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仫佬族依飯節

鎖定
仫佬族依飯節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仫佬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仫佬族依飯節,又稱“喜樂願”“依飯公爺”,意為“向祖先還願”。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別3次於農曆立冬時節選擇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區域所謂的“冬”為單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裏舉行隆重而神聖的依飯節,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整個活動歷時一晝夜,由安壇、請聖、點牲、勸聖、唱牛哥、合兵和送聖七個程序組成。節日期間,全村上下一片歡騰,男女老少同慶豐收,共享歡樂,相互祝福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2006年5月20日,仫佬族依飯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16。 [1-2] 
中文名
仫佬族依飯節
別    名
喜樂願
依飯公爺
節日時間
立冬前後
節日類型
民間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節日起源
祭祀
節日活動
祭祀、唱歌、舞蹈
節日意義
同慶豐收,共享歡樂,相互祝福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遺產類型
民俗
遺產編號
Ⅹ-16

仫佬族依飯節歷史淵源

仫佬族依飯節的來歷有兩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稱,傳説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間,得到守監梁、吳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當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後。危難關頭忽見一白衣姑娘,牽白馬前來相救。始祖騎馬騰空而去脱離險境。始祖發跡後不忘梁、吳和白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難呈祥之日為“依飯節”。
第二種説法稱,傳説宋代天禧年間仫佬山鄉遭外敵入侵,梁、吳帶領鄉民鏖戰抗擊,不幸英勇犧牲。宋徽宗於嘉熙四年特封梁、吳二人為官,並建龕堂,規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請三元師祈神集福,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2] 
新中國成立後,仫佬族依飯節經過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慶豐收和繼承發揚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日,節間的祭神儀式已逐漸簡化,封建宗法性的東西棄掉,增加了演新戲、唱新歌、進行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的內容。 [3] 

仫佬族依飯節主要活動

仫佬族依飯節活動流程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各地仫佬族過節的時間略有不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羅姓逢農曆閏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五年舉行一次;四把鄉謝姓每逢醜、辰、未、戌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三年一次;大梧村和四把鄉吳姓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後的頭一個未日過節,每四年一次。其他姓氏與上述略同。
仫佬族依飯節以一至三天為期。新中國成立前,依飯節在祠堂舉行,沒有祠堂的在族頭家舉行。屆時,祠堂門上貼對聯,門楣剪貼紅、黃、綠、藍彩紙九張,分別書寫“奉神”、“集福”、“慶賀”、“依飯”等字樣,堂前以松枝扎三門,堂中設壇,壇前燒香點燭,陳列供品。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糯米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裏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餈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仫佬族依飯節的活動內容,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敲鑼打鼓,歌舞娛神。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不過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 [4]  [5]  [2] 

仫佬族依飯節活動儀式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依飯節(2張)
依飯祭祀儀式隆重而神聖。祭祀前,將36位神靈畫像掛於堂壁,面具擺放於祭壇桌上。選最長最飽滿的糯稻穀穗,用綵帶紮起,懸於牆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刻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擺上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芝麻、黃豆、八角、沙姜等12種農產品和雞、鴨、魚、豬心、豬肝等12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不忘神恩祖德。歌師身穿紅衣圍桌邊唱邊舞,歌唱勸人去惡向善的“十勸歌”,教人尊父母、敬師長、睦鄰里、誠實為善、信譽行商、勤儉持家、奉公愛國等等,較全面地揭示了仫佬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追求完美人生的理想。依飯節結束時,將穀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户。
依飯節儀式依次為開壇、請聖、點牲、勸聖、唱牛哥、合兵、送聖等七個程序組成。開壇:又稱“鬧壇”、“安壇”、“發壇起首”、“請功曹”,即在壇桌上擺3個竹筒,各裝3炷香,置三牲,由4個法師敲鑼開場,其中一位法師朝拜四方,恭請功曹。請聖:供放茶、柑桔、甘蔗、芝麻、黃豆等12素“清筵”。由師傅逐一念唱36位神名,同時由另一穿法衣、戴引光童子面具的師公作舞,敬請各位神靈降臨祭壇。點牲:即牲祭神靈。各家湊36只雞鴨,由師公宰殺一隻,並懸空書寫“超生度命”四字,然後於天井殺豬、宰雞鴨。勸聖:請神靈享受供品。供豬肉、豬頭、豬尾、內臟及雞、鴨、酒等12葷熟“濁筵”。唱神:頌唱每位神靈身世、業績。由一戴引光面具的師公邊唱邊跳。唱到某神,即由戴某神面具的師公上場表演。唱、演形式根據各神的身世和業績特點而定。他們行罡走步中的翻爬滾打和對陣廝殺的表演都很精彩有趣。兩邊鄉民配合“嗬啊”襯音幫腔助威,氣氛更加熱烈。合兵:師公咬破紅公雞雞冠,將血滴於紅薯、芋頭做的“牛”、“豬”、糯米穀穗及酒碗。參加祭祀者每人喝雞血酒一口,據説可以受到神靈保護,羣眾將施了“法術”的紅薯、芋頭做的“牛”、“豬”及糯米穀穗帶回家供於神龕,可保人丁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送聖:即送梁九。師公送走36位神靈後,對梁九有特殊送別儀式,並具有與民同樂色彩。傳説梁九是維護仫佬人利益的清官,極受民眾愛戴。屆時,一師公戴面具扮梁九,扛一縛公雞的竹竿,持酒壺,提一吹脹的豬尿泡邊走邊唱或與鄉民對答。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產、生活瑣事。答不對者,梁九則以豬尿泡擊其頭,念道:公的尿泡敲你頭!引得鬨堂大笑,情趣盎然。之後,梁九與祭祀會首互敬四杯酒後,迅疾推倒坐椅,燃放鞭炮,表示所有災瘴瘟疫全隨踩破豬尿泡被趕走。至此,整個儀式宣告結束。
整個儀式由兩位司公任司儀。其中一人頭戴面具,身着紅法衣,腳蹬草鞋,專跳請神敬神的舞蹈,稱為“跳師”;另一人着便裝,專唱請神敬神的經文,稱為“唱師”。依飯節的祭神儀式宣告結束,族人一起宴飲、唱歌、演對、耍龍舞獅,歡慶幾個通宵。 [5]  [4]  [1] 

仫佬族依飯節傳承保護

仫佬族依飯節傳承價值

依飯節為仫佬族所獨有,是仫佬族信仰習俗長期積澱的結晶。它體現出仫佬族文化之精髓,進而成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徵。如今,時代賦予仫佬族依飯節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已成為仫佬族人民感恩黨和政府關懷、感恩先祖、慶祝豐年、祈禱平安、追求民族團結進步與發展的傳統節日。 [3]  [1] 

仫佬族依飯節傳承狀況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依飯節
從2009年開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每年都有3-5個村屯自發組織舉行民間的依飯節活動,羣眾自願踴躍參加,整個縣域內仫佬族依飯節傳承總體狀況良好。2011年羅城縣文體局在仫佬族依飯節代表性傳承人的家鄉一四把雙寨村中寨屯建設了 “仫佬族依飯節傳習基地”。2013年11月12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依飯辦和縣文體局,請謝忠厚師公到“仫佬族依飯節傳習基地”對依飯節學徒進行培訓。在培訓現場,通過謝忠厚師公對“依飯道場”上師公的着裝、道具、動作、唱腔、唱詞等方面內容進行講解及現場示範表演,學徒們現場演練,進一步加深了學徒們對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認識,並掌握表演技巧,從而解決傳承隊伍老化、後繼乏人的問題,使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得到了有效的傳承。 [6] 

仫佬族依飯節保護措施

2006年財政部、文化部印發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實行了對傳承人及傳習活動費給予補助。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政府建立了各級組織保障機構,機構與制度的合理設置確保依飯節得到合理的保護。2007年,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體部門制定了仫佬族依飯節保護規劃,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由縣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的仫佬族依飯節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文體和相關鄉鎮負責仫佬族依飯節保護的五年計劃、十年規劃的具體實施。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仫佬族依飯節”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仫佬族依飯節項目保護單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仫佬族依飯節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11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黨委、人民政府組織舉辦了“中國·羅城首屆仫佬族依飯文化節”。
2014年“中國.羅城第二屆仫佬族依飯文化節",並決定今後每兩年或3年組織舉辦一次仫佬族依飯文化節。 [6]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