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之恭

鎖定
任之恭(Chih Kung Jen,1906年10月2日—1995年11月19日),出生於山西省沁源縣華裔美國人,物理學家,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 
任之恭於1926年從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畢業,並作為獎學金獲得者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192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29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學位;1930年—1933年任哈佛大學助教及教員;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到中國,在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1937年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所長,兼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和電機工程學系教授;1946年回到哈佛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1950年開始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工作,先後擔任微波物理學組組長和應用物理實驗室中心副主席;1977年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退休;1995年11月19日在美國病逝,享年89歲。 [2-3] 
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任之恭主要研究高空電離層、電子振盪器的理論與實驗,氫負離子親合性吸收光譜的量子力學理論;20世紀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微波波譜學、電子自旋磁共振、分子轉動磁矩塞曼效應、自由磁基共振以及微波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等。 [2] 
中文名
任之恭
外文名
Chih Kung Je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山西省沁源縣河西村
出生日期
1906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
1995年11月19日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微波量子物理學》
主要成就
1962年當選為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任之恭人物生平

1906年10月2日,任之恭出生于山西省沁源縣河西村
1920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
1926年,從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畢業,並作為獎學金獲得者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
任之恭 任之恭
192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
1929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學位。
1930年—1933年,任哈佛大學助教及教員。
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回到中國,在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
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1937年,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所長,兼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和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
1950年,開始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工作,先後擔任微波物理學組組長和應用物理實驗室中心副主席。
1977年,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退休。
1995年11月19日,在美國病逝,享年89歲。 [2] 

任之恭主要成就

任之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任之恭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照 任之恭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照
在早年的研究中,任之恭與G.W.肯裏克( Kenrick)合作,於1929年發表了《無線電發射與電離層高度的進一步觀察結果》一文。文中除了對無線電發射過程中所伴隨的脈衝電波反射作出理論分析外,以折射率變化的形式解釋了所觀測到的現象。並發現了電離層具有相當大的週日移動的證據,加深了當時對高空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的理解。1931年,任之恭在研究電子振盪器的基礎上,發表了《具有反饋耦合的電子管振盪器》一文。該文在描述振盪器特性曲線下的工作情形方面,提出了一種處理電子管振盪器的新方法,並以曲線圖説明所得到的數值結果。 [2] 
在20世紀40年代初,任之恭在電子學方面發表了多篇論文,探討了電子學中感生電流和能量平衡的關係,推導出超高頻電子學中的能量方程。在40年代後期,又評述了超高頻電子學的電磁理論。 [2] 
1947年,任之恭首先以充氣共振腔作為檢測微波波譜的手段,使在很弱的磁場中測量超精細譜線的分裂成為可能。他在實驗中不僅觀測到氨氣(NH3)的主要吸收線,而且還觀測到核的超精細譜線。1948年,他設計了一種微波空腔分光儀,該分光儀對於觀測在微波頻率範圍內分子吸收線的塞曼效應具有高靈敏度和高分辨率。同時,他建立了這種分光儀的運算理論和靈敏度判別標準。1947年至1948年,任之恭測量和觀測到多種氣體分子的塞曼效應。由此還得到了有關核的和分子的磁特性方面的知識,對所獲得的全部實驗結果作出瞭解釋。同時,任之恭還發展了一種在微波頻率下測量頗低氣壓力的氣體的復介電常數的更靈敏和精確的方法。他的這個方法既可以用以測量共振頻率和氣體分子的微波吸收,也可以用以測量空腔的負載和不負載的Q值。 [2] 
1975年任之恭在芝加哥大學講演 1975年任之恭在芝加哥大學講演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任之恭在測定分子和核子的磁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任之恭開創了用分子轉動譜線的微波塞曼分裂來測定轉動分子中帶電粒子的磁效應的新方法。在1951年的一篇論文中,他描述了這種實驗方法,並且分別測定了多種多原子分子的轉動磁矩。在理論分析中,任之恭建立了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使它既滿足具有剛性轉子的多原子分子,又滿足非剛性轉子的多原子分子,發展了有關對稱陀螺分子的轉動磁矩的量子力學理論。其後又證明分子轉動的磁矩和核的磁矩可以分別加以測定。此外,任之恭及其合作者還觀測了三條新的微波範圍內的重水轉動吸收線,並對它們作出辨認和解釋。 [2] 
從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開始,任之恭致力於波譜學中電子自旋共振的研究,對於在液氦温度下俘獲的氫原子的順磁共振,在液氦温度下俘獲的原子和分子的自由基團的電子自旋共振,在稀有氣體基體中氫原子的多重俘獲位,在惰性氣體基體中鹼原子的電子自旋共振等的研拽中都得到較好的結果,並作了有關的綜述性評論。 [2] 
  • 學術論著
截至1995年11月,任之恭在中國國內外各種科學雜誌上發表了20多篇物理學研究論文。1977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微波量子物理學》專著。 [2] 

任之恭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任之恭在清華大學主講物理系和電機系的無線電課程,以及物理系的量子力學課程,也講授軍事無線電工程,內容包括無線電收發報機的裝配、天線、電力供給等。 [2]  [3] 

任之恭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62年
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 

任之恭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59年
1978年
1978年
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2] 
-
美京華人各界聯合會第一屆主席 [1] 
-
《中國物理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2] 

任之恭人物評價

任之恭博士是中國現代電子學的偉大先驅和奠基人。(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李道豫評) [2] 
任之恭教授是中國現代電子學一位偉大的奠基人, 是把先進的微波技術應用到液態和固態分子研究的先驅。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物理教研室楊曉段、陳鴻林評) [4] 
任之恭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做出貢獻。清華大學校友總會評) [5] 

任之恭人物紀念

  • 設立獎學金
1988年開始,任之恭先生在山西設立了“任之恭數理獎學金”,每年頒發給那些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上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 [5] 
  • 樹立銅像
2016年10月2日,紀念任之恭先生誕辰110週年暨銅像揭幕儀式在山西省沁源縣舉行。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