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館巖

鎖定
仙館巖位於玉女峯北,橫亙溪西,與溪東仙榜巖遙遙相對。仙館巖名稱來自巖上一個巨大的洞穴。在這個洞穴裏,有幾塊岩石如几榻,人們便傳以為“仙家翰墨之館”,也就是所謂的學堂。因此仙館巖又有學堂巖之稱。
中文名
仙館巖
地理位置
玉女峯北,橫亙溪西
出    處
《武夷山志》
仙館巖 仙館巖
仙館巖半壁,有一個填着白粉,封閉得嚴嚴實實的石洞,洞的下方,還嵌着一塊青石小碣。據《武夷山志》載:洞內秘藏的,是所謂武夷十三仙人之一的魏王子騫的顱骨,而青石小碣上勒的,則是明代樊獻科撰寫的《藏仙蜕記》。碑文大意是: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以侍御史代巡閩省的樊獻科偕同僉憲(檢察官)舒健庵來遊武夷,看到這種迷信蜕骨的現象,就大不以為然。他責問道:子騫成了仙,是從哪裏得知的?這具仙蜕是子騫的,又如何辨別出?如道家所説,仙人好避世,善神遊?為什麼竟不能顧及自己的形骸而讓世人褻瀆?倘説遺下血肉之軀是遺下凡胎這種無用物,而世人卻又抒它視為“龜卜”,用來占卜吉凶禍福,豈不令人大惑不解?據云,其時僉憲舒健庵十分贊同獻科的見解。於是便檄令崇安縣令王子葵做了一個石函,把所謂魏王子騫的顱骨秘藏起來。為此,樊獻科在公餘時還寫了《藏仙蜕説》一文,勒之於石,“以告後雲來遊者。”作為封建時代的官吏能大膽地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確實不可多得的,遺憾的是《藏仙蜕記》碑石於1992年5月21日晚被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