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水巖崖墓羣

鎖定
仙水巖崖墓羣,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在龍虎墓山、仙岩、水巖、度假村等地,距水面30~80米的懸崖峭壁上,已調查發現70多處205座崖墓,是中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3] 
仙水巖崖墓羣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和樂器等隨葬品。其中棺木形制多樣,全系優質的樟閩楠刳制而成;隨葬品中的十三絃古箏,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木製絃樂器;斜織機構件的發現,將中國紡織機構件生產年代由東漢提前到戰國時期。 [3] 
2001年6月25日,仙水巖崖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仙水巖崖墓羣
地理位置
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
所處時代
春秋、戰國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167-2-02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仙水巖崖墓羣歷史沿革

宋人晁補之在《雞肋集》中描繪道:“出遊龍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處穴中,往往如為巖倉棺槨雲。”元代危素也説:“眾巖棋佈,仙棺不可勝數。” [5] 
1978年、1979年,江西省歷史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化館聯合對仙水巖崖墓進行了兩次發掘。 [2] 
仙水巖崖墓羣

仙水巖崖墓羣墓羣特點

仙水巖崖墓羣主要分為兩大密集區,主要密集區為仙水巖崖墓區,分佈於瀘溪河兩側的水巖、仙女巖、禾斛巖、金鐘峯、覆盆巖、仙岩、河豚堡、鼓仔峯、柱石峯、僧尼峯等10座山峯的崖壁中下部;另一密集區為保家峯崖墓區,主要分佈於白塔渠東側的保家峯、螺絲嶺、雄咀石、猴石等4座山峯的崖壁中下部,其他零星崖墓分佈於瑤簪石、香爐峯等2座山峯的崖壁中下部。崖墓利用崖壁上天然崖洞構築,墓穴大小不一,木棺大小不等,大的長達3.9米、高1.2米,小的長0.9米、寬0.2米。崖墓的組成部分包括崖洞、封門、土棺牀、棺木。仙水巖崖墓利用天然洞穴而成,洞穴大小懸殊,有的寬2米,有的寬58.3米。洞口朝向東南,將棺木和隨葬品放置其中,有的洞口還有木柵欄和坯土堆積。墓門有兩種結構,一種為夾板式墓門,一種為橫串式墓門。從墓葬習俗來看,大體分為單洞單葬、單洞羣葬、聯洞羣葬三種。 [2]  [3] 

仙水巖崖墓羣文物遺存

仙水巖崖墓羣共發掘18座崖墓,發現棺木42具,出土隨葬品250件,以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為主。隨葬品中的紡織機構件是中國出土最多的一批,且種類齊全。崖墓中出士的古代斜織機構件,將中國古代斜織機的使用年代從東漢提前至春秋,而木箏的發現則將中國的絃樂器發明歷史從漢代提前到春秋戰國。 [2] 

仙水巖崖墓羣歷史文化

仙水巖崖墓羣未解之謎

仙水巖崖墓羣,時代為春秋戰國,崖墓數以百計,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懸崖之上已成千古未解之謎。 [4] 

仙水巖崖墓羣安放重現

針對懸棺如何安放之謎,20世紀八十年代,由中美兩國科學家組織的懸棺研究課題組,成功利用仿古木絞車、木質土滑輪、麻質繩索等原始工具,在龍虎山仙水巖重現了兩千年前古越族人吊裝懸棺過程。 [4] 

仙水巖崖墓羣文物價值

仙水巖崖墓羣是研究中國古代的高空升置技術的重要實證,體現了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條件下,古人將千斤重棺木吊升放入離水面和地面數十米高的崖洞中,其升置技術難度超乎想象;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經濟活動、文化特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東南亞地區懸棺葬的源流、傳播路線、民族遷徙和文化融合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2]  [3] 

仙水巖崖墓羣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仙水巖崖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仙水巖崖墓羣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仙水巖崖墓羣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 [3] 
  • 交通信息
鷹潭火車站廣場(出站方向的左邊)有旅遊專線車直達龍虎山景區,大約為每15分鐘一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