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佛寺石窟

鎖定
仙佛寺石窟,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翔鳳鎮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是唐朝時期的文物遺存。 [2] 
仙佛寺石窟大小造像共計27尊。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利用山崖開鑿,主要佛龕有北龕、中龕、南龕、中型龕。造像有釋迦牟尼、彌勒、雙觀音和其他菩薩及弟子,造像最大者通高約6米,大佛龕頂距離地面最高處14.6米。根據他們造像的服飾特徵,題材組合,佛座樣式,帔帛垂於腿際二道,降魔觸地印之佛手勢,彌勒佛像的佛裝倚坐等權威性的判斷,為初盛唐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仙佛寺石窟是鄂、川、湘、黔轄區佛教聖地,是長江中游與兩湖地區現存唯一的、時代最早的、規模較大的唐代摩巖造像,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 
2006年5月,仙佛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仙佛寺石窟
地理位置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翔鳳鎮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845-4-03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仙佛寺石窟歷史沿革

仙佛寺石窟始建於初盛唐期。 [2] 
2013年,來鳳縣對仙佛寺石窟窟檐實施復原工程。 [2] 
2014年10月,復建了仙佛寺石窟三層外包木鋼筋混凝土結構木屋蓋的窟檐。 [2] 

仙佛寺石窟文物特點

綜述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所在石壁全長約200米,中段約35米一段鑿刻摩崖造像,大小造像共計27尊。仙佛寺石窟摩崖造像利用山崖開鑿,主要佛龕有北龕、中龕、南龕、中型龕。造像有釋迦牟尼、彌勒、雙觀音和其他菩薩及弟子,造像最大者通高約6米,大佛龕頂距離地面最高處14.6米。根據他們造像的服飾特徵,題材組合,佛座樣式,帔帛垂於腿際二道,降魔觸地印之佛手勢,彌勒佛像的佛裝倚坐等判斷,為初盛唐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2-3] 

仙佛寺石窟文物遺存

北龕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
北龕龕高約6米,龕頂至地面13.6米。龕中鑿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坐佛通高約5米,坐高3.4米。弟子通高約4米,立高3.1米。坐佛低肉髻,着雙領下垂袈裟,僧祗支作交領衣,結跏趺坐於圓蓮座上。二弟子均立於圓蓮座上,座前雕出壺門,弟子着交領袈裟。佛右手反置膝上,左手撫膝,為降魔觸地印。 [2] 
中龕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
中龕龕頂至地面高13.85米,龕高6.3米。龕中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坐佛通高 5.3米,坐高3.7米。左弟子通高2.8米,左菩薩通高3.2米。佛低平肉髻(清代補修為螺髻),着雙領下垂袈裟,內着僧祗支。右手殘損,左手上舉,據五十年代所拍清代補修照片,為轉法輪印。雙腿下垂為善跏趺坐式。大衣下襬作同心圓式披覆座上。佛座似為束腰仰覆蓮圓座。二弟子着袈裟,雙手合十侍立,袈裟下襬內束。菩薩戴高冠,帔帛垂於腹腿之際二道,中間作結,左手下垂,右手上舉。右菩薩右手似持淨瓶。 [2] 
南龕
南龕龕頂至地面高14.6米,龕高6.2米,龕中鑿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坐佛通高約5米,坐高3.4米。左弟子通高3.8米。坐佛着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撫膝,左手上舉(已殘)。佛身後彩繪頭光與身光,緣飾火焰紋,同中龕。北龕彩繪通身火焰紋背光。 [2] 
南側中型龕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
南側中型龕,龕頂至地面高11.3米。龕中鑿二立菩薩,左菩薩殘損較甚。右菩薩通高2.7米,着寶冠,帔帛垂於腿際二道,中間作結。胸飾三條垂式瓔珞,右手提淨瓶,左手上舉。最南端為14龕小龕,每龕一佛,高1.5至2米不等。 [2] 

仙佛寺石窟文物價值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是鄂、川、湘、黔轄區佛教聖地,是長江中游與兩湖地區現存唯一的、時代最早的、規模較大的唐代摩巖造像,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交流和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 

仙佛寺石窟保護措施

1956年11月,仙佛寺石窟被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仙佛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仙佛寺石窟旅遊信息

仙佛寺石窟地理位置

仙佛寺石窟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翔鳳鎮仙佛寺村酉水河西岸崖壁上。 [2] 

仙佛寺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仙佛寺石窟,路程約9.1千米,用時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