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仲永檀

鎖定
仲永檀(1698—1742年),山東濟寧人,字襄西。乾隆元年(1736)進士,考選陝西道監察御史。劾步軍統領鄂善受賄,擢僉都御史,再擢左副都御史。七年,以密奏留中事泄於鄂容安,革職問罪,尋病死獄中。 [1] 
別    名
字仲虹
仲虹氏
字襄西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698年 [2] 
逝世日期
1742年
本    名
仲永檀
國    籍
中國

仲永檀人物生平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三月,發生了御史仲永檀彈劾案,將鄂、張黨爭公開化。仲永檀揭露的第一個問題,是富户俞君弼死後,女婿許秉義為爭奪家產而結交權貴。許秉義通過親戚內閣學士許王猷,邀請九卿弔唁,凡弔唁的官員都送紅包。而張廷玉也差人給主持喪事的許秉義送帖子,隨即仲永檀又揭發鄂善受紅包萬金。
仲永檀披露的第二個問題,是密奏留中遭泄密事。他在密奏中指出“權要有耳目”。所謂“權要”暗指張廷玉。而密奏留中的泄密,指御史吳士功彈劾史貽直的摺子泄密。吳士功是張廷玉門生,曾在密奏中彈劾鄂黨史貽直。此奏雖留中不發,但“外間旋即知之,此必有串通左右,暗為宣泄者”。
乾隆帝接到仲永檀舉報後,着人審理鄂善受賄案。鄂善並非兩黨成員,但卻因為受賄成為黨爭犧牲品。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仲永檀彈劾張黨成員張照“以九卿之尊親操戲鼓”。而張照探知仲永檀曾將留中疏稿內容泄給鄂爾泰長子鄂容安,便立即上疏彈劾。經會審,仲永檀在彈劾前先同鄂容安商量,事後又互通消息。“明繫結黨營私,糾劾不睦之人”,黨同伐異的行為深深激怒乾隆。
乾隆此前多番嘉獎仲永檀,更數次破格提拔他至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仲永檀黨同伐異的行為,讓他備感受傷,他憤憤不平地説:“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鄂爾泰於朕前屢奏其端正直率,則黨庇之處,已屬顯然……鄂爾泰自思之,朕從前能用汝,今日能寬汝,將來獨不能重治之罪乎!”
張黨隨即展開大規模報復,要求逮訊仲永檀、鄂容安和鄂爾泰。乾隆念及雍正的教誨,僅對鄂爾泰父子訓斥降職,而仲永檀則被革職逮捕,後病死獄中。 [3] 

仲永檀歷史評價

仲永檀,造後人稱“仲虹氏”,褒讚名門旺户,有鑄銅造鐵:文房香具和鐵具等於世。

仲永檀軼事典故

仲永檀自幼家貧如洗,經常缺糧少柴。他衣衫襤褸,一瓢飲,一簞食,卻以讀書為樂。這年正值京城開考。四年一次的會試,仲襄溪苦讀經書,學富五車,即使缺少盤纏也要去參加會試。臨行,妻子把他那件破長衫洗淨補好,又為他蒸了幾鍋高梁窩頭,裝了滿滿一口袋面,作為千里旅途的飯食。
他,揹着一口袋高梁窩頭,晝行夜宿,餓了啃個涼窩頭,渴了喝一碗山泉水。眼看着口袋裏的窩窩頭一天天減少,當口袋裏還剩下兩個窩窩頭的那天,他趕到了京城。誰知,考期已過,這一晚不要緊,就要再等四年。家中慈母、賢妻還眼巴巴地盼着自己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呢!可自己連考場都沒進,還有何面目去見家鄉父老、親朋?這一路,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若不堪言。他想到這些,不由得淚濕衣衫。後來索興守着兩個高梁窩頭失聲痛哭起來。可巧,這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瞭解考場選拔人才的情況。乾隆皇帝看到仲永檀守着兩個鐵硬的,閃着藍光的高梁窩頭痛哭不止,遂動了惻隱之心:這儒生或許是個人才也未可知,我何不給他一次補考機會。於是,乾隆皇帝指着窩窩頭對仲永檀説:“不要哭了,你就以這窩窩頭寫篇賦吧!”眾人孤疑,面面相覷。仲永檀自然喜出望外,手握毛筆,凝神靜思。只見他飽蘸濃墨,運筆如疾風掠過,一篇驚風雨,泣鬼神的佳作《窩窩賦》一氣呵成。當時,乾隆皇帝讀了《窩窩賦》,連聲説好。遂補仲永檀進士及第。後改庶吉士,授編修,遷湖北鄉試副考官,復遷陝西道監察御史。仲永檀誤考,卻被皇帝欽點進士,全憑一篇《窩窩賦》。在魯西南一帶一時傳為佳話。仲永檀這個“窩窩進士”和他的《窩窩賦》就這樣流傳下來。 [2] 

仲永檀史料索引

仲永檀,字襄西,山東濟寧人。乾隆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五年,考選陝西道監察御史。疏請酌減上元燈火聲樂,略言:“人君一日萬幾,一有暇逸之心,即啓怠荒之漸。每歲上元前後,燈火聲樂,日有進御。原酌量裁減,豫養清明之體。”上降旨,謂:“書雲‘不役耳目’,詩云‘好樂無荒’,古聖賢垂訓,朕所夙夜兢兢而不敢忽者。惟是歲時宴賞,慶典自古有之,況元正獻歲,外藩蒙古朝覲有不可缺之典禮。朕踵舊制而行之,未嘗有所增益。至於國家政事,朕仍如常綜理,並未略有稽遲。永檀胸有所見,直陳無隱,是其可嘉處,朕亦知之。”
京師民俞君弼者,為工部鑿匠,富無子。既死,其戚許秉義謀爭產。內閣學士許王猷與同族,囑招九卿會其喪,示聲氣,且首君弼有藏釒強。步軍統領鄂善以聞,詔嚴鞫,秉義論罪如律,並奪王猷職,旨戒飭九卿。六年,永檀奏:“風聞鄂善受俞氏賄萬金,禮部侍郎吳家駒赴吊得其貲;又聞赴吊不僅九卿,大學士張廷玉以柬往,徐本、趙國麟俱親會,詹事陳浩為奔走,謹據實密奏,備訪查。”又言:“密奏留中事,外間旋得消息,此必有私通左右暗為宣泄者。權要有耳目,朝廷將不復有耳目矣。”疏入,上疑永檀妄言,命怡親王和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來保按治,摘永檀奏宣泄密奏留中果何事,又謂權要私通左右,此時無可私通之左右,亦無能私通左右之權要,詰何所見,命直陳。鄂善僕及居間納賕者,皆承鄂善得俞氏賄,和親王等以聞。上召和親王、鄂爾泰、訥親、來保同鄂善入見,上温諭導其言,鄂善乃承得白金千。上諭鄂善曰:“汝罪於律當絞。汝嘗為大臣,不忍棄諸市。然汝亦何顏復立於人世乎?汝宜有以自處。”既又下和親王等會大學士張廷玉、福敏、徐本,尚書海望,侍郎舒赫德詳議,如上諭。乃命訥親、來保持王大臣奏示鄂善,鄂善乃言未嘗受賕。上因怒責鄂善欺罔,奪職下刑部,又命福敏、海望、舒赫德會鞫,論絞,上仍令賜死。家駒、浩並奪職。永檀答上詢宣泄留中事,舉吳士功密劾史貽直以對。和親王等諮察大學士趙國麟等赴俞氏會喪雖無其事,然語有所自來。上乃獎永檀摘奸發伏,直陳無隱,擢僉都御史。
國麟獨奏辨,言:“永檀風聞言事,以蒙恩坐論之崇班,而被以跪拜細人之醜行。事有流弊,宜防其漸。數有往復,當保其終。明季言路與政府各分門户,互相擠排,綱紀浸以大壞。在今日權無旁撓,言無偏聽,寧為未然之慮,不弛將至之防。乞特降諭旨,明示天下,以超擢永檀為獎其果敢,宥其冒昧。嗣後凡詆斥大臣按之無實者,別有處分。則功過不相掩,而賞罰無偏曲。如以臣言過戇,乞賜罷斥,或容解退,以全初心。”上手詔謂:“超擢永檀,亦善善欲長、惡惡欲短之意,大學士所云,老成遠慮,朕甚嘉納。其入閣視事,毋違朕意。”而國麟求去益力,給事中盧秉純劾國麟,謂:“上詢國麟嘗會俞氏喪否,出以告其戚休致光祿寺卿劉藩長,語無狀。”上召藩長,令鄂爾泰、張廷玉、徐本、訥親、來保按其事,因謂藩長市井小人,國麟與論姻,又嘗奏薦,事非是。遣鄂爾泰等諭意,令請退。居數日,國麟疏不至,乃特詔左遷,留京師待缺。秉純語過當,藩長刺探何緣被譴,不謹,皆奪職。
又擢永檀左副都御史。貴州甕安民羅尚珍詣都察院訴家居原任四川巡撫王士俊侵其墓地,命永檀如貴州會總督張廣泗按治,士俊論罪如律。河南巡撫雅爾圖劾永檀自貴州還京師,道南陽,縱其僕撻村民,下部議罰俸。七年十二月,命如江南會巡撫周學健治賑,未行,永檀以密奏留中事告大學士鄂爾泰鄂容安。上命奪職,下內務府慎刑司,令莊親王,履親王,和親王,平郡王,大學士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來保、哈達哈按其事。鄂容安、永檀自承未奏前商謀,既奏後照會。王大臣等用泄漏機密事務律論罪,上責其結黨營私,用律不合,令會三法司覆讞。王大臣等因請刑訊,並奪大學士鄂爾泰職逮問,上謂鄂爾泰受遺大臣,不忍深究,下吏議,示薄罰。永檀、鄂容安亦不必刑訊,永檀受恩特擢,乃依附師門,有所論劾,無不豫先商酌,暗結黨援,排擠異己,罪重大;鄂容安罪亦無可逭,但較永檀當末減。命定擬具奏,奏未上,永檀卒於獄。鄂容安論戍,上寬之,語在鄂容安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