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令德堂

鎖定
令德堂又稱令德書院, 位於山西太原。清光緒九年(1883)山西巡撫張之洞創建。張之洞繼任山西巡撫後,針對山西“士氣衰微而廢其學”、“此時為苦人才不足”的情況,與學使王學莊商議,並會銜入奏,請於太原府署西偏明代晉藩寶賢堂舊址別建精廬,仿阮元學海堂、詁經精舍例,設“令德堂”書院。後因王學莊丁憂去官,張之洞又與新任學使呂鳳歧悉心規劃,在橋頭街覓屋開辦(今太原市兒童公園),即為當時幷州之鄉試貢院所在。
中文名
令德堂
外文名
Ling Detang
地理位置
山西太原
著名景點
張之洞像
始    建
清光緒九年

令德堂發展歷程

令德堂書院創建於1883年(光緒九年)。於通省擇諸生之高才者人內深造。令德堂與晉陽書院同為全省士子之最高學府,其原址為太原府署後之寶賢堂(今山西省實驗中學),經張之洞奏準籌建,正式開辦於1884年5月(光緒十年四月)。晉陽書院山長王軒,被特聘為令德堂書院之總校主講(山長),楊深秀、楊篤、張子鑄、張鐵生等均被聘為分校兼協講。 [1] 
1884年,張之洞飭冀寧道詳議令德堂章程六條四十二目(載光緒《晉政輯要》卷23,《禮制。學校六》),舉凡延請主講,編立功課,修繕雜支,書籍購置,課卷日記定式刊印,監院教諭,書役齋夫,巡更雜役之責,均議立章程,“以期歷久可行”。其生員由提學使從全省各府、州、縣選拔。首批共40名,後擴至50人,陸續增至70人,“其後通省人才多出於此”。每人月供給公費銀4兩,其中上舍生(貢生)為8兩。以經史、考據、詞卷等科目教士。戊戌變法期間,令德堂肄業生增至120人,院長屠守仁進行教學改制,添設政治事務、農工物產、地理兵事、天算博藝等經濟日課四門,學生任選一門,以便“廣覽眾參”。要求學生仿照王應麟《困學紀聞》、顧炎武《日知錄》體裁,每天寫日記一二條,定為“日課”。每月完成1本,交協理審閲,評定等級,按等給獎。經史是必修科目,每月“默經”1次,不得少於500字,每月作“策論”1次。據載,1885年乙酉鄉試,有文能運用許氏《説文》及史學詞章具有根底者皆屬令德堂肄業生。

令德堂著名教師

令德堂課士,仍為傳統書院規制,所延聘山長、分校都是對經史古學造詣頗深的儒生,如主講王軒(洪洞人)為同治壬戊進士,幼治三禮,習許氏《説文》,於地理學、金石考訂頗有成就;協講楊篤(鄉寧人)為同治甲子舉人,精三禮,尤專訓古。王、楊均為光緒《山西通志》的主要纂修人;協講楊深秀(聞喜人)為光緒丁丑進士,治樸學,為後來著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緒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天主教士安懷珍、劉博第等強佔為臨時教堂,學堂因此停辦。其肄業生後來一律轉入新設立的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堂之中學專齋最初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多承襲令德堂舊制,而山西大學堂創辦人之一谷如墉及教師田應磺、張友桐、董化時等都是令德堂早年之畢業生。
並晉陽書院,兩書院可算做山西大學的前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