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平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鎖定
任平,男,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漢族博士 [3] 碩士研究生導師,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1]  德國漢堡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廣東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歐美同學會廣東省青年分會常務理事。
近年來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廣東省哲學社科、教育科學規劃等多項課題近10項。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比較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全球教育展望》等各類CSCCI核心、中文期刊發表論文共計30餘篇,其中5篇被《人大複印資料》期刊全文轉載,多篇原創論文刊發於中國社會科學網光明網新華網、《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
參與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國高校勞動通識教材《大學生勞動教育》、廣東教育出版社《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等相關著作。
發表英文論文多篇,出版英文專著兩本,曾獲得國家公派全額獎學金,歐洲教育研究協會(EERA)獎學金,漢堡市政府獎學金,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獎學金,廣州大學“學術新鋭”等重要獎項。 [8] 
中文名
任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德國漢堡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1] 
職    業
講師 [1] 
職    務
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1] 
性    別
職    稱
副教授

任平人物經歷

2008年9月——2011年6月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2011年10月——2016年10月 德國漢堡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哲學博士 Ph.D
2016年10月——2017年9月 漢堡大學教育經驗研究院學術職員;國際比較教育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1] 
2020年11月1日下午,應STEAM創新教育研究課題組邀請,廣州大學任平博士來到安慶師範大學作了題為 “工業4.0與人工智能時代的課程想象。 [2] 
任平近照 任平近照

任平研究領域

課程與教學論、德國教育學、比較教育學、勞動教育; [9] 

任平職業經歷

任平學術工作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10] 
廣東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歐美同學會廣東省青年分會常務理事
廣州大學青年博士聯誼會秘書長

任平海外工作

德國漢堡大學教育學院,學術職員,專任教師 [11] 
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 專任教師

任平論著與期刊文章

期刊論文
[1] 德語國家普通教學論的核心命題與時代課題[J].教育研究,2022(01); [4] 
[2] 德國普通中學勞動教育教材設計的特點及其啓示——以八套主流勞動教材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2(02);
[3] 德國普通教學論的嬗變、危機與展望——基於經典教學論流派的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20(08);
[4] 日本中小學生涯教育的課程改革[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02);
[5] 德國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課程;理念,特點與困境[J].比較教育研究,2021(11);
[6] 德國工業技術文化與職業教育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21(36);
[7] 核心素養與中小學課程教學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8(03);
[8] 當代德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構建的經驗與啓示[J].中國教育學刊,2020(08);被評為全國100篇高被引學術論文
[9]“泛教”、“泛智”與“終身學校”:論誇美紐斯教育思想與德國學校教育學的關聯[J].全球教育展望,2019(04).本文被《中國社會科學網》、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10]從“勞作學校“到“普職融合”——德國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嬗變、特徵與啓示 [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
[11] 德國勞動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結構·特徵·經驗——以慕尼黑工業大學勞動教育專業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21(07);
[12] 世紀之交德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背景、舉措與效果[J].外國教育研究,2020(02);
[13] 德國勞動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成、特徵及其啓示——以柏林工業大學為例[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05);
[14] 德國近二十年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發展現狀、動因及啓示[J].高教探索2019(10)
[15] 連通學校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橋樑—德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及啓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08).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19年第11期全文轉載知網高被引論文
[16] 社會批判視域下課程統整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0(02);
[17] 德國公法基金大學模式探究[J].高教探索,2020(8);
[18] 德國中小學如何實施勞動教育[J].人民教育, 2020 (10);
[19] 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課程設置的特徵——以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學大學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 2020 (4);該文被人大複印刊物《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0] 德國工業4.0背景下學校勞動課程改革新舉措[J].勞動教育評論, 2020 (2);
[21] PISA 危機後德國中小學職前教師教育改革的啓示[J].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2020 (2);
[22] 從PISA危機到能力導向的革命:世紀之交德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舉措與效果[J].比較教育學報, 2020 (1);
[23] “工業4.0”背景下德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的特點和啓示[J].湖南教育, 2021 (6);
[24] 德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實施的具體方法[J].中國德育,2018(11);
[25] 探訪德國政治教育核心機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J].同濟大學中德人文研究,2018(8);
[26] 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 ——德國和平教育的介紹[J].同濟大學中德人文研究,2018(10);
[27] 漢語教學在德國—德國漢堡新時代學校紀行[J].上海教育,2013(1);
[28] 德國學校公民教育一瞥[J].新課程研究,2013(11);
[29] 德國中小學的漢語熱[J].上海教育, 2014(1);
外文論文與著作發表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trol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 Volume 11. (Q1) [5] 
[2]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 Global Age. Politic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Volume 12 (1), 84-85. ESI 1.239 引用次數 25.
[3] Re-shaping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Democratic National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J].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Volume 12 (4), 58-59. ESI 1.239 引用次數 13.
[4] Third Annual Report of Modern School Hamburg, Barbara Budrich Press, Germany.
[5]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from China: The Impact of Price Fluctuations [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Volume 13 (1), 62-81. ESI 1.239 引用次數 47.
[6] An Intercultural Study on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Germany [J].Rhino didactics Zeitschrift für Bildungsgangforschung und Unterricht.
[7] Konferenzberichte: 6. Norddeutsches Chineischlehrertreffen Konfuzius-Institut Hamburg [J]. CHUN-Chinesischunterricht, Volume 31, 118-120.
[8] The German Didaktik Tradition Revisited: In: Kerry Kennedy and Chi-Kin Lee, editors: Theoriz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sia and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Volume 12.
[9] Observing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Lessons in a German Gymnasium [J]. East 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10] A Case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Hamburg [J]. Beij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view, 12 (1).
[11] Professio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Germany-Developmental Tasks and Individual Didactics, London & Singapore:Springer Press Ltd.
科研項目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項目教育學一般課題“德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項目編號:BDA210077);
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2018年度課題“德國中小學國家認同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8YJC880072);
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國際比較視角下廣東省勞動課程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GD20CJY37);
4. 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粵港澳大灣區勞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研究——基於德美日國際比較分析”(項目號:2020WQYB031);
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廣州地區中小學勞動課程標準研製與實施策略研究”(項目號:2020GZGJ191);
6. 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課題“德英美三國通用課程的比較與分析研究”(項目號:201811742);
7. 廣州大學科研項目“基於教育經驗視角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廣州地區為例”(項目號:RP2020031);
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新時期勞動教育理論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BEA180111),主要參與者;
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德、瑞、奧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貫通性制度設計與實踐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BDA200076),主要參與者;
10.作為漢堡大學教育經驗研究院團隊成員參與並完成了歐洲教育研究協會EERA、德國研究協會的研究課題DFG(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德國誇美紐斯研究會、中德教學論理論研究平台的多項國際科研工作;
11. 2016年11月主持德語區漢語教師協會——北德區漢語(母語)教師培訓計劃,並設計教師專業化培訓課程項目;
12. 2013年主持並參與漢堡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網絡研討會 Webinar“公民教育文化”課程項目計劃;
13. 2012年參與完成中德學術交流研究“中德學校公民教育課程研究報告”項目;
獲獎情況
1.國家公派全額獎學金; [6] 
2.歐洲教育研究協會獎學金(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ward);
3.漢薩-漢堡市政府獎學金 (Hansa-Hamburg Award);
4.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全額獎學金;
5.“最受學生歡迎教師”榮譽稱號;
6.廣州大學2021年學術新鋭榮譽稱號;
教授課程
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中外教育比較專題;比較教育學;德國學校教育專題;學與教的心理學專題; [7] 
本科生課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教育學專業英語;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技能與訓練;有效教學專題;
開題報告
2021年12月23日 [12] 廣州大學任平博士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德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BDA210077)在廣州大學理科教學樓南樓208教室進行了開題論證。與會的評議專家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洪捷教授、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馮建軍教授、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劉暉教授、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馬鳳岐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彭正梅教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餘宏亮教授。
在開題報告會上,課題主持人任平博士代表課題組對課題的整體設計及近期進展進行了彙報。
在認真聽取彙報後,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該課題的研究價值和前期準備,並分別對課題的深化研究提出了詳細建議。專家組表示,該課題立足於國際視野,聚焦德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對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從彙報內容來看,本課題目標明確,研究思路清晰,整體設計合理,團隊分工明確,研究成果務實有效。在對課題可行性評估的基礎上, 評議專家也對課題的開展提出以下的總體建議:
1. 聚焦德國語境內實施德國學校勞動教育研究。
2. 研究的主題應該聚焦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所以項目實施過程中應該全力聚焦這個主題,包括課程體系的概念、體系的構建、以及當代信息技術時代對於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影響。
3. 除了研究德國勞動教育的成果經驗以為我國提供借鑑以外,還需要注意德國勞動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與具體挑戰,實現客觀系統地分析。
4. 需要關注到德國和中國的國情差異、不同的勞動教育制度,不同的勞動教育目的,此外,不止關注德國勞動教育的實踐,還要關注其理論指導層面,可以進行歷史回溯,研究指導德國勞動教育的理論,與中國進行深入比較,在比較中互鑑。
5. 勞動教育的測評模型的開發,可以成為本課題研究的亮點。
經過討論,評議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的研究方案合理可行,研究基礎紮實,同意開題。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