的理學。當時有許多人追隨二程學習,尤其是程頤弟子很多,主要有謝良佐、遊酢、呂大忠呂大臨、呂大均、侯仲良、劉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蘇昺等(其中三呂與蘇昺原為關學學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學學派,為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龐大的思想體系奠定了基礎。 [14] 

程頤軼事典故

程頤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博學之士。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四十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説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後人將此事稱為“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心誠意堅。 [16] 

程頤學以聖人之道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剛滿二十歲的程頤隨父親程珦來到京師開封。位於鐵塔下的太學,接納了這位後來成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師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學是皇室的最高學府。當時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執掌太學。胡安定是兩程之前“開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頤遊太學。見胡安定正在講堂上問諸生“顏子所好何學?”胡安定並以此文為題目讓太學生寫策論。程頤寫了一篇《顏子所好何學論》:“顏子所獨好學者,何學也?學以聖人之道也!”
程頤開宗明義,指出顏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達到聖人的道德和境界!繼而程頤指出:聖人是可學而知之。那麼什麼是聖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頤説:“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五行之秀即仁、義、禮、智、信。做到了五行,就進入了聖人的境界。五行為中,“中正而誠,則聖矣”。
“故顏子所好,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胡安定讀了程頤的文章後,當即約見程頤,並以學職之位相許。也就是説一篇文章,使程頤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學的講壇。

程頤養魚記

程頤不僅有高尚志向,同時有養物不傷的仁者情懷。有一次他看到家人買小魚喂貓,便寫了一篇《養魚記》:“書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魚仔食貓。見其煦沫也,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餘,大者如指,細者如箸。支頤而觀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魚之得其所也;終觀之,慼慼焉,吾之感於中也。吾觀古聖人書,觀古聖人政禁,數罾不得入池,魚尾不盈尺不中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聖人之仁,養物而不傷也如是。”讀着這篇文字,我們看到程頤由愛魚之生命而及萬類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聖人之仁、養物而不傷的情懷。 [17] 

程頤雙鳳送子

宋仁宗時期,河南人程遹在黃陂縣為官,繼而落籍黃陂西郊程家鄉坊。因積勞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長子程珦為黃陂縣尉。
北宋天聖十年(1032年),程珦的夫人侯氏,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園。走到一棵梧桐樹下,抬起頭,看見梧桐樹上有個雀窩,他們正準備爬上去掏雀蛋,忽見遠處兩隻金鳳筆直朝花園飛來。金鳳越飛越低,在程夫人身邊盤旋了一週以後,朝她胸懷撲來,程夫人趕忙將金鳳緊緊摟住。官人望着兩隻金鳳,仰天大笑,夫人就驚醒了。沒過幾多時,程夫人懷孕了。生下長子,取名程顥,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頤。
程顥、程頤自幼好學,尊崇孔孟,才華出眾,後來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明朝年間,人們建起一亭,命名為雙鳳亭。

程頤夜月樓

程顥、程頤的父親程珦,在黃陂做縣尉,看中了鳳凰台的環境幽靜,就把這兩個兒子送來讀書,程氏兄弟在樓上發奮勤學,白天不下樓,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倆兄弟還不休息。這時候,進來了一個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問她:“你來做麼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陰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來給兩位文曲星君掌燈。”説罷,用手指在粉壁牆上畫了一個圓圈,頓時放出光華,清亮無比,照着弟兄倆夜讀。附近的人都傳:鳳凰台,三十夜裏出月亮,稱為“夜月樓”。 [18] 

程頤不畏權勢

宋神宗時,黃河的水兵,按律法不必服其他勞役。宦官程昉為河防大臣,仗勢不把州郡律法放在眼裏,想徵調黃河水兵整治三股河。程頤以不合律法拒絕,程昉便上奏神宗,朝廷於是下令程頤撥八百水兵給程坊。時正值天寒河水凍結,士兵受不了程昉的暴虐,紛紛逃離。
次晨,州官齊集官府議事時,突有吏卒稟報:“水兵集體逃亡,即將入城。”眾官怕得罪程昉,想拒開城門,程頤説:“如果不開城門,一定會有亂事發生,程昉果真怪罪,由我程頤一人擔當。”説完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並宣佈水兵可以休假三天再回去服役。士兵們在一片歡呼聲中進城。程頤又將水兵受虐待的情形稟報朝廷,終於免除水兵再服勞役。
事情過後,程昉對程頤便很畏憚。有一次程昉因事路過本州,見到程頤,只敢説些好話奉承程頤。然而,私底下程昉卻又不甘心,曾當着多人之前揚言:“黃河水兵的潰逃,是受了程頤的鼓動,我一定要上書奏明皇上!”很多人都替程頤擔心,程頤笑着説:“他怕我,不會對我怎樣的。”日後程頤果然無事。 [19] 

程頤人物評價

程頤立像 程頤立像
鳳凰網(《宋學泰斗:程顥·程頤》):二程所開創的理學,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説之後,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理學中的“心學”一派,也是從二程那裏衍生出來的,所謂“陸王心學”,基本上導源於程顥的主觀唯心論思想,這一理學流派,也對後期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北宋至清末,理學在中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佔居統治地位達七百餘年,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聯繫。 [14] 
程顥: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
朱熹:昭明道學於孔孟既沒千載不傳之後,可謂盛矣。 [20] 
湖北省人民政府網(《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程頤論述為學的方法時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説。認為格物即是窮理,即窮究事物之理;最終達到所謂豁然貫通,就可以直接體悟天理。他所講的窮理方法主要是讀書、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關於知、行關係問題,程頤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後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果。程頤的哲學,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題,對宋明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但程顥是以心解理,開了以後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了以後朱學一派。 [18] 

程頤史籍記載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頤》卷四百二十七(脱脱阿魯圖 [8] 

程頤親屬成員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時,有顯功,贈太子少師賜第於京師。 [4]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 [4] 
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遷居河南府伊川縣 [4] 
父:程珦,歷任黃陂縣尉、興國縣令、又知、鳳、磁、漢諸州。 [2] 
母:侯氏,侯道濟之長女,封壽安縣君。先三十八年卒,追封上谷郡君。 [4] 
兄:程顥,承議郎宗正寺丞。 [14] 
兒子:程端中,靖康末(1127年初)隨高宗趙構南渡,居池州,知六安軍,兼管內農營田事。 [21] 

程頤後世紀念

河南洛陽二程故里
河南洛陽二程故里 河南洛陽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於洛陽市嵩縣田湖鎮程村,近臨陸渾水庫,是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故居。程顥、程頤兩兄弟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宋明理學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於宋高宗紹興辛亥(1131年)年間,明朝天順年間,昭封"兩程故里"。明成化、萬曆、天啓,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的均有修復。兩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總面積為4392平方米,佈局系三節大院。前節有"欞星門"、"誠敬門"、"春風亭"、"立雪閣";二節有"道學堂",兩則伴以"和風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廂房;三節中立"啓賢堂",兩廂設有講堂兩座,後面為"著述樓",兩側各設講堂一座,祠堂內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塊,清康熙御書"學達性天",光緒賜書"伊洛源淵",慈禧太后賜書"希蹤顏孟"3副匾額,掛道學堂正中。
洛陽二程墓
程頤墓在洛陽市伊川縣城西。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二程墓為程顥、程頤及其父程珦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為祠廟,後為墓冢。祠由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馬等,四周有墳牆迴護。墓、祠一帶古樹參天,烘托出肅穆幽靜的氣氛。
武漢黃陂二程故里
據黃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記載:洛(今河南洛陽)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黃陂尉,秩滿,不能去,而遂家焉。實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顥,字伯純,又明年生子,曰頤,字正叔。黃陂程鄉坊是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遹、父親程珦先後擔任黃陂縣令、與黃陂縣尉時,就落户安家在武漢市黃陂區的草木巷內,並建有紅砂石牌坊,上書“程鄉坊”三個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記》有記載。
程氏故居有一個石坊高6米,寬8米,上書宋體的“程鄉坊”,在石坊不遠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結構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門,門的兩旁有一對石獅子守護,邁進石門檻,迎面就是一個青磚砌起的照壁,繞過這個照壁之後,就是青石鋪的天井,兩邊的廂房,正中為會客廳,二重為雅堂,書房,三重是後宅,廚房。
根據《黃陂縣誌》等書記載,二程祖孫三代在黃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雙鳳亭 [22]  等遺蹟,被海內外稱為二程第一故里。 [23] 
參考資料
  • 1.    《伊川先生年譜》(朱熹):先生名頤,字正叔,明道先生之弟也。明道生於明道元年壬申,伊川生於明道二年癸酉。幼有高識,非禮不動。見語錄。年十四五,與明道同受學於春陵周茂叔先生。
  • 2.    《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程顥,字伯淳,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錄舊臣後,以為黃陂尉。久之,知龔州。時宜獠區希範既誅,鄉人忽傳其神降,言“當為我南海立祠”,於是迎其神以往,至龔,珦使詰之,曰:“比過潯,潯守以為妖,投祠具江中,逆流而上,守懼,乃更致禮。”珦使復投之,順流去,其妄乃息。徙知磁州,又徙漢州。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歡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熙寧法行,為守令者奉命唯恐後,珦獨抗議,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歸,旋致仕,累轉太中大夫。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 3.    宋代大儒——程顥和程頤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10-12]
  • 4.    (宋)程顥 程頤.《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十二 書先公自撰墓誌後.北京:中華書局,1981.07:六四五頁
  • 5.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明道先生墓表 伊川先生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1.07:三三八頁
  • 6.    朱熹《伊川先生年譜》:幼有高識,非禮不動,年十四五,與明道受學於春陵周茂叔。
  • 7.    程頤《伊川先生年譜·顏子所好何學論》:皇佑二年,年十八,上書闕下,勸仁宗以王道為心,生靈為念,黜世俗之論,期非常之功,且乞召對,面陳所學。不報,間遊太學。
  • 8.    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遊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顏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聖人可學而至歟?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 9.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譜》:臣等竊見河南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年逾五十,不求仕進,其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類,裨益風化。
  • 10.    《道命錄》:經筵陳説,僭橫志分。遍謁貴臣,歷造台諫。騰口閒亂,以償恩仇。
  • 11.    包偉民.宋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第81頁
  • 12.    涪陵:千古人物抒情懷 涪州勝蹟入詩來  .騰訊大渝網[引用日期2021-01-02]
  • 13.    《宋史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蘇軾不悦於頤,頤門人賈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軾。胡宗愈、顧臨詆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勾西京國子監。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董敦逸復摭其有怨望語,去官。紹聖中,削籍竄涪州。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別叔母亦不許,明日贐以銀百兩,頤不受。徽宗即位,徙峽州,俄復其官,又奪於崇寧。卒年七十五。
  • 14.    宋學泰斗:程顥·程頤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15.    《宋史·道學傳》:程顥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氾濫於諸家,出人於老釋者幾十年,反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秦漢以來,未有臻斯學者。
  • 16.    程門立雪的典故  . 三聯閲讀 [引用日期2014-09-29]
  • 17.    《論》、《孟》啓蒙讀本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18.    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  .湖北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9-29]
  • 19.    智囊全集原文及譯文 第六部 捷智 作者:(明)馮夢龍  .哈士奇資源網[引用日期2020-03-21]
  • 20.    程顥、程頤的洛學與朱熹的閩學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2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霍山縣委員會編;金崇堯主編. 霍山大辭典[M]. 2010
  • 22.    探訪黃陂程顥程頤故里:雙鳳創理學 古亭憶故人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09-29]
  • 23.    訪程顥程頤兄弟故里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1-16]
  • 24.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2-10-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