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務驅動式教學

鎖定
任務驅動教學本質上應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動力系統。任務作為學習的橋樑,“驅動”學生完成任務的不是老師也不是“任務”,而是學習者本身,更進一步説是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因此,任務並不是靜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應是學習者成就動機的形成,即任務是一個由外向內的演化過程,是以成就動機的產生為宗旨的。“任務驅動”就是通過“任務內驅”走向“動機驅動”的過程。
中文名
任務驅動式教學
解    釋
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
學    科
教育學
作    用
任務誘發學習者成就動機

任務驅動式教學認知驅動

認知驅動是將認知內驅力作為核心動力驅動的學習。認知內驅力是在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中,經過多次實踐獲得成功,體驗到需要得到滿足後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慾,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固的學習動機。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清任務的輪廓、所藴含的目標指向和目的意義(對學習和生活的作用和影響)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任務學習的過程中以及任務完成後,教師還要及時地加以引導和總結,使這種認識更加清晰化和深刻化。需要注意的是,它應該是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的,應該是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同樣實現的。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但不可越俎代庖、過多幹涉,否則學生無法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勇氣,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式教學自我提高驅動

自我提高驅動是由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作為核心動力驅動的學習。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個體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內驅力與認知內驅力不一樣,它井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是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顯然,它是一種外部動機。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習能手”的評選、學習小組組長的更換、個人或小組間的作品競賽等,以物質和精神獎勵等方式來激發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因為這些手段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榮譽感、自尊心,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失敗”。
從另一個方面説,失敗(學習任務未能完成或完成得很不理想)對自尊是一種威脅,也能促使學生在學業上做出長期而艱鉅的努力。但是不可以走極端,合理調控任務難度,不至於讓學生在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中屢遭失敗而過度焦慮,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當然,過分強調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也是不恰當的,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着眼於取得個人的名譽、地位,就會影響對學科學習的社會價值的認識,不會產生持續而深入學習的願望。

任務驅動式教學附屬驅動

附屬驅動是由附屬內驅力作為核心動力驅動的學習。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如家長,教師等)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學習和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是一種外在動機。比如,因為完成任務過程的傑出表現而受到教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讚許,從而努力學習來更好地完成任務。這種動機的激發具有這樣兩個條件:第一,學生與長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長者是學生長期追隨和效仿的榜樣,受學生敬重。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應該注意自身修養和形象塑造,成為學生心目中可以信賴和值得尊重的老師。第二,學生從長者方面所博得的讚許或認可(如被長者視為可愛的、聰明的、有發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種種優惠的待遇)中將獲得一種派生的地位,如贏得其他同學的羨慕等。因此,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適時發現和表揚學生的優點(如有些學生富有創意,有些人的動手能力強,而有些學生可能在小組協調、組織方面有特長等等)。到了兒童後期和青年期,附屬的內驅力不僅在強度上有所減弱,而且開始從父母轉向同齡夥伴,來自同伴的讚許成為二個強有力的激發附屬內驅力的因素。教師應當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的風氣,有利於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共同成長。

任務驅動式教學當然

任務驅動教學不可能排除“被動”,但這不能成為教師和任務“驅使”的理由,教育的起點和終極目的都是學習者的“自主”和“自動”,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