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兵

(原中國劇協書記處書記、江蘇省文聯副主席)

鎖定
伊兵(1916-1968),原名周紀綱,又名周丹虹,筆名大輝、李文,浙江嵊縣人。劇作家、戲劇評論家。代表作有戲劇論文集《在戲劇戰線上》、《現實與理想》等。他的戲劇論文具體分析重要劇目,從理論上剖析新中國戲劇工作的經驗。著有越劇劇本《游擊隊的母親》。 [1-2] 
中文名
伊兵
別    名
原名周紀綱,又名周丹虹
筆名大輝、李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6年5月
逝世日期
1968年10月
職    業
劇作家、戲劇評論家
代表作品
在戲劇戰線上
籍    貫
浙江嵊縣

伊兵人物生平

伊兵(1916-1968),原名周紀綱,又名周丹虹,筆名大輝、李文。1916年5月出生於浙江省嵊縣(今香州市)開元鎮。曾先後就讀於嵊縣中學、杭州安定中學。
1935年夏,組建嵊縣﹑新昌兩縣的文化團體南鹿學社,被推舉為學社理事,積極提倡大眾文學。1936年主編《崚新民報》副刊《焰影》,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小説、評論。小説《夜未央》通過一個青年的鬥爭事蹟,歌頌了革命者的獻身精神。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嵊縣開元鎮抗日自衞委員會政訓主任。利用“越劇之鄉”的有利條件,創辦輔仁劇團,編演時事劇,開展抗日救亡宣傳。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到浙南抗日救亡幹部學校學習,創作小説《鍛鍊》,真實地反映了學校的戰鬥生活。受訓後仍回着縣工作,任中共西區區委書記兼開元鄉支部書記。
1938年10月奉命打入浙江省第三行政區(紹興)專員公署戰地政工隊,任政工隊地下黨支部書記、中共紹興工委委員,並任內刊《第一線》主編。後因政治身份暴露,調到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戰地服務團副團長。
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脱險,重返嵊縣。1942年進入浙東抗日根據地工作,任《新浙東報》記者,《戰鬥報》編輯,創作了長詩《太陽頌》。後任浙東行政公署社教隊政治指導員兼中共支部書記,動員嵊縣越劇藝人蔘加社教隊,實行越劇男女合演。1943年任浙東縱隊後方醫院主任、《戰鬥報》總編輯,並寫了歌頌斯大林的長詩《太陽頌》(曾譯成俄文)。1944年任浙東縱隊社教隊指導員兼編導,根據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生活,創作了《血鍾記》《橋頭烽火》《龍溪風雲》、《義薄雲天》等現代越劇。 [3] 
抗日戰爭勝利後,社教隊併入新成立的魯迅文藝工作團,仍任政治指導員兼中共支部書記,隨軍北撤到山東。1946年任山東《大眾日報》特派記者。1947年奉調支援東北文化建設,任《安東日報》《安東大眾》編輯部主任。
1949年隨軍南下,參加解放上海的接管工作。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劇藝室主任,《戲曲報》主編。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1950年6月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黨組成員、戲改處副處長、《戲曲報》主編。
1953年4月任華東戲曲研究院秘書長。在他的策劃下,研究院組織力量對華東各地的劇種作了廣泛調查,結集出版了《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一書,對瀕臨消亡的劇種作了積極拯救。
1954年主持華東區戲劇會演,35個劇種參加,演出158個劇目,大大推動了戲劇改革。尤其關注上海越劇的劇目建設,抓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春香傳》等越劇代表作,出人齣戲,推動了越劇事業的發展。
1955年4月,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書記處書記、《戲劇報》主編。
1963年2月,調任江蘇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著有戲劇論文集《在戲劇戰線上》、《現實與理想》等。
1968年10月4日因在“文革”中受誣陷,在北京含冤去世。 [4] 

伊兵主要作品

著有戲劇論文集《在戲劇戰線上》、《現實與理想》及越劇劇本《游擊隊的母親》、《秋瑾》等,長詩《太陽頌》等。曾領導越劇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西廂記》的整理改編。
參考資料
  • 1.    馬良春,李福田 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71頁.
  • 2.    北京大學中國名人叢書編委會,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編委會 編;谷向陽,王慶新 主編.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第310頁.
  • 3.    王永敬主編.中國“崑曲學”研究課題系列 崑劇志 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1031-1032
  • 4.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