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代際衝突

鎖定
代際衝突(generation conflict)是指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與對立。隨着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社會的鉅變而產生。因價值觀念、生活態度及行為方式等不同而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年輕人有了許多新觀念、新技術、新思維,渴望新東西,希望超過老一代,對傳統產生懷疑;而年長一代在文化不斷更新,時髦現象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許多觀念、經驗已不適應時代的潮流,卻又捨不得放棄。於是,兩代人便發生矛盾與衝突。不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學習。文化具有繼承性,青年人要虛心向老年人學習,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老年人要趕上時代,接受新事物,研究新問題。 [1] 
中文名
代際衝突
外文名
Generation Gap
別    名
代溝 代差
原    因
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差異
類    型
矛盾關係

目錄

代際衝突解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代際衝突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只不過會因時代變化大小而表現得或強或弱。從心理學的角度講,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後又對父母變為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深愛期,直到50歲才會真正瞭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所謂代際衝突,主要指10-20歲的青少年與父母的衝突;其中,中學生是最具典型意義的羣體。

代際衝突意義

從根本上説,代際衝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代際之間衝突極小,説明社會變化緩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在如今大變革的時代,代際衝突之激烈雖不可避免,但適當微調一下還是完全必要的,從而揚其長避其短,達到和諧發展的境界。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代溝》一書中,曾對代際衝突做過許多經典性的論述。她指出:“整個世界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輕人和年老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着一條深溝在互相望着……因此,人們可以問:‘代溝在變窄嗎?代溝在彌合嗎?’但是一條深深的、人工的溝壑是人類親手所挖,它發明了一種技術把四十年代中期以前成長起來的人與此後成長起來的人分開了;這樣的溝是不會彌合、不會變窄的。”在這裏,米德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界,劃分出兩代人。她認為到60年代中期,即戰後長大的一代人(相當於前面所説的第三代人)20歲左右的時候,“從1964年美國各大學第一次發生暴亂到1968年5月巴黎的暴亂以及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才出現了真正的獨特的代溝。”--房明民
有趣的是,米德研究的是第三代人與第二代人的衝突,而我們探討的是第四代人與第三代人的衝突。雖然,這種衝突的世界聯繫不那麼明顯,但在中國卻是顯著的、代際分明的。第三代人的衝突以第三代人為軸心,他們曾藉着毛澤東的威望與支持,讓第二代人無可奈何;今天,他們依然想掌握第四代人的命運,卻如自己的父輩一樣力不從心。這種一代勝過一代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
代際衝突是痛苦的。這是成長的痛苦,是愛與恨交織的痛苦。從根本上説,代際衝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代際之間衝突極小,説明社會變化緩慢,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便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在如今大變革的時代,代際衝突之激烈雖不可避免,但適當微調一下還是完全必要的,從而揚其長避其短,達到和諧發展的境界。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是幾代人共同貢獻的結果。代與代之間是生命的鏈條,缺一不可。每一代人的經驗都是寶貴的,同樣,每一代人都有深刻的缺陷。因此,代際之間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上一代人想讓下一代人與自己一樣,或讓下一代人套入自己心中的模式,到頭來難免失望。正如米德指出的:“通常,當父母為子女選擇了不同類型的教育和新的職業目標後,隨着接受教育,子女首先會導致與父母的作風的決裂。不過,其結果是受不同情況的制約的。當這樣的青年人數量很大時,他們就會互為榜樣,拒絕新環境中的成年人的行為模式,把老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當作對立面來加以哄騙,不聽從他們的教誨。當新手、學生或新兵人數不多時,他們就會以大多數人的行為為榜樣。有時,形單影隻的青少年會緊緊依附一位在走向成年的道路上能提供幾分支持和指導的老師。”關於後一句話,我們可以從中學生的偶像崇拜現象中得到啓示。
根據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來看,父母的專制與害怕下一代和自己有相同的錯誤導致的命運有關係。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會相應有所保留,而子女不理解導致不適應,感覺不適應家庭壓力的變化比不適應外界的壓力變化更難。家是避風港,所以家庭的突變會導致子女對父母不理解。尤其是叛逆時期,對愛的初萌的時候,父母的壓制,更加速代際衝突。 [2] 
對於代際衝突,無論是親生子女還是撫養子女,都會產生。每一代人的思考模式不一樣,經歷的社會環境不一樣,即使有類似經歷,也不一定就沒有變化。其實,子女考慮不到父母的年齡因素導致的智力變化和機體退化,這些都是需要理解和尊重的,因為子女的路很漫長,也會經歷這一步,如果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果,子女會更加心理壓抑,難受,這是代際衝突的不良後果。代際衝突不能避免,卻可以通過交流來改善情感生活環境。例如:父母希望子女過的比自己好,不會走彎路,更容易成功等等種種期望會迫切希望子女回家很安全,很開心,不會滿嘴都是髒話和壞話。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些都不能滿足父母,那麼孝順就成為一紙空談。其實,子女和父母交談注意方式方法,可以改變父母給予的方式方法。雙方會更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其實,有的時候老師的教育也是成功過後才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一樣。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 2.    《老年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