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仰山古廟

鎖定
仰山古廟又名仰山古廟,舊址在獺徑潭旁,即今大山門內水口石橋旁,祀仰山二神蕭大分、蕭隆(七郎),相傳祠宇建於漢文帝時,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夏,袁州刺史韓愈曾兩度詣廟祭祀。宋代敕祠額曰“孚惠”,香火最盛。明代萬曆年間,袁州知府鄭典、汪若水先後修葺。此後香火漸趨寂寥。隨着寺院建設的推進,孚惠古祠有待修復。
中文名
仰山古廟
地理位置
大山門內水口石橋旁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早9:00~晚5:00
別    名
仰山古祠
孚惠古祠

目錄

仰山古廟簡介

早在西漢文帝劉恆在位時,就有“仰山古廟”,即是古時聞名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又是全國各地龍王菩薩的發祥地。魏晉時,相傳道教祖師葛玄、葛洪曾先後在仰山集雲峯修仙煉丹。唐會昌元年,我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溈仰宗創始人慧寂禪師在仰山創建棲隱寺(太平興國寺)。自此,該寺1000多年佛事活動綿延不息,溈仰宗風遍傳天下,成為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勝地,印度、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日本等海內外僧人前來參學問道,遊覽觀光者不可勝數。現在其遺址前後兩側,已發現唐、宋、明、清時期禪僧墳塔一百餘座。
又稱仰山古祠或孚惠古祠,位於仰山南麓的古廟村,是舊時名播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也是周圍府縣大大小小龍王菩薩的發祥地。仰山之神是傳説中的二條神龍。早在漢文帝時便有祠廟立於仰山之阿,是祠俗稱"古廟",《宜春縣誌》載:"仰山龍王天功廣博,在山為龍,出則為人。仰山古廟側有獺逕潭,又稱龍潭、靈潭、潭水泓清澄深,極冷,盛暑亦不可濯,是仰山神龍之所宅也。"在唐朝會昌間始敕建"仰山古廟",到北宋,最高統治者提高了它的身價,開始封它為"王",元符二年(1099年),又賜名為"護國孚惠真人",黃庭堅揮毫為它寫有"孚惠"榜書匾額。
舊時仰山龍王是"一方蒙雨露"之神,以後又有御書在那裏,名氣很大,因此,仰山成了宜春郡或袁州府的鎮山。明文規定:每年春秋二季,郡府首腦照例要去仰山龍王廟致祭兩次。府官來宜春上任,或遇水旱災害也得前往燒香磕頭祈禱。如韓愈於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來袁州任刺史後,曾多次去仰山祈神求雨,並撰《仰山祈雨文》、《謝雨文》。前來宜春的達官顯宦、文士郢客,都會上仰山遊古廟,有的甚至還作文賦詩,道觀感,述情懷。
由於仰山古廟地處偏遠,城裏人祈禱不方便,唐朝代宗廣德年間(763-764年),袁州刺史閻瑜又分香火至距城南三十里的堵田立"南廟",又稱"仰山正廟"。宋代仰山正廟敕額"孚惠",故又稱"孚惠正祠"(或孚惠正廟)。然而,城裏人去南廟仍感不便。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犯宜春城,説見二神着黃衣,持兵器,騎白馬,往來城牆與金兵對打,金兵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因而人們説這是二龍王顯靈。於是,南宋紹興(1131-1162年)初年又在宜春台建有"仰山行祠",淳熙元年(1174年)又改祠為殿,即今宜春台山頂建築物的前身。
自此,文人士子要對龍王飛筆走墨,多以行祠為對象。

仰山古廟仰山神歷代

仰山神歷代賜名:
(1) 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3), 敕封仰山神為"文昌郎"。
(2) 唐昭宗天祐年間(904-907),晉封為侯爵。
(3) 南唐時封蕭大分為廣惠公並贈太保銜,封蕭隆為昭靈侯並贈司徒銜。以後分別再晉封為威烈王,靈顯公、二神的"配偶"李氏,潘氏亦贈"夫人"。
(4)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仰山二神分別為靈濟王明顯公,稍後俱封王,即靈濟王,康濟王,其配偶李、潘二氏俱加妃號。
(5) 元符二年(1099年),又加仰山二神"護國孚惠真人"封號,敕仰山神廟額"孚惠"。
(6) 熙寧八年(1075年),大觀四年(1110年)曾兩次加尊號,到政和七年(1117年),仰山二神尊號已增至8個字,即"祐德顯仁福善靈濟王",“敷德威仁英顯康濟王”。
(7) 紹興初年,在城內宜春台建孚惠祠,以便官民隨時祭祀、祈福禳災。
(8) 元皇慶元年(1312年),仰山太平興國禪寺寺內不僅供奉仰山佛教開山祖師慧寂禪師,同室還供奉仰山二神神像。
(9) 元仁宗詔封慧寂禪師為"慧慈靈感昭應大通正覺禪師"的同時,敕仰山二神尊號曰"顯德仁聖忠祐靈濟廣慶王","福德聖仁忠衞康濟順慶王"。
(10) 明代,稱仰山二神為"大仰山之神",官民仍保持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之望日祭廟的典儀,謂之"春祈秋報"。
(11) 清代,朝廷未加仰山神尊號,而地方官吏參加仰山神廟春秋二祭儀式之事亦鮮見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