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企業擴張

(工商管理領域術語)

鎖定
企業擴張是指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規模由小到大、競爭能力由弱到強、經營管理制度和企業組織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的動態發展過程。
中文名
企業擴張
外文名
Enterprise expansion
表    現
資本增值
因    素
分工
前    提
企業

企業擴張本質表現

揭示企業擴張 [1]  的本質是以企業的本質為前提和基礎的,從企業產生來看,企業和資本是天然聯繫在一起的,企業的本質是在與資本的聯繫中體現出來的,企業的本質又反映了資本的本質。進一步講,資本是企業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資本就沒有企業;企業是資本存在的形式和載體,沒有資本,企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企業因資本的已經建立而存在,而資本則以企業作為其增值的手段和途徑。從這種意義上講,企業擴張本質也就是企業資本的擴張。如果説企業擴張最直接的表現是企業規模的擴大的話,那麼資本擴張最直接的表現則是資本規模擴大,即資本增值。企業擴張最終表現為企業資本集中。

企業擴張動因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企業擴張是分工的必然結果。亞當·斯密、巴比奇、馬歇爾和楊格把分工過程看作是為什麼會出現規模經濟的主要原因。按斯密的觀點,分工受市場範圍的限制,應該説,市場規模的擴大,增加了縱向分解和生產迂迴性,利用規模經濟是可取的。馬歇爾 (1919)認為幾乎每一種橫向擴張都趨向於增加大規模生產的內在經濟,當市場規模擴大時,集中可以帶來更多的收益,所以企業規模趨向擴大。企業擴張的戰略目標動因是企業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企業的本質決定着任何國家的任何企業都要追求擴張,企業擴張是企業普遍追求的發展目標。斯密從“經濟人”和“完全競爭”的角度論證了企業規模變遷的動力和條件。由於人的利己動機,私有產權下的資本主義企業總是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是私有企業的唯一目的。因此,擴大再生產成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企業擴張行為的動因就在於對規模經濟的追求,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如靜態最優企業模型表明,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是企業擴張的根本原因,對規模經濟的追求則是企業擴張的直接原因。奈特(knight,1965)指出,企業獲得壟斷收益的可能性為持續的和無限的企業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動機。 [2] 
科斯的企業理論主要是運用交易費用概念解釋了企業存在及擴張的意義,也就是交易費用的節約是企業存在擴張以及替代市場的根本原因。當市場的交易費用大於企業內部的組織費用時,企業就是比市場更有效率的調節機制,因而企業的存在和擴大規模就是必然的結果了。組織費用表明,企業擴張愈快,管理成本就會遞增,這就是科斯所説的企業節約的市場交易費用等於遞增的組織成本時,企業的最大規模也就被決定了,企業規模發展達到了靜態均衡。在動態過程中則不然,當既有的靜態均衡被打破時,企業規模將繼續趨向擴張。反之,企業邊界就會受到抑制和收斂。科斯的追隨者中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張五常和楊小凱等人發展了交易費用理論,威廉姆森沿用科斯的交易費用分析方法,提出了“市場失靈”的概念,分析直接影響企業組織規模的原因。因此,交易費用標準是企業存在擴張與效率的根源。
諾思(1971)、姆塞茨(1988)側重於制度因素來分析企業的擴張,認為只有在制度創新拉動下的技術創新才是企業擴張的源動力。阿爾列欽還從組織制度角度將企業看成一個“團隊”,而企業的擴張是團隊效率在市場價值增加上的反映。德勒和威廉姆森則從企業的管理體制上分析了企業治理結構的變革引發現代大工商企業的出現和擴張。巴克萊、卡森和拉格費等沿用了科斯等人的觀點,闡述了內部化引起企業規模經濟的原因。從“信息成本”方面看,阿羅 (1974)把企業之所以要擴張歸結於信息的不可逆性,“一條信息能夠以任意的規模在生產中加以運用,從而激勵人們不斷擴大企業規模”。
20世紀80年代的一些經濟學家研究力圖體現新科技、高信息時代的企業生存與發展特點,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將企業的擴張與發展視為企業能力建立,如南達 (Nanda)等人的研究。他們認為,信息時代的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迅速改變着整個經濟結構,環境迫使企業對能力存量不斷進行質的改變,能力更新構成了產業動態性的驅動力。它使企業在面對變化的市場環境時,能夠快速整合、建立和重構其內外部資源、技能和能力,迅速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新的市場需求和新技術的出現成為拉動企業增長的誘因,而富於進取的企業管理能力的增加是企業擴張的動因。

企業擴張決定因素

對於企業擴張到底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理論解釋,現有的理論往往是從企業的一個側面研究企業擴張,難免以偏概全。縱觀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解釋,筆者大致把他們分為企業擴張決定因素研究兩個方面:外生觀和內生觀。 [2] 

企業擴張外生決定論

對於企業擴張決定因素的早期研究都是從較宏觀的角度出發的,他們為企業擴張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但由於這些理論對企業本質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在指導企業實踐中較為乏力。亞當·斯密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勞動分工是如何促進生產率並而影響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斯密把規模報酬遞增歸功於技術進步和技術變遷,認為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就可以採用更加細密化的專業化技術,而新的專業化技術能使勞動分工進一步深化,這是一個週而復始的過程,直至市場範圍對其約束。新古典企業理論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來定義企業的邊界變更,從比較靜態角度認為固定成本約束着企業擴張。馬歇爾(1919)認為,幾乎每一種橫向擴張都趨向於增加大規模生產的內在經濟,資本增大可獲更多競爭優勢。其後,泰勒爾的企業規模擴大理論指出,企業規模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是它能夠利用規模或範圍經濟的程度。如企業發展也有極限,即企業家極限、市場極限和技術極限。
制度學派科斯的企業邊界論或者企業規模決定論認為,交易成本包括搜尋費用、談判費用和實施費用,市場交易成本與企業組織成本比較與選擇的結果決定了企業規模。威廉姆森(1975,1979,1980)提供了一個簡化模型歸納交易費用學派關於企業規模決定的基本思想,威廉姆森一方面繼續沿用了科斯的交易費用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威廉姆森提出了“市場失靈”的概念,從而組織自身的內部結構和組織能力也將直接影響企業組織的規模。泰若勒(1986)、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爾(1990)、瑞奧登(1990)、道(1993)、楊小凱和黃有光 (1994)進一步發展該理論。
J·A·熊彼特的創新理論(1912)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力量就是“創新”;每一次創新及其示範效應的結果是引發整個經濟的擴張增長;而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本質是新的創新對舊的產品的淘汰,是企業在新的層次上擴張的結果。1950年後,美國經濟學家 M·卡曼和N·施瓦茨提出了新技術創新理論,以此分析企業擴張的新的特點,卡曼和施瓦茨認為:最有利於企業創新和擴張的市場結構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20 世紀7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E·曼斯菲爾德和z·格里列希斯對技術創新所引發的企業擴張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作了較系統的研究。近期的研究有波特的市場拓展理論(1984,1985),他運用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分析範式,從企業戰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業競爭擴張行為,認為一個國家企業擴張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是在考察所在產業結構特徵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最佳競爭戰略。

企業擴張內生決定論

由於外生論無法解釋處於相同行業相同階段的企業擴張為什麼還存在巨大的業績差異等許多客觀現象,從此企業擴張的研究開始深入企業內部。但這些理論也存在主要從內部來考慮擴張問題,而又忽視企業擴張也是外部環境作用的產物。
企業擴張 企業擴張
企業能力理論認為企業能力是企業長期利潤來源的基本條件。西方學術界對企業能力的研究最早是菲利普·薩爾尼克(1957)對管理過程的領導能力的分析。隨後,企業能力理論開始分化為兩個相對獨立而又互為補充的流派:一個是企業資源基礎論被稱為是資源決定論。1959年彭羅斯通過企業內的管理資源的擴大來論證企業的成長,她把管理功能納入經濟分析,在她看來吸收新的管理人員和提高現有管理人員的素質是企業擴張的核心。沃納菲爾特提出了公司內部資源對公司獲利並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意義;奧利弗認為企業在獲取配置資源的能力上的“異質性”決定企業獲取高額回報率的可能性(1997)。因此資源能力成為保證企業擴張獲得超常規利潤的最基本條件。另一個是核心能力學派。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探討了核心能力對企業成長的重要作用,認為企業是一個能力體系或能力的集合,企業能力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經營績效;後來經過G·匹薩諾、N·J·福斯、A·賀尼等人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得以更加深入地發展。隨着進一步深入研究,契斯、A·蘇安等又提出“動態能力觀”。錢德勒(1992)提出,企業擴張的動力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契斯(1994)認為:應該採用一種整體的視角,涵蓋與企業能力建立相關的整個過程、整個企業的內部知識和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外部的交易過程。顯然,企業的知識和企業能力是企業經營範圍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近些年來,一些管理學家開始重視對組織生命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業生命週期的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佛龍(1965)最早提出來了產品有生命週期。伊查克·艾迪斯提出了企業生命週期的系統理論(1989)認為,企業擴張可以理解為企業生命週期的內在需要。後來哈佛大學教授L·T·韋爾斯和D·J·利克勞等發展了該理論,這一理論強調了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及其重要性。

企業擴張有效邊界

企業規模擴張到什麼程度為所謂最佳?理論家們關於企業邊界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企業被抽象為在市場和技術的約束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入一產出的轉換器”,企業的邊界主要由生產中的技術因素決定。新古典經濟學在通過生產函數對靜態最優企業模型的分析,在給定生產函數、投入和產出的競爭市場價格的情況下,企業經營者按利潤最大化,即成本最小化的原則對投入和產出水平作出選擇,以此為基礎可確定企業的最佳生產規模,從而也決定了企業是否需要進一步擴張。馬歇爾提出了邊際概念和替代概念,其認為生產規模是由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共同決定的。技術經濟學提出了一些定量辦法:實際成本比較法、技術比較法、資本回報率分析法、經驗方法等。 [2] 
科斯的企業理論得出結論:企業的規模不是無限擴大的,“企業規模的界限應該定在其運行範圍擴展到企業內部組織附加的交易費用等於通過市場或在其他企業中進行同樣交易的費用的那一點上”。在此基礎上,威廉姆森將科斯的企業規模決定論向實際可操作性推進了一大步,認為資產專用性是決定企業規模或邊界的最重要變量。為了實現這種可操作性的成本運算,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質的三個維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交易頻率”。
彭羅斯認為企業管理能力的狀況與企業擴張的可能性高度正相關,企業的規模取決於企業管理者的“管理力量”。因此,對於一個具有創新和進取的企業而言,企業的絕對規模邊界是不存在的,企業的內部資源決定了企業擴張方向和競爭的線路。契斯則認為“企業的邊界在於能力的適用邊界”。企業家才能理論認為,企業家才能是企業規模成長的上限。在既定的企業管理體制下,企業家的決策水平和經營才能成為企業有效邊界的重要制約因素,越過這個邊界,較高的組織成本會導致經營的效率降低,從而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

企業擴張政策含義

企業擴張是一種世界現象。 [2] 
1.企業擴張理論對於現代企業理論的主要貢獻就是提供了一個解釋企業經營行為產生超額利潤的分析工具。企業可從考慮內部的資源能力以及外在的市場地位來決定公司擴張戰略以獲取超額利潤。由於企業之間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各個企業的機會、市場和能力以及匹配不盡相同,所以如果企業擁有與眾不同的資源和能力或者是在企業的價值鏈中擁有更為領先的組織結構,那麼企業就可以很好地從這些優勢中獲利。
2.企業擴張理論強調了企業競爭優勢來源於諸多相關聯方面的因素形成。企業擴張的決定因素並不是唯一因素,它以企業產品和能力的市場作用程度為依據,和交易費用、組織費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共同確定了企業經營的範圍和規模。企業擴張競爭力的影響條件,逐步形成由市場結構與企業能力構成的多維價值平台,從而獲得持續的擴張競爭優勢。
3.從企業擴張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來看,研究進程大致經歷了企業擴張外生觀到內生觀的演變過程,這與企業經營環境時代特徵有直接的關係。環境是不斷地變化的,企業擴張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企業擴張研究因而必須由外部深入到企業內部。在此基礎上,我們得出企業邊界是企業組織在與市場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能力傳遞的最終體現。
4.我國的企業擴張理論問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國外相關的介紹、闡釋和簡單的套用階段,而在能力組合角度結合外部市場角度分析企業擴張的動力與能力上還很少研究,並且對影響企業擴張的能力系統的劃分也未達成共識,在我國企業理論正處於研究和應用的初級階段。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企業成長理論帶給我們有益的啓示是我國的企業擴張必須是建立在企業能力提升的堅實基礎之上。

企業擴張八大風險

風險一:決策偏離戰略,規模不經濟
在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往往發生一些由行政主導推動的兼併擴張,這些擴張不是從企業戰略出發,而是源於多元動機,揹負了多元目標,企業“拉郎配”式的擴張活動常常變成“扶危濟困”,結果只能是“包辦婚姻,難生靚仔”;有的企業儘管是自由組合,但因自身定位不清,戰略方向不明,其結果也只是簡單地“姐妹變婆媳”或“兄弟變父子”;有的雖有戰略,但常常抵制不住市場機會的誘惑,傾向於去收購離自身所處行業較遠的企業,逐漸遠離自己熟悉的領域,戰略邊界在一次次擴張中突破,造成主業分散,控制乏力,風險也隨之不斷放大。這種偏離企業發展戰略的擴張偏好和投資行為,易於導致協同效應差,規模不經濟,將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
風險二:盲目擴張求大,忽視供求規律
有的企業盲目跟風模仿,看到某種產品比較賺錢,就一哄而上,不做市場分析,盲目增投資,上項目。結果是產品面市之時,市場風向已經逆轉,產品由暢銷轉向積壓,價格由上漲變為下跌。全國大建鋼廠的情況就是如此。企業忽視市場供求規律,盲目擴張求大,最終將會難逃賠本甚至破產的慘局。
風險三:調研不充分,信息不對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無論是在國內併購還是跨國併購,企業都深受信息不對稱之困擾。特別對於跨國併購行為,由於前期調研不夠,知己不知彼,交易中常常出現中外財務系統不匹配、投資回報預測假設條件存在缺陷、税收黑洞等一系列財務風險;以及由於對所在國法律環境瞭解不夠,對收購一些戰略性或高科技企業可能引發的政治干預估計不足而引起的政治風險等。信息不對稱,就像一把懸樑之劍,隨時可能為擴張活動帶來致命傷害。
風險四:財務安排,隱患重重
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擴張戰略,若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擴張會同時對資金規模和資金結構產生新的需求。企業自有資金常常不能完全滿足擴張需要,高負債擴張、短貸長投現象時有發生,一旦資金鍊斷裂,企業便將陷入嚴重的經營危機。
風險五:有進無退,志在必得
擴張熱情來得快,降温難。賭性強,理性弱。一旦決策,便全然不顧外界的風吹草動,即便遇到很大的風險和障礙,也“志在必得”,決不回頭。企業擴張過程中,一些突發性因素的出現常常使得擴張征途變得撲朔迷離。一味求成,不斷放低談判底線,破壞既定方案,勢必導致擴張活動的經濟性降低、不確定性加大,乃至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
風險六:整合不力,導致前功盡棄
捆綁的“小舢板”做不成“航空母艦”。有的企業一味貪多求大,忽視內部整合,擴張活動不但沒有成就“求大”之夢,反而成為某些成功企業家的“滑鐵盧”。許多企業沒有實現擴張的預期,敗就敗在忽視整合或整合不力,特別是人事整合的不盡如人意。企業兼併擴張面臨大量部門的撤併,控制權的更替,崗位的調整,一旦處理不當,將導致人員流失,擴張後企業的一些優勢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消失殆盡。
風險七:文化衝突,暗殺擴張成果
企業擴張是企業的一項重大經營活動,面臨太多的問題需要處理,常常是財務、法律以及運作細節等問題受到了企業的高度關注,而文化這樣的“軟”問題則是備受冷落。無論是跨國併購還是國內併購都會面臨文化障礙,文化衝突解決不好,將會成為暗殺擴張成果的最隱蔽性殺手。
風險八:管理能力虛脱,擴張預期流產
有的企業忽視自身的資源基礎,盲目高估自身的管理能力,在一個領域取得了成功,便認為可以無所不能。狂熱地鋪攤子,上項目,結果企業是擴張了,但管理失控了,整個企業也被拖垮了。企業擴張須量力而行,注意控制發展階段、發展規模、發展速度與管理能力的協調與匹配。
企業走擴張之路謀求快速發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不僅需要膽略,更需要理性。切不可貪多求快,盲目擴張。須統籌規劃,高度警惕擴張中的八大風險,防患於未然,確保實現擴張預期。

企業擴張財務風險

企業擴張的財務風險 [3] 
無論企業採取內部擴張方式還是採取外部擴張方式,都比企業的其他發展階段加大了投資力度。因此資金運用也更加緊張,需要拓展籌資渠道,擴大籌資量。所以,在企業正常經營時易發生的財務風險中,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現金流風險和併購風險是企業擴張階段最顯著的四大財務風險。
1.籌資風險
企業的運行需要資金。一般來講,企業擴張資金的來源中,企業自有資金投入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來源於企業外部融資。因此,籌資是企業在擴張時進行財務管理的重要方面,籌資風險也就成了企業擴張中財務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主要由實物投資風險和金融投資風險組成。
實物投資風險是指由於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而帶來的收益不確定。這類投資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決策失誤和投資環境惡化等造成的。一般來講,有這樣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投資項目不能如期投產,不能取得收益,或雖然投產,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現虧損,導致企業整體盈利能力和償還能力降低;二是投資項目並沒有出現虧損,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潤率低於銀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資項目既沒有出現虧損,利潤率也高於利率,但低於企業的資金利潤水平。
金融投資風險是指由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和儲蓄投資等帶來的風險。這類投資是隨着證券市場的建立完善而興起的,現在正逐漸轉化為企業投資的重要方向。金融投資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於全局性因素的變化,如經濟形勢變化、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變化等,導致證券市場上所有證券的收益發生變動的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指因某些因素的變化,導致證券市場上個別證券收益變動的風險。
3.現金流風險
現金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現金的同時,儘可能節約現金,減少現金持有量,而將閒置的現金用於投資,以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換言之,企業要在降低風險與增加收益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以確定最佳現金流量。處在擴張階段的企業,發展順利的時候可以憑其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的大幅增長給市場以太平盛世的感覺,一旦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突變,重大政策調整,發生各種自然災害或其它突發性風險事件,企業就可能因為業務萎縮、資產縮水或重大財產損失而陷入困境。
4、併購風險
企業併購的財務風險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併購融資或因兼併揹負債務而使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一項完整的併購活動通常包括目標企業選擇、目標企業價值的評估、併購的可行性分析、併購資金的籌措、出價方式的確定以及併購後的整合,上述各環節中都可能產生風險。流動性風險是併購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企業併購後由於債務負擔過重,缺乏短期融資,導致出現支付困難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在採用現金支付方式的併購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由於採用現金收購的企業首先考慮的是資產的流動性,流動資產和速動資產的質量越高,變現能力就越高,企業越能迅速、順利地獲取收購資金。如果自有資金投入不多,企業必然採用舉債的方式,通常目標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過高,使得併購後的企業負債比率和長期負債都有大幅上升,資本的安全性降低。若併購方的融資能力較差,現金流量安排不當,則流動比率也會大幅下降,影響其短期償債能力,給併購方帶來流動性風險。

企業擴張風險防範

(一)籌資風險的防範
首先,在對外部資金的選擇上應從具體的投資項目出發,運用銷售增長百分比法確定外部籌資需求。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確定外部資金需求規模;也可以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使各項數據直觀準確,量化資金數額。由於這種方法比較複雜,需要有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應在籌資決策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運用。其次,企業要根據短期生產經營活動和中長期的企業發展規劃,預測出自己對資金的需求,提前做好財務預算工作,安排企業的融資計劃,估計可能籌集的資金量。同時,企業可以根據預測的籌資情況來確定資金是否能夠滿足企業資金的需求,並以此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把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資金籌集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避免由於兩者脱節造成企業的資金週轉困難,防範企業的籌資風險。再次,在編制具體財務預算過程中,企業可以依據行業特點和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保持適當的負債比率,根據生產經營的需求確定資金需求總量,合理安排籌集資金的時間和數量,使籌資時間、資金的投放運用緊密銜接,及時調度,降低空閒資金佔用額,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收益率,避免由於資金不落實或無法償還到期債務而引發的籌資風險。
(二)投資風險的防範
很多投資項目並不都能產生預期收益,從而引起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降低的不確定性。在進行投資風險決策時,其重要原則是既要敢於進行風險投資,以獲取超額利潤,又要克服盲目樂觀和冒險主義,儘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資風險。因此,在投資前,須進行充分詳盡的可行性研究,仔細比較各投資方案的優劣。對於批准投資業務的管理人員級別、各種具體的呈報和審批手續則應有嚴格的控制,確保投資活動必須經過規定的審批程序才能進行。此外,在投資期內,企業應該檢查投資情況,正確揭示投資收益。
(三)現金流風險的防範
首先,企業應該不斷提高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在整個現金流中所佔比率。加強企業的成本費用管理,嚴格控制成本費用預算,特別要對現金性費用支出從緊掌握,減少無效性成本開支,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現金流量。其次,企業應將現有經營方式改革為能儘可能少佔用資金的新型經營模式。過去企業的經營模式是投資者先拿出大量資金投入生產經營,待生產週期完成後再銷售產品、回籠資金,這勢必要在生產週期中減少企業現金流,易產生現金流風險。新型企業經營模式、物流模式的出現,使得這種固定模式被打破,讓資金能夠更快地流動,並以更少的資金得到更多的回報。再次,要提高企業的信譽度,保持與客户之間良好的關係。信譽是保持現金流最好的方法之一,企業本身只有先做到這一點,按合同辦事,按期還款,給其客户節約了成本與時間,才能夠得到客户的信任,這樣客户就會在原材料、資金上給企業以支持。最後,還要建立市場信譽機制,企業注重本身的信譽度不僅有利於市場信息機制的建立,而且可以更直接的對企業本身的發展產生影響。
(四)併購風險的防範
首先,要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採用恰當的收購估價模型,合理確定目標企業的價值,以降低目標企業的估價風險。由於併購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是產生目標企業價值評估風險的根本原因,因而併購企業應儘量避免惡意收購,在併購前對目標公司進行詳盡的審查和評價。併購方可以聘請投資銀行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全面策劃,審定目標企業,並且對目標企業的產業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對目標企業的未來自由現金流量做出合理預測,在此基礎之上的估價較接近目標企業的真實價值。其次,要創建流動性資產組合,加強營運資金管理,降低流動性風險。由於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資產負債結構性的風險,必須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加強營運資金的管理來降低。但流動性風險降低的同時,其收益也會隨之降低,建立流動資產組合可以同時兼顧流動性與收益性,不僅滿足了併購企業流動資金的需要,也可以降低流動性風險。
總之,企業擴張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永恆主題,也是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面臨的現實情況。為企業提供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風險控制方法,必將為企業成功擴張提供科學的保障。
參考資料
  • 1.    企業擴張論文  .百度學術[引用日期2014-12-20]
  • 2.    .1.0 1.1 1.2 1.3 王朝輝.企業擴張理論的分析框架及其應用[J]
  • 3.    .王鳳芝.關於企業規模擴張中財務風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