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以夷制夷
- 拼 音
- yǐ yí zhì yí
- 外文名
- To use poison to attack poison
- 注 音
- ㄧˇ ㄧˊ ㄓㄧˋ ㄧˊ
- 近義詞
- 以夷治夷、以夷伐夷
以夷制夷成語用法
編輯偏正式;作定語。
示例
我還記得,當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説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魯迅《偽自由書·以夷制夷》
[1]
甲乙兩國雖然都是我們的敵國,但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較為次等的敵國甲做朋友,已收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以夷制夷”是晚清政府後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過程中,晚清統治階層對西方列強從疑忌轉向依賴的過程中的產物。
以夷制夷成語故事
編輯清朝晚期,李鴻章又一次祭出“以夷制夷”,試圖依靠英國向法國求和,依靠歐洲列強阻止日本侵華。1885年3月,老將馮子材率部取得了鎮南關、涼山大捷,導致法國內閣倒台。正待乘勝追擊,清廷卻在打勝仗的情況下,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天津條約》,將西南邊疆門户拱手送給戰敗方,上演了外交史上一幕滑稽戲。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也沒有因為列強的影響力而避免……李鴻章的“以夷制夷”,最後搞得列強在中國遍地開花,都心滿意足地拿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假如你身上不小心賤到硫酸,該怎麼辦?”上化學課時,老師曾經這樣問過我們。
“那我就倒點強鹼在硫酸上,酸鹼中和,就能變成水。”記得有位同學這樣回答,居然沒幾個同學發笑。
老師説這樣是錯上加錯,強酸已經腐蝕了皮膚,再加強鹼,你傷不起啊!為什麼“酸鹼中和”會在你身上失效?因為酸鹼中和是發生在玻璃容器裏的,玻璃本身扛得住酸鹼的腐蝕力,你的皮膚呢?它可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