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姆瑪亞戰役

鎖定
伊姆瑪亞戰役,爆發於公元272年初夏的安條克附近,是羅馬皇帝奧勒良征服巴爾米拉王國的一場重要戰役。依靠環境以及精妙的戰術,奧勒良率領輕裝騎兵重創了巴爾米拉大將扎布達斯率領的具裝騎兵部隊。
名    稱
伊姆瑪亞戰役
參戰方
羅馬,巴爾米拉王國
發生時間
272年

伊姆瑪亞戰役簡介

大致在著名的三國時代中後期,與兩漢齊名的西方羅馬帝國,一度同樣也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伊姆瑪亞戰役 伊姆瑪亞戰役
其中,從小亞細亞一直延伸到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原羅馬東部諸行省轄地,就是著名的帕爾米拉帝國的割據所在。這個突然躥起的小國。在以美貌和權勢著稱的芝諾比婭女王當政時期,乘羅馬中央衰微與內戰不斷的有利形勢下迅速擴張。它維持了五年之久,直至最後在公元272年,被傑出的羅馬皇帝奧勒良打敗,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伊姆瑪亞戰役,正是奧勒良戰勝帕爾米拉軍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
帕爾米拉女王 芝諾比婭 帕爾米拉女王 芝諾比婭
此戰不僅標誌着帕爾米拉帝國崩潰的開始。也是看似弱小的舊式羅馬輕裝騎兵,對東方鐵甲騎兵取得的一次輝煌勝利。從戰術角度上來看,極具示範價值。
這場戰役發生在東方的敍利亞首府——安條克周圍,因最後的戰場靠近附近的伊姆瑪亞村而得名。這一仗與羅馬人以往歷次內戰中,倚重步兵的模式完全不同。倒是和更東方的波斯中亞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這是一場純粹騎兵間的對決。

伊姆瑪亞戰役軍隊概況

正在訓練的帕爾米拉軍隊 正在訓練的帕爾米拉軍隊
對陣一方的帕爾米拉軍隊具有典型的東方風格,自然也秉承了後者一貫重視騎兵建設的決策。芝諾比婭去世的丈夫,也就是原帕爾米拉國王奧登納圖斯在位時。帕爾米拉就打造了一支以少數甲騎具裝為主,部落騎射手為輔的精鋭騎兵部隊:
前者人馬悉數披甲,手持長矛。同時配以四角馬鞍提高戰士騎乘的穩定性,以衝鋒陷陣為主要作戰手段。
後者則以依靠數量和速度的優勢,騷擾並消耗敵人的戰鬥力。藉以配合輔助鐵甲騎兵衝鋒殺敵。
受到帕提亞影響 帕爾米拉的重騎兵也是人馬具裝 受到帕提亞影響 帕爾米拉的重騎兵也是人馬具裝
與之相反,作為敵對一方的羅馬人,一直以頂級步兵強國的形象著稱於世,其騎兵相對而言則遜色許多。公元3世紀中期,多數羅馬騎兵,仍然和三百年前凱撒安東尼所處的共和末期一樣。無論從裝備還是戰術方面,都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
這些羅馬騎士,大多來自帝國的非意大利的地區。比如拜占庭歷史學家佐西姆斯就提到,奧勒利安皇帝麾下騎兵,多為達爾馬提亞人和摩爾人。他們和步兵一樣裝備短劍與短矛,一般不覆甲或僅着胸甲來保護自己。雖然機動性和數量超過東方的具裝重騎兵,但防護能力卻遠為遜之。
毫無疑問,儘管3世紀的羅馬帝國,已開始模仿東方敵人建立起自己的鐵甲騎兵。但形成規模化的成熟建制,仍需時間。因而奧勒利安在敍利亞戰場上所能依靠的,仍然是上述舊式風格的羅馬騎者。
依然堅守傳統的羅馬輕裝騎兵 依然堅守傳統的羅馬輕裝騎兵
不過,正如歷史一再展現的那樣,影響戰鬥勝負的因素並非完全取決於軍隊裝備。雙方的軍隊規模、地形的作用,乃至指揮官的臨場發揮,都能改變看似處於下風的現狀。
擴張到最大面積時的帕爾米拉帝國 擴張到最大面積時的帕爾米拉帝國
僅以指揮戰術而論,帕爾米拉軍隊並不佔據優勢。女王的大軍,由一位名叫扎布達斯的指揮官統帥。我們並不清楚此人在帕爾米拉戰爭之前的軍事履歷,但他很可能並非那種從血火中鍛煉出來的百戰悍將。特別是在騎兵戰術指揮層面,顯然無法與從小就以指揮騎兵作戰見長的羅馬皇帝,相提並論。
帕爾米拉的軍隊數量無疑也遜於遠道而來的帝國雄師。晚期羅馬歷史學者菲斯圖斯曾簡短描述:儘管她擁有數千重裝騎兵和弓箭手,仍然在伊姆瑪亞被奧勒利安擊敗。這説明,在突襲伊姆瑪亞戰役中,帕爾米拉騎兵數量最多也不會超過萬人規模。因此扎布達斯的取勝之道,即在於利用以上少數精鋭,從正面驅散戰力不如自己的敵人。

伊姆瑪亞戰役戰爭過程

奧勒良進軍亞洲路線 奧勒良進軍亞洲路線
雙方之間的戰鬥,爆發於公元272年的初夏。扎布達斯將軍隊事先佈置在羅馬人進攻安條克的主幹道上,試圖逼迫對手與己展開正面對決。然而奧勒利安卻並未迴應帕爾米拉人的挑戰。他下令步騎兵從東方向南,沿着奧龍特斯河谷,迂迴進攻敵人後方。那裏有一支負責保護安條克湖通往貝洛亞要道的駐軍。
這一策略有三大優勢:
首先,敵人陣型的正面立足於西北方向,從背後攻擊勢必會打亂後者陣勢。
其次,羅馬人能夠切斷敵人撤退的路線,甚至能在對方猝不及防下輕鬆攻克安條克。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奧龍特斯河谷更適合己方防護能力薄弱的輕裝騎兵,實施機動作戰。倘若讓羅馬軍中的輔助步兵,正面對抗敵人,則無疑喪失了己方最有力的制敵手段。
扎布達斯也不是聽任敵方戰略實施的無能之輩。作為反擊手段,這位將軍迅速將麾下最精鋭的具裝騎兵,盡數調遣支援安條克湖附近的駐軍。他的迴應一度讓羅馬皇帝中止了最初的計劃。由於擔心遭到敵方菁英的進攻,羅馬步兵被下令固守陣地,從而導致後者無法及時支援己方騎兵的行動。
帕爾米拉人將全部希望押在了重騎兵身上 帕爾米拉人將全部希望押在了重騎兵身上
但是,扎布達斯在調動帕爾米拉軍隊的同時也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也許是自信帕爾米拉具裝騎兵的強悍戰力,他既沒有親臨前線瞭解戰場形勢,也沒有把通常在戰場上配合鐵甲騎兵的騎射手一起派去執行任務。這一失誤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當時,帕爾米拉的具裝重騎兵,已經佔據了奧龍特斯以東數公里遠的戰略要地。只要他們按兵不動,帝國大軍的所有計謀都將無從施展。然而,羅馬皇帝故意派出那些看似防禦力低下的輕裝騎兵,在對方眼皮底下佈陣排列。結果,鐵甲菁英騎士因無法忍受對方的挑釁,衝動地向羅馬人發起了總攻。
按照佐西姆斯的記載,奧勒良下令己方騎兵在與士氣正旺的帕爾米拉人接觸前,就立即掉頭撤離,吸引對方前來追擊。這樣則能發揮輕裝騎兵機動性好的優勢。每當帕爾米拉騎兵因為人馬覆甲的重力壓迫,在路程上拉下一大段距離時。讓他們恨得牙癢癢的敵人就會停下來,引誘自己繼續進攻。如此循環往復,就彷彿在戲耍老鼠的貓一樣。
敍利亞東部雕刻上的具裝重騎兵形象 敍利亞東部雕刻上的具裝重騎兵形象
更糟糕的是,戰鬥的時間恰好時值夏季。敍利亞當地因處於地中海氣候帶的關係,夏季十分炎熱乾燥。頻繁出動的帕爾米拉鐵甲騎兵,很快就因體力和水分的消耗露出疲態。儘管如此,這些菁英騎士仍然不顧人困馬乏,希冀能夠追上他們的對手,給予後者毀滅性的打擊。
最終,當他們追擊到距始發地數公里之遙的伊姆瑪亞村莊附近時,恰如佐西姆斯形象描述的那樣:帕爾米拉人疲憊不堪,他們的戰馬無法負荷騎士的重量,甚至無力走動。此前一直處於被追擊狀態的羅馬輕裝騎兵,卻突然不再逃跑,轉而徑直向他們衝殺而來。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條件對雙方將士的影響是同時的。奧勒利安麾下的帝國騎士,一樣要承受着來自高温酷暑的折磨。他們甚至一度因不堪重負而險些貽誤戰機,稍晚時代的傳記文學著述《奧古斯塔史》就曾提到:奧勒利安的騎兵因疲憊而打亂了序列,想要調頭撤走。
但羅馬軍隊的良好紀律、科學的訓練方式和對皇帝的忠誠,最終幫他們克服了困難。相比早已失去鬥志、再無還擊之力的帕爾米拉人,勝利女神顯然要更青眼於他們。
羅馬騎兵在機動性和訓練上都佔據優勢 羅馬騎兵在機動性和訓練上都佔據優勢
這場戰役的最後一幕,發生在正午最毒辣的太陽之下。其場景與其説是戰鬥,還不如説是屠殺。帕爾米拉的具裝騎兵,疲憊得甚至連長矛都舉不起來。在對方第一波次的進攻中,即全面潰敗了。經驗豐富的羅馬騎兵,專門劈砍甲冑覆蓋不到或接縫處的身體部位。有時連戰馬的馬蹄也不能倖免。
血腥的屠殺持續了整整一箇中午,戰場上堆滿了殘肢斷腿和倒斃的馬匹屍體。噴湧而出的黏稠血液,則在陽光的曝曬下發出刺鼻的惡臭。帕爾米拉士兵不是在馬鞍上被亂刀砍成碎塊,就是從馬背上掀翻,被雙方戰馬踐踏成肉泥。只有極少數的倖存者逃回了安條克。
一路追殺敵軍的羅馬騎兵 一路追殺敵軍的羅馬騎兵
在伊姆瑪亞,看似實力弱小的帝國騎兵,居然能夠取得對裝備精良的叛軍的完勝。其實應歸功於他們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嚴格紀律和高超水準的訓練。當然,也有賴於奧勒利安,作為一名優秀騎兵統帥的傑出領導。
從軍事角度而言,伊姆瑪亞並不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帕爾米拉人的步兵和騎射手均未加入戰鬥,並且仍然保留着相當數量的具裝精鋭。因此真正致帕爾米拉帝國於死地的決戰,是緊隨其後爆發的埃美薩之役。
隨着時間的推移 羅馬也發展出自己的具裝騎兵 隨着時間的推移 羅馬也發展出自己的具裝騎兵
但在戰術指揮層面上,此戰堪稱輕裝騎兵的使用教科書。羅馬皇帝再現了輕裝騎兵如何揚長避短,依靠速度和機動優勢擊敗強大的重裝同行的精彩過程。此戰也向世界證明,一直被東方鐵騎襯托成佈景板的羅馬輕裝騎兵,一樣具備相當的實力。這些三世紀的羅馬騎士,足以讓人們重新回想起百年前羅馬和平時代的祖輩。以及那些膾炙人口的豐功偉績。
遺憾的是,由於具裝騎兵具有依託其正面作戰的巨大優勢,所以在羅馬軍隊中的影響日漸凸顯。那些舊式風格的輕裝騎兵,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在取得伊姆瑪亞之戰的勝利後,他們仍然在帝國軍事體系中存在了一段時間,也曾在一些戰役中起到過一定作用。但卻再未重現如此戰一般的輝煌戰果。
在之後的歲月裏,伴隨着鐵罐頭似的具裝重騎兵,成為帝國主力。舊式輕裝騎兵,失去了為帝國建功立業的機會。伊姆瑪亞戰役的輝煌,恰似一江春水般東流不返。這場羅馬重振帝國東部的戰役,最終成為了他們在謝幕前的巔峯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