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凡雷帝殺子

鎖定
《伊凡雷帝殺子》是俄羅斯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於1885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收藏於俄羅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1-2] 
該畫作所繪的是在灰暗壓抑氣氛籠罩下的畫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無力地靠在父親的胸前,伊凡雷帝驚恐地摟着兒子,他用一隻手抱着伊凡的身體,另一隻手緊緊按住兒子流血的傷口,兒子的身體軟綿綿地癱在地毯上,用一雙絕望而寬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親,而伊凡雷帝的雙眼中充滿着悔恨。兩人的眼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得整幅畫有着一種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3] 
中文名
伊凡雷帝殺子
作    者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創作時間
1885年
畫作類型
油畫
材    質
布面
規    格
縱199.5釐米,橫254釐米
現收藏地
俄羅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伊凡雷帝殺子畫作內容

伊凡雷帝殺子 伊凡雷帝殺子
畫作中在灰暗壓抑氣氛籠罩下,奄奄一息的皇太子無力地靠在父親的胸前,伊凡雷帝驚恐地摟着兒子,他用一隻蒼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伊凡的身體,另一隻手緊緊按住兒子流血的傷口,試圖挽回兒子的生命,但死神已經快要降臨了,兒子的身體軟綿綿地癱在地毯上,用一雙絕望而寬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親,而伊凡雷帝的雙眼中充滿着悔恨。 [3] 

伊凡雷帝殺子創作背景

該畫創作的前幾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一場席捲俄羅斯全境的血腥大屠殺由此展開,許多無辜的平民百姓被殘暴的統治者殘酷地殺害。血腥屠殺激怒了所有正義的人民,滿腔熱憂的列賓很早就在蒐集題材,想通過創作一幅畫來表達心中的憤恨,影射和抨擊屠殺者。一次,列賓在莫斯科聆聽了俄羅斯作曲家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一部交響組曲《安泰》的第二部分,即《復仇的痛快》。這給列賓帶來了創作靈感,在繪畫藝術中體現自己受這種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的啓發,創作了該幅畫作。 [2] 

伊凡雷帝殺子藝術鑑賞

伊凡雷帝殺子技法

局部圖
局部圖(4張)
畫家對伊凡四世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一個父親痛失愛子的人性光輝和一個君王權勢之爭的暴戾心理,通過他的眼神準確傳達出來。列賓在色彩運用上,十分大膽潑辣,用紅色地毯和鮮血構成大面積的鮮紅,一方面襯托人物內心的恐慌和痛失愛子的悲痛,另一方面也暗示事件瞬間發生的慘烈性和結局的悲劇感,有一定的象徵意味。 [4] 

伊凡雷帝殺子構圖

畫面背景是對16世紀俄國官廷風貌的再現,牆壁、擺設等裝飾就顯露出沙皇的霸氣和闊氣。 伊凡四世瘦削佝僂的身影,與高大的室內空間對比,暗示着貌似強大不可戰勝的他也有不為人知的軟弱。 [4] 

伊凡雷帝殺子後世影響

該畫作是列賓採用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創作的作品之一。真實描摹俄羅斯的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並以此表現藝術家對社會歷史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體現出濃郁的人道主義關懷和愛國主義的憂思。 [5] 
靳尚誼的《登上慕士塔格峯》也受到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的影響。 [5] 

伊凡雷帝殺子歷史傳承

該畫作1885年創作,同年即被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創辦者帕維爾特列季亞科夫買下收藏。因文物被人嚴重損壞了,故從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的列賓展廳撤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幅畫一直在列賓展廳展出。 [6] 

伊凡雷帝殺子作者簡介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年),出生在俄國的邊境地區,是俄國19世紀後期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代表。曾於聖彼得堡隨克拉姆斯柯依學畫,後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在學院裏接受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他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卓越的表現技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發展到高峯。代表作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國務會議》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