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仙人洞

(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仙人洞)

鎖定
仙人洞,洞穴名稱。常常與傳説故事有關。中國各地分佈較多,江西、貴州、湖北、廣東、山東、山西等省都有存在。1990年《商丘地區建築志》:“袁家山袁可立別業),……大殿面闊三間,接大殿後為仙人洞,洞兩側有磚砌台階,順台階而上則登八仙亭。”
中文名
仙人洞
位    置
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
類    別
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特    點
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

仙人洞萬年縣仙人洞

上饒萬年仙人洞 上饒萬年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是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仙人洞遺址的洞口朝向東南,前面有一條小河。遺址出土遺物豐富,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陶片和人頭骨、下頜骨、牙齒等,還有數以萬計的動物骨骼碎片。其中最特別的是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粗砂條紋陶、繩紋陶,這不僅是東亞地區,也是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陶器標本之一。此外,還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硅石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這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
仙人洞風光
遺址發現有華南地區洞穴罕見的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清晰地層堆積,為探討人類如何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一世界性大課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2年6月29日的science雜誌上有文章把仙人洞內的陶器時代推到兩萬年前 [1] 

仙人洞仙人洞文化

仙人洞
仙人洞(5張)
1962年春天,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根據縣文化館提供的線索來到達裏進行勘察,在萬年仙人洞洞口發現了文化堆積,裏面包含有蚌器、骨器、陶片、燒土、炭屑,還有大量的碎獸骨、螺螄殼、蚌殼等遺物。在一些蚌器和骨器上還有圓孔。骨器磨製光亮。粗砂紅陶片上飾籃紋或粗繩紋。
1962年3月和1964年4月,考古隊在萬年仙人洞內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為六十九平方米,出土各類文化遺物九百餘件,還發現了三個灰坑和二十二處燒火遺蹟。根據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數據和對堆積地層的分析,可推斷這處洞穴遺址的時代距今大約為八千年至一萬年。
萬年仙人洞出土的石器有一部份是打製的,如刮削器、砍砸路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來後未經任何加工就用來作切割或刮削之用。還有一部份石器則是經過磨製的,如鑽孔器、鑿、鏟等;磨製得也比較粗糙。陶器都已破碎。從殘片觀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製而成的圓底罐,器內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勻,胎質粗劣,有些還摻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穩定,有的在同一塊陶片上呈現紅、灰、黑三色;內壁和外壁均飾粗繩紋。這些都顯示製陶技術尚處於原始階段。當時燒造陶器可能是採用平地堆燒的方法。骨器有魚鏢、鑿、針、笄等。魚漂上刻有倒刺,戳魚的功能較強。鑿用於加工木器。針用於縫製衣服。笄上刻有條紋,以使束髮時不易滑脱。蚌器多數穿孔;孔一般是對鑽或敲鑿而成;敲鑿的孔四周很不規整。
經過鑑定,萬年仙人洞遺址裏發現的大量獸骨都是野生動物遺骨,鹿、猿、虎、野豬、麂、豬獾小靈貓、果子狸、獼猴等,龜、鱉、螃蟹的碎骨。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泥內發現屬於四個個體的人骨化石,經鑑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還有兩個是八歲和一歲左右的小孩。這似乎是一個四口之家,但事實上當時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誕生為期尚遠,這時人們依然過着共同勞功、共同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從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和其它文化遺物可以説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先民們將獸皮縫綴衣服以避寒,將蚌殼鑽孔後串連起來掛在胸前作裝飾品,在山洞裏燃起火堆燒煮食物和取暖,同時防禦野獸的侵襲。這時還沒有產生原始農業,人們主要靠漁獵為生,採集野生植物果實和螺蚌一類水生動物充飢。從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分析,大源公社一帶在當年還是森林、湖沼地區。儘管居住環境十分險惡,我們的祖先卻憑藉着粗笨的石器,依靠羣體的力量和智慧,戰勝自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考古學界對萬年仙人洞遺址很重視,有的認為這處遺址的堆積是“華南全新世洞穴堆積標淮剖面的代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陶瓷史展覽,把萬年仙人洞遺址下層堆積中出土的夾粗砂繩紋陶認定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
據已掌握的考古資料看來,到全新世初期,以打製、磨製石器和粗砂繩紋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佈的範圍很廣,在我國華南、東南地區甚至包括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發現,而萬年仙人洞遺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為萬年仙人洞有層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華南地區較早被發現,還經過兩次科學發掘,出土的人骨和動物骨骼也都經過了科學鑑定,這就為分析比較和綜合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因此,有人提議,可以把這同一類型的原始文化定名為“萬年仙人洞文化”。
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黃河流域的先民們辛勤開拓祖國中原大地的同時,居住在華南、東南地區的先民們也在披荊斬棘,創造着燦爛的古代文化。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再南面的珠江流域,應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説得好:“當時各種文化在祖國大地上爭妍競秀,並且常常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交織成一幅光彩流離的瑰麗圖景,而且為後來獨特的燦爛的中國文明訂下了基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