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人唯賢

鎖定
任人唯賢(rèn rén wéi xiá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尚書·鹹有一德》。 [1] 
任人唯賢指任用官員只以德才優秀作為標準,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 [3] 
中文名
任人唯賢
拼    音
rèn rén wéi xián
近義詞
知人善用、唯才是舉
反義詞
任人唯親以貌取人
出    處
尚書·鹹有一德》
注音字母
ㄖㄣˋ ㄖㄣˊ ㄨㄟˊ ㄒㄧㄢ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

任人唯賢成語出處

戰國《尚書·鹹有一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任人唯賢”。 [1] 

任人唯賢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襄公殘暴荒唐,連他的兩個兄弟都逃到別國去了。這兩個兄弟是兩個母親生的。一個叫公子糾,逃到了魯國。一個叫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公子糾的師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是鮑叔牙。 [3] 
後來,齊襄公被人殺死了。第二年春天,齊國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糾回去做國君。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派兵護送。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到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走到即墨,聽人説公子小白已經跑在頭裏了。管仲使勁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裏,也不多説,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了公子小白,“嗖”的一箭射過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子裏。管仲一看,以為小白死了,他想公子糾的君位必定穩坐了,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3] 
誰知道公子小白並沒有死,只是咬破舌頭,弄得滿口鮮血裝死罷了。鮑叔牙護着小白抄小道趕到都城臨淄。鮑叔牙硬是説服了大臣們,立公子小白為國君,也就是齊桓公。 [3] 
不久,魯國的兵馬送公子糾回到了齊國地界。齊國的鮑叔牙立即請齊桓公發兵抵抗,於是齊魯之間發生戰爭。魯軍大敗,只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魯莊公只好把管仲裝上囚車,押回齊國。 [3] 
管仲被捆綁着,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飢又渴,吃了許多苦頭。來到綺烏這個地方時,他去見那裏守衞邊界的官員,請求給點飯吃。不料,那守邊界的官員竟跪在地上,端飯給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飯,他私下間道:“如果您到齊國後,僥倖沒有被殺而得到任用,您將怎樣報答我?”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説的那樣,我得到任用,我將要任用賢人,使用能人,評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3] 
等到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就親自到城外迎接。接着,鮑叔牙大力把管仲保舉給齊桓公。齊桓公説:“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鮑叔牙説: “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管仲自然冒死幫着公子糾了。管仲的本領比我強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準能給您立大功。”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立即拜管仲為相國。鮑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管仲當相國以後,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七年後,齊桓公就稱霸四方,不久,齊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 [3] 

任人唯賢成語寓意

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都離不開人才。雖説匯聚人才需要海納百川的精神,但水多容易氾濫,人才競爭過於激烈,容易出現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情況。因此,執政者必須善於發現人才,舉薦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推動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而最重要的用人原則,那就是任人唯賢。要求執政者在選拔人才時,不要考慮人才的身份、背景以及與自己的關係,敢用有缺點的人才,並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有這樣的用人原則,西漢劉敬、三國諸葛亮等賢能之士才能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 

任人唯賢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任人唯賢”指任用官員只以德才優秀作為標準。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 [3] 
運用示例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幹,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 [3] 
作家·凌力《星星草》:“文狀元、武狀元、農狀元、工狀元、醫狀元,都要選,以才取人,任人唯賢。那時天國人才濟濟,英傑歸真,咱們可就更該興旺羅!” [3] 

任人唯賢成語辨析

任人唯賢—知人善用
“任人唯賢”和“知人善任”兩者都含有“善於使用人”的意思。但“任人唯賢”是指一種用人原則或態度,“知人善任”則多指方法或技巧。 [3] 
參考資料
  • 1.    魯雲彤主編. 語文新課標同步閲讀 中華成語故事[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16.09:127
  • 2.    王爽編著. 政德 傳統文化中的執政智慧[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9.01:136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人才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