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是張佳瑋的一本關乎讀書的隨筆集。在其中,張佳瑋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一部名作和一幅名畫到底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他用一種介於狡黠和談心之間的口吻,講述創作大師們那些不曾被時間檢驗出的真理,那些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
中文名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作    者
張佳瑋
類    別
散文/隨筆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8月
頁    數
186 頁
定    價
29.8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67508743
叢書名
謎文庫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內容介紹

一部名作和一幅名畫到底是怎麼創作出來的?不是教科書從文學史、藝術史裏提煉出的答案,也不是經過出版商、代筆者打磨後的自傳説明,當然更不是無聊小報抖出來的花邊新聞。那究竟是什麼啊?《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1]  用一種介於狡黠和談心之間的口吻,講述創作大師們那些不曾被時間檢驗出的真理,那些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
想找好書來讀,又不想被書商媒體天花亂墜的言辭蠱惑,這裏有個很偷懶的法子:確認一個最中意的作者,跑去翻他的隨筆,看他都談論誰,師法誰,崇敬誰,那就順藤摸瓜,找那些人的作品來讀,一抓一個準。好的作者就像窗口,通向無數其他的好作者。——《大師們的標準》
連作品帶人一起被誤讀,簡直是一個創作者的義務。因為世界貪圖方便,人們才需要標籤和流派,用以給偉大的創作者分門別類。誇張的時候,他們還會用一兩個名字或詞語,統攝整個時代。——《被誤讀之為義務》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作者介紹

張佳瑋,男,1983年生於無錫,長居上海,自由撰稿人。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目錄

第一輯
被誤讀之為義務
大師們的標準
時間真的會檢閲出一切嗎
大師們的衣食下落
首演式:大師們的天堂或滑鐵盧
大師們的累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
天才們也是要打草稿的
再行水看雲的境界,都有絢爛跳脱的往昔
蘇軾黃州記:一個人如何變成月亮雲與流水
第二輯
最美麗的模特
他、他筆下的愛人以及他竭力對抗的死神
畫家們,動筆吧
享用情色的自由:許多鳥是關不住的
詞彙的鬥爭
堂吉訶德和解構精神
所謂孽緣
兼職
世上萬事,不過是一懶二拖三不讀書
你寫這麼長想表達什麼呀
史詩傳奇、日常生活與數量級
寫作者與時代
第三輯
福樓拜:浪漫和反省
波德萊爾:巴黎的憂鬱
D·H·勞倫斯:自焚的鳳凰鳥
福克納:南方神話
海明威:作為園藝者與磨鏡匠
閒談納博科夫
被鍾愛的主題:以馬爾克斯為例
略薩:公羊的節日
如何描述村上春樹

代表作和被代表作作者後記

與許多人一樣,我常因為他人的推薦——教科書啦,文學評論啦,朋友或長輩的口碑啦——讀到了一些書;與許多人一樣,我讀過了這些書後,經常覺得名副其實,卻也偶爾覺得,相比我所見的評論,此書,或者説,此作者,似乎不盡相同;與許多人一樣,當我試圖把自己喜歡的書、歌曲或作者推薦給朋友時,常會經歷以下情景:朋友搖着頭,唸了幾句該書盡人皆知的標籤式描述,最後總結:“我聽説過了,可是,好像不符合我的口味嘛!”我想解釋説“不不,那本書/那個作者不是這樣子的”,可臨到那時,滿嘴是詞,一時間不知挑哪句開始。
當然,人成長之後,會明白一些事實。比如,一個人是無法完全瞭解另一個人的;比如,語言描述有侷限,對許多事物只能描摹,無法完美解釋;比如,各人對同一件作品的解讀不同,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比如,世上也許並沒有藝術或文學,而只有藝術家與文學家,所謂文學流派,也許只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歸類,才硬生生歸納而成。所以,我慢慢理解到:再出色的作家,都可能經歷被誤讀的命運;偉大藝術家的聲名和評價,也許並不那麼可靠;我也理解了,迄今為止,我們星球上已有的精神食糧,並不都是依照以下模式構成——偉大作者在書齋裏快樂耕作,獻出才華與智慧;人民在門外嗷嗷待哺等着享用,奉上讚譽與尊崇。不是的。實際上,大多數的作品和作者,都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歷史是面哈哈鏡,經過傳媒這多稜鏡一濾,於是我們所見到的歷史、文明、偉大作者與作品,時常曲曲折折,面目全非得搖曳多姿。人民又有拿名人八卦當茶餘飯後談資的愛好,所以許多時候,創作者的形象,都是失真的。
比如,許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把天才們分成一些很標籤的存在。比如説吧,分為胖天才和瘦天才。胖天才理應生在花樹葱蘢陽光明媚的莊園裏,龍章鳳姿的繡榻上,圍以貂皮狐裘。聞的是珈楠香,飲的是玉液瓊漿。夏季在光線良好的午後練小提琴,秋季戴着玉扳指去狩獵,冬天讀書,開春時練畫。多年以後寫自傳,會想起袁枚用過的青花瓷茶杯、卡斯帕羅夫下過的國際象棋盤、凱末爾使過的鑲珍珠彎刀、莫比·迪克身上產的龍涎香、唐伯虎畫的仕女圖、凡·艾克畫的英國國王頭像。而瘦天才活該生在陰影逼仄潮濕陰暗的街巷裏,有着泡爛木頭的搖籃上,裹着麻布,聞的是母親的劣質雪茄味,喝的是米漿。父親早已不知所蹤,母親出去揀一些紙,供他用炭筆來畫畫兒。聽着街巷裏吹口琴的憂傷歌曲來寫詩,時不時要被肥大笨重的巡警追捕,其傳記裏會提到呼嘯的警車、少年夥伴私下藏兜裏的毒品、喝滿五年就會瞎眼睛的劣質假酒、以及一勺就能搞定一頭大象的毒奶粉。胖天才就該是悠閒、雍容、有條不紊地生活。每天伸出一隻白胖圓潤的手,握着一杆雕飾精細的羽毛筆,左手打着拍子,哼着一些如今得花半個月工資去劇院還聽不大懂的歌謠,字斟句酌寫下秀麗的文字和符號。瘦天才總是疾風暴雨地生活,每天不刮鬍子,穿着單衣奔走在窄街上,時不時和破自行車們擦肩而過、互相謾罵,敲響另一個瘦骨嶙峋朋友的房門,對其哭窮,拿到三張皺巴巴的紙幣作為資助。胖天才寫文章時一定淵博深雅,用典如神。結構細緻完美,節奏圓潤揮灑,音韻和諧,氣脈貫通,讓人讀了心情愉悦。瘦天才寫文章時一定靈感泉湧,風捲雲舒,詞句奇瑰妖異,感情噴發熱烈,人物抑鬱,結局絕望,讓人讀了靈魂顫慄。
這兩個例子稍微極端一點,但我確實見過許多讀者,也包括一些評論家,都或多或少,抱着類似的成見。這跟美國夢裏酷愛塑造“從底層爬上來終於成功的青年”一樣,是極為標籤化的範例。雖然大多數時候,這種對天才和大師們的想象,也真的僅僅是想象。
這本書裏所寫的一切當然毫無學術價值,更多意義上,乃是一本讀者之書,試圖粗略談一談那些偉大的創造者,以及他們煞費苦心留下的精神食糧。作為一個經常閲讀,自己也寫寫字的人,我對創作者們的生活和心思甚有興趣。馬爾克斯説道,一個寫字的人看書,不該只是看看故事,而該嘗試解讀“這本書是怎麼寫成的”。我所想的是,從那些偉大創造者們本身已被傳奇化的人生裏,也許可以總結出一些事實。比如如何選擇合自己胃口的書籍和作者,比如一個作者在教科書標準答案或雜誌報紙簡單概括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我們未曾留意的故事?這種心思,就像一個歌迷願意到處去挖掘自己偶像的過去,併到處跟朋友糾正一些不實流言;一個球迷願意推廣自己的主隊並滔滔不絕談論其輝煌史併為其成績辯護;一個老饕會在每個朋友面前推銷自己鍾愛的館子,而且吼“誰説小館子就不好吃了你們那是沒嚐到”。
雨果曾經如此談論耶穌,“他比神還偉大——他就是人!”神有太多順理成章的傳説,平滑流暢如水墨線條;人的經歷則艱難平實得多,彷彿石刻。唯其如此,人竭力奔忙所創造的事物,以及他們嘔心瀝血的創造歷程本身,才更令人感佩。如果這本書需要個主題,也就是這個了:大師們不是神,但他們更偉大——他們是骨肉停勻、呼吸吐納的人。
張佳瑋
2013年8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