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凡·伊里奇

鎖定
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是一位集神學、哲學、社會學及歷史學多種角色於一身的學者。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父親是南斯拉夫的天主教徒,母親是德國的猶太人。他在維也納的薩日堡大學獲得歷史博士學位後,轉赴羅馬的葛瑞勾尼大學(Gregorian University)修習神學,並被任命為神父。
中文名
伊凡·伊里奇
外文名
Ivan Illich
畢業院校
薩日堡大學
出生地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伊凡·伊里奇生平事蹟

他的第一項聖職是在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區擔任助理神父。他五年的任職中,他獻身於這些文化經濟不利的少數民族的社會福利問題上。其後,他遠赴美國屬地波多黎各的首府波思斯(Ponce),在天主教波多黎各大學擔任副校長。如同大多數的加勒比海國家,波多黎各的經濟不隱定,生活水平低落,農人和非技術工人的貧困因為高出生率而愈形惡化。
回到美國後,伊里奇被任命為天主教福德大學(Catholic FordhamUniversity)的教授。在此他提出建立一箇中心來的構想成功獲得福德大學、紅衣主教協會(Cardinal Spellman)和美國的拉丁美洲委員會等三個單位的支持,因此,1961年他在墨西哥的庫爾那娃卡(Cuernavaca)成立了文化交流信息中心,後更名為文化交流文獻中心(Center for Interculture Documentation,簡稱CIDOC)。它的創始宗旨是透過西班牙文的方案和拉丁美洲研究,來培育將到拉丁美洲工作的天主教神父和俙道師。CIDOC後來變得越來越“世俗”,其目的演變成認清人類問題(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開發中國家的問題),蒐集相關的資料,刺激和喚醒大眾對這些問題的知覺,並謀求可能的解決途徑。
伊里奇的這些活動,使他和天主教會的衝突持續不斷。1968年他被傳回羅馬,接受梵諦岡的秘密調查。

伊凡·伊里奇思想解讀

瞭解他的思想,需要注意兩點
1.他關注的是社會問題。由於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認為問題出在教育身上,引起他對教育的思考;
2.結合其天主教徒這一身份。
(一)社會批判性。
“非學校化社會”不僅是對教育、學校的批判,更是對貧困文化進行反思,對造成貧困的各種因素進行批判性分析的產物,它揭示了製造貧困和產生異化現象的廣泛的社會基礎——價值商品化、機構化,並對這些機構的作用過程——隱蔽結構進行了剖析,最後指出,只有當技術知識不再成為商品時,技術和知識才能為每一個人提供一種能力,只有廢除這些價值機構,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在中南美洲的人口中不到百分之一是大學畢業生,而是在美國的人口中卻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大學畢業生。一個美國公民可接受十二到十六年的教育,而在中南美洲卻能接受二至三年的教育。
他認為以很高的代價去設立學校,建立教育制度,在富有的國家因財政充裕,所以不在乎;在貧窮的國家因財政困難,所以成問題。因此學校教育的使命每一個國家不同。今天的困難之處是把學校當成制度來看待,工業化國家對於學校教育可以把它訂出目錄的方式逐步實施,其產生的結果是特殊的機構和教學的工具隨處可見,但貧窮的國家只能希望教會幫助其解決一些教育問題。貧窮國家的人的能力在入學前就已經形成了,然而富裕國家的人在入學後才去塑造能力。
(二)烏托邦式的宗教性
伊里奇所説的革命性是和平的,採用投票之大多數表決方式,不是由一個政黨或是一個宗教所操縱。從以上的論點可以獲知:伊里奇是基於宗教觀點來看革命的,他説:“社會批判主義才是真正激進的論點,而基督教的預言是獨立的與自由的。”在伊里奇革命理論中,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革命”(culture revolution),他認為參與“文化革命”顯示出宗教的十字軍的象徵。當他在一九七一年在秘魯利馬對一羣人演説時,預言文化革命的到來,然後創造一個“陶然自得的社會”(convivial society)。這個社會是由多數人所認可的,是沒有暴力的社會。

伊凡·伊里奇主要作品

Deschooling Society,1971
Medical Nemesis,1975
Tools for Conviviality,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