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仡佬毛龍節

鎖定
仡佬毛龍節,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仡佬毛龍節是以仡佬族民間“龍神”信仰為主的一種信仰民俗活動,活動時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六左右。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三,乞求保佑全村人民平安大吉。以祈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家户户平平安安。 [1] 
2006年5月20日, 貴州省石阡縣申報的仡佬毛龍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26。 [2] 
中文名
仡佬毛龍節
節日時間
農曆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
節日起源
宗教
節日活動
二龍搶寶、懶龍翻身、單龍戲珠
遺產類型
民俗
遺產編號
Ⅸ—26

仡佬毛龍節歷史淵源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歷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並未得到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重視,關於仡佬毛龍節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從“仡佬毛龍”的主要製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測,毛龍應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井鄉晏明一帶的仡佬族中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老龍之子”的故事,傳説“仡佬毛龍”即是“金骨老龍”的長子,與章回小説《兑唐》中“魏徵夢斬”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據《阡縣誌》記載:疾“從唐代起”,在當地“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節可追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誌》所記載的仡佬毛龍節在仡佬族的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節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3] 

仡佬毛龍節主要活動

仡佬毛龍節活動器具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的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主要有:
1、樂器。仡佬毛龍節主要用的是打擊樂器,各種套打曲牌在相應的環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樂器主要有:馬鑼,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16釐米左右,大小等,音色尖細、清脆。鈸(一般用兩副),銅製體鳴樂器,圓盤型,直徑在35~40釐米之間,音色比較低沉、厚重。鼓,木桶狀,兩端蒙制羊皮或牛皮,為膜鳴樂器,直徑一般在30釐米左右,高度在18釐米左右,是靈魂樂器,起着指揮作用。
2、筋竹、斑竹、陽山竹、皮紙、顏料篾刀剪紙刀等。
3、跟隨毛龍的公母狗龍用的“響鈴”為銅製品。
4、支撐龍寶的“寶釵”,為鐵製品,製作時有特殊的要求並要舉行相關儀式。
5、民間“毛龍”口傳信仰體系:包括民間儀式秘訣、“龍句子”等抄本,以及統傳在民間藝人中間有關傳統故事、唱詞、雜技等口傳資料。
6、涉及“毛龍”相關儀式場所和表演場所。 [3] 

仡佬毛龍節活動內容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基本要素包括:1、“龍”信仰,包括傳統故事、敬龍儀式、敬龍場合和用品及敬龍神誦詞;2、附屬圖騰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盤瓠崇拜、民間佛道崇拜和原始崇拜等;3、扎藝,包括選材(竹篾、彩紙)和工藝等;4、玩技,包括“二龍搶寶”、“懶龍翻身”、“單龍戲珠”、“天鵝抱蛋”、“倒掛金鈎”、“犀牛望月”和“螺絲旋頂”等;5、唸誦,包括“開光”、“請水”、“燒龍等儀式的唸誦及“開財門”和“敬財神”等表演時的誦唱。 [3]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三,由當年的“堂主”帶領幾名青年到各家各户集資,俗稱“化公德”。然後,指定辦事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採購本地無法採集的“扎龍”所需材料。其次是請篾匠師傅燒紙“破竹”,選定一個適當的場所設立“燈堂”,請藝人“扎龍”,同時召集寨中男性老少共同參與,亦為傳承“扎龍”技藝。最後是“玩龍”。紮好了“毛龍”,先請先生選定一個好日子(一般在正月初六、初七),舉行開光、請水儀式後,才能走村串寨或集中表演。“開光”時,在“堂主”家屋內焚香燒紙,先生要念咒語,在“龍頭”、“龍尾”上用香各燒三孔,謂之“通氣”,即成“龍神”。接着出門到本寨附近的祠堂、洞、有水的河溝或水井處“敬祖請水”,然後才到村寨內家家户户“玩龍”。一般到正月十五、十六便是燒龍”的日子。燒龍時,排列好毛龍隊伍,敲鑼打鼓(有的燃放鞭炮),行至事前選擇好的地點,把事前寫好的疏文焚燒,表示本寨誠心誠意玩了毛龍,敬奉了神,乞求保佑全村人民平安大吉。與燒龍同時舉行的儀式是放路燭”,即在燒龍的路上每隔5尺插上路燭,其意表示放了路燭,以祈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家户户平平安安。燒完毛龍,將衣箱、鑼鼓、剩餘錢物送到下屆“堂主”家中,進門後新的“堂主”招呼煙茶,招待夜宵最後,大家向主人告別各自回家,玩龍就算結束。 [1] 

仡佬毛龍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
仡佬毛龍節有着豐富的文化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傳統的寶貴財富。 [2] 
傳承狀況
據傳,古代,仡佬毛龍節的傳承主要是自發傳承與自然傳承。所謂自發傳承即指年青人主動學習仡佬毛龍節的扎藝、玩技、“龍句子”及毛龍的傳説故事、樂器伴奏等。所謂自然傳承即指仡佬毛龍的傳承無任何拜師、出師等儀式,乃是作為一種全民信仰自然傳承,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據收集的資料,從清代始,仡佬毛龍節活動中有關“開財門”、敬香等“龍句子”漸次出現漢文字書面記錄的傳承,現收集有抄本3本,為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輔助形式。 [3] 
改革開放後,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很少再有年輕人熱衷於“毛龍”事業,現代文明的衝擊也使人們的審美趣味不斷衍變,“仡佬毛龍”欣賞羣體逐漸侷限老年人羣中,亟待拯救。 [2]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阡縣文化館獲得仡佬毛龍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仡佬毛龍節項目保護單位石阡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6] 

仡佬毛龍節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3月1日,石阡縣城成了龍的世界,來自石阡18個鄉鎮乃至浙江、湖南、四川等省市的118條毛龍翻湧而入,齊聚石阡仡佬族傳統盛會——毛龍節,時而舞成“二龍戲珠”,時而舞成“兩龍搶寶”。 [4] 
2017年2月7日,石阡縣舉辦2017年中國貴州省石阡縣仡佬毛龍節。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的104支毛龍燈隊及各非遺隊伍齊聚縣體育場,現場表演,規模宏大,場面熱烈。 [5] 
參考資料
  • 1.    鍾廷雄主編.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09:第419頁
  • 2.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引用日期2020-04-18]
  • 3.    申茂平編著.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09:第213頁
  • 4.    楊聰.百龍鬧春[N].貴州日報.2015.03.03(第05版).
  • 5.    譚文明.我縣舉辦2017年中國·貴州·石阡“仡佬毛龍節”[N]. 石阡報.2017.02.08(第01版).
  • 6.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