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以弱勝強

(軍事術語)

鎖定
以弱勝強是軍事術語。
中文名
以弱勝強
創始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
所屬領域
軍事
強與弱,反映的是戰爭力量的量的大小和質的優劣的一對範疇。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以強勝弱、強勝弱敗,是戰爭的一般規律。但是,戰爭雙方力量的強與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毛澤東歷來強調,在正確把握戰爭雙方力量原來的強弱狀況的同時,又要看到強者並非一切都強,其中必有弱的因素;弱者並非一切都弱,其中必有強的方面。這種強中有弱、弱中有強的情況,為強弱的相互轉化提供了客觀依據。在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下,通過正確的主觀指導,可以使戰爭力量在戰爭過程中改變其原來形態,使強者變弱,走向徹底失敗;使弱者變強,奪取最後的勝利。即強者向弱者轉化,弱者向強者轉化,最後達到以弱勝強。因此,以弱勝強是戰爭力量強弱轉化的結果,沒有強弱的轉化,以弱勝強是不可能的。弱軍要戰勝強軍,必須努力創造條件,使自己變為強軍。促使戰爭力量強弱轉化的關鍵,是一步一步地削弱敵軍中強的因素,擴大敵軍中弱的因素,縮小己軍中弱的因素,發揚己軍中強的因素,從而使己之弱逐漸變為強,使敵之強逐漸變為弱。其基本的一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使弱軍一方在戰役戰鬥上處於強者的地位,使敵軍變為弱者,以迅速殲滅敵之一部,逐步改變總體上的敵強我弱狀態,進而最終戰勝敵人。所以,以弱勝強是以強勝弱的戰爭一般規律在一定條件下的特殊表現,是戰爭的特殊規律。承認以強勝弱,就是堅持戰爭中的唯物論;承認強弱轉化,以弱勝強,就是堅持戰爭中的辯證法。只有將這兩者統一起來,才不會陷入戰爭問題上的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中國革命戰爭長期處於敵強我弱的條件之下,敵我力量的強弱對比懸殊,但強中有弱,弱中有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能夠以弱勝強,中間經過了長期的由弱變強的轉化過程。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過程,就是敵我力量強弱轉化、以弱勝強的過程。沒有由弱變強的轉化過程,要實現以弱勝強是不可能的。在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力量上與強敵相比,仍然可能處於弱勢,要戰勝強敵,必須立足於以弱勝強。因此,以弱勝強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長時期堅持的一個指導原則,對未來作戰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