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以逸待劳
- 类 别
- 成语
- 出 处
- 《孙子·军争篇》
- 释 义
- 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三十六计之一
播报编辑
36计之一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1]》。但此书为何拳葛灶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作品赏析
【注释罪船】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与“柔”本来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兵法上是指在敌我双方总的力量不变的情况下,根删体捉据强弱相互转化的原理,先逐渐消耗敌人的有声力量,使敌人由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变为被动,而我方自然也就由劣势变为优势,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时再发动进攻,便能克敌制胜。
戒榜船晚【尝邀殃译文】
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不一定要直朵榆遥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人由盛转衰、由强变弱,再发动进攻,便可获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①。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④。”兵书论敌,以枢应环也⑤。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⑥;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户朵⑦;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注释】①致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制敌,即调动敌人。②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③劳:疲劳。④致人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⑤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⑥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⑦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端全体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之败局已定,愧愤自杀。
计名由来
播报编辑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 [2]。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用计概述
播报编辑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用计分析
播报编辑
《孙子兵法》对“以逸待劳 [3]”的诠释表明,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劳者”的胜率较大。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战胜力量强势的“劳者”。所以,作为一位善战的指挥员,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时掌握对方活动的规律,善于挑选一到数个恰到好处的伏击地点,要善于把敌人引诱到为之布好的“口袋”阵里,而加以歼灭。但是,如果双方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过于悬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战胜“劳”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电视剧中,新四军六分区选择在村庄伏击日军,刚开始交火,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但,由于日军人多、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我军,几个回合下来,六分区就渐渐地败下阵来,多亏一分区及时赶到救围,才避免了六分区被日军全歼的败局。
因此,以逸待劳计,并非万能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现代战争,信息化作战成为战争的主导,“逸”、“劳”之间,相辅相成,而关健在于谁更拥有对战争的主导、主创和人文优势。
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赵、燕三国与胡人为邻,赵国在代郡、阴山之下筑了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到了战国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强大起来。匈奴骑兵数量既多,又很精锐,常到赵国雁门、代郡一带劫掠,赵国军队无法与之抗衡。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智勇双全,他长期驻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门,抵御匈奴入侵。
李牧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对匈奴采取防御为主、设法使敌军产生骄傲情绪的策略。李牧在驻地设置官吏,将军中交易所得税收都作为士兵的伙食费用,每天宰杀牛羊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饱喝足之后,李牧就带领他们练习骑射。李牧在边疆修了烽火台,派出很多间谍去探察敌人的动静,并给士卒们订立了严格的制度,他传令说:“匈奴骑兵来时,要迅速进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骑兵者斩首。”因此,当间谍侦知匈奴骑兵进犯时,烽火台立即举火报警,李牧从不迎战,而是及时坚壁清野,让军队收好畜产退入堡垒中坚守。像这样过了几年,人畜都没有伤亡损失。而匈奴以为他兵弱胆小,不敢出战,便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
久而久之,赵国驻守边境的兵士以为守将胆怯。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遣使斥责他,但李牧依然照旧行事。赵王大怒,撤了他的职。代李牧守边的赵将每当匈奴来犯时,就率兵出战,结果屡遭失败,损失惨重,边疆不宁,百姓无法耕牧。一年后,赵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边疆,李牧闭门不出,称病在家。赵王一再强令,他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话,请允许我仍按老办法行事,我才敢领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了边疆,一切如前。渐渐地,匈奴以为他胆小怯战,对他毫无戒心了。李牧关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杀羊为士兵改善伙食。李牧善于治军,他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军事训练非常严格,士兵个个马术精熟,勇敢善战。将士们日日受赏而不能报效,时间长了,都愿和匈奴决一死战。在敌军骄惰无备、赵军求战心切的情况下,李牧选出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五千匹,勇士五万人,善射者十万人,全部进行操练,演习作战,准备发起攻击。
为了引诱匈奴骑兵,李牧让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敌人小股来犯,试探着进攻,李牧佯装败退,丢下数十人。匈奴单于听说后,忙率大军南侵,长驱直入。李牧见状,出其不意地摆出奇阵,从左右两翼包抄合围,敌兵立即乱了阵脚。只此一战,李牧就率赵军消灭敌人骑兵十余万。接着,李牧又率兵消灭了澹槛部族,打败了东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单于只得引兵远遁,十多年不敢犯边。
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李牧是匈奴崛起后第一个与之大规模交锋的汉族将领,并取得赵匈之战的大捷,从而解除了赵国北部的严重压力,使赵国能腾出手来西拒强秦,意义非凡。同时,在此战中,李牧创造了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的奇迹,堪称战争史上的典范。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战争案例
播报编辑
曹玮用计
曹玮带兵直驱西北边疆。西夏的军队一见“曹”字旗帜,便知常胜将军曹玮军到,稍一交锋便溃逃了。
曹玮心想:“我军一到,他们便逃。我军一走,他们又来骚扰,如此进进退退总不是办法。只有把他们引出来,彻底消灭方能解除后患。”
第二天,曹军赶着敌人撇下的牛羊,抬着缴获的战利品,散散漫漫地往回走。
西夏军统帅听探子飞报:曹军贪图战利品,部队毫无纪律,一片混乱。
西夏军觉得这是战胜敌方的机会,便率军回马撵上宋军交战。
曹玮部队拖拖拉拉地走到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口,即摆阵迎战。
过了半天,远处飞马骤驰,尘土遮天,西夏军队赶来了。曹玮笑笑,即派人到西夏军队那边传言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作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再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
过了一会儿,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休息好了,开始吧!”
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尸横山野,死伤大半。
曹玮的幕僚觉得奇怪,堪称剽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没经好好交战就落花流水了呢?
便问将军。曹玮说:“匹夫之勇在战场上是不行的,要动脑子。昨天我们双方一交战,他们就逃,其实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不与我主力硬拼。为了彻底解决他们,我便以贪图战利品的幌子迷惑他们,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引他们上钩。不出我所料,他们果真上了当,100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劳;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当时迎战,我方必定会伤亡较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这下就挫伤了他们的士气,精神亦松弛下来。要知道:走远路的人,干重活的人,停下来会浑身散架。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
一番话,说得幕僚们心中佩服不已。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了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兵侵犯弱小的鲁国。 [4]
不一会儿,齐军战鼓齐鸣,杀声连天,兵士如潮水般冲了过来。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被曹刿制止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敌人锐气正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冲不垮鲁军的队列只得退下。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岿然不动,铁桶似乎更坚固了。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
但是,这时的齐军士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无形中松懈下来。
鲁庄公见敌人逃却,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以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赶下去,杀他个片甲不留!”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回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凡打仗,全凭士兵的一股勇气。当第一次击鼓的时候,齐军的士气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齐军的斗志开始松懈。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低落,精神疲惫,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初次鸣鼓进攻,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散,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又问:“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为什么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允许穷追不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又说:“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看看车辙马迹,杂沓非常,证明是仓皇逃军。远远望去,齐军旗歪阵乱,说明他们确实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大胆进军。”
鲁庄公听罢曹刿这番话,大加赞赏,亲自赐给曹刿一杯胜利酒。
黄忠用计
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察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的时候,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面的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郃几次苦苦地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周亚夫计
周亚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敌锐气衰落时再作打算。
汉景帝的使者向周亚夫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毫无发兵的意图。使者大怒,斥责周亚夫抗旨不遵。周亚夫从容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予我指挥权,而军队的具体布置要由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国虽然危急,但尚有5万守军,粮草充足,坚守10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军力疲乏,且叛军强大,不宜决战,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机出击,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
周亚夫拒不救梁的消息传到叛军将领的耳朵里,他们认为周亚夫怕死怯战,根本不把周亚夫放在眼里,放心大胆地猛攻梁国。
在叛军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周亚夫调动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了粮草,自知不能长久坚持,于是放弃梁国,掉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周亚夫知道叛军粮草匮乏,急于做困兽之斗,所以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周亚夫经常派轻骑兵夜间偷袭,战斗力日衰。周亚夫故意制造防御松懈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当叛军进入中军大营时,被周亚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个正着,刹那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陷入重围之中。经一夜激战,叛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吴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李文忠计
李文忠兵至太原,闻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对诸将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有利于战局,专擅也无妨。今不同被围,宜速去救援,若禀命而后行,岂不坐失良机?”遂引军出雁门,行至马邑,与元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游骑相遇。李文忠指挥部下与敌交战,结果大败元军,擒元将刘帖木。
李文忠率明军进至白杨门,择地安营扎寨。是夜,天降雨雪,满山皆白。李文忠不敢丝毫大意,引亲兵在营外巡视,见雪地上似有行人踪迹,立即策马而还,督军前移五里后才阻水立寨。诸将问其故,李文忠说:“以前安营之处是元军伏兵的地方,很危险。今移兵此地,稍觉安全,但须严加防范,警惕元军劫营。”
果然不出所料,脱列伯派兵乘夜劫营,被李文忠部队的炮矢射退。次日天色微明,李文忠秣马厉兵,发两营军士前去挑战。此时折腾一夜的元军正准备埋锅造饭,见明军杀来,也顾不得吃饭,强打精神上马迎战。杀了几个时辰未分胜负,有人屡劝李文忠发兵增援,李文忠泰然自若,并不发兵。待元军战到疲惫不堪之时,李文忠陡然上马,率两路大军左右夹击,如泰山压顶般包抄过来,可怜饥肠辘辘的元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个个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脱列伯见腹背受敌,欲打马逃遁,李文忠赶上一枪刺中其马首,战马负痛跳蹶前蹄,将脱列伯掀于马下,遂被生擒活捉。余众见主帅被俘,纷纷下马乞降,李文忠大获全胜。
《十一家注·李荃》中说:“敌逸,我能劳之者,善功也。”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队与敌人纠缠,把敌人搞得疲惫不堪,而大部队却以逸待劳,趁机发起猛攻,一举歼灭敌人。
铁木真计
铁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里川一带,他经常令部属到野外放牧马群。一次,他的一群马被人劫走,放马人急忙通报拙赤。拙赤极为愤怒,只身一人前去追赶。傍晚时分,拙赤追上劫马者,把为首的那个人用箭射倒,然后乘乱将马群赶回。
铁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众3万人,分作13翼,做好迎敌的准备。开始的时候,铁木真的部队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札木合军,不得不且战且退。
在军务会议上,博尔术对铁木真说:“敌军气焰方盛,意在速战速决,我军应以逸待劳,等敌军力衰之时再出击掩杀,定获全胜。”铁木真采纳了博尔术的意见,集众固守。札木合几次遣军进攻,都被铁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来,草原兴兵,不带军粮,专靠沿途抢掠或猎获飞禽走兽。札木合远道而来,军粮渐少,又无从抢夺,士兵只得四处觅野物,整日不在军营当中。博尔术见敌军,东一队,西一群,势如散沙,立即入帐禀报铁木真。铁木真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各部奋力杀出。
此时的札木合正在帐中休息,得知铁木真发动进攻,慌忙吹号角集合部队,可是他的士兵大多数出外捕猎,来不及归回。札木合手下的12个主将因敌不过排山倒海而来的铁木真军,纷纷落荒而逃。札木合见大势已去,骑快马从帐后逃走。已养足精力的铁木真军,像砍瓜切菜一样,将在帐营中的札木合部队数千人全部消灭。
这场战斗结束后,铁木真在蒙古草原的声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
三国案例
播报编辑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候,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这一战破了蜀军40座大营,迫使蜀军几名战将投降,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战。蜀军是大败呀。
此次战役,陆逊用的就是以逸待劳之计:
一是知道刘备远来,水土不服,当然想速战速决,此时要战,吴军非输不可。
二是陆逊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军,让蜀军深入(叫诱敌深入)。
三是拖垮蜀军,蜀进攻不成,战斗力下降,意志力减退,这时决战吴兵就肯定胜了。
商场案例
播报编辑
福特的袖里乾坤
20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出处
播报编辑
《以逸待劳》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