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介壽堂

鎖定
頤和園排雲殿之東,原為乾隆年大報恩延壽寺慈福樓基址,光緒時改建後更名。前後兩院,院內有乾隆時的連理柏樹一株。 [1]  介壽語出《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意為助壽。是帝、後拈香時的休息處。
中文名
介壽堂
地理位置
頤和園排雲殿之東
佔地面積
355 m²
初    建
光緒十七年(1891年)

介壽堂歷史沿革

介壽堂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光緒二十年(1894)完工。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行大修,工程為粘修五間前殿、五間後殿,插補蓋瓦,補安裝修前後全無存板窗、洋玻璃紗屜簾架,樓風閣,欄杆罩,爐坑板,補安內裏欄杆罩、碧紗櫥、供案、木牀、歸安走錯階條踏垛。前後殿東西耳房插補蓋瓦,安裝修。粘修垂花門,插補蓋瓦、找補勾活、修理天溝、裝修補安屏門,粘補大門,歸安階條。粘修前後殿西山轉角遊廊,插補蓋瓦、找補勾活,裝修無存坐凳欄杆橫眉花牙屏門窗桶玻璃並木拍子。粘修東牆外庫房一座九間,插補蓋瓦、找補勾活,補安裝修無存隔扇簾架樓風閣玻璃窗紗屜雞腿罩。 [2] 
1931年補修後,1932年整組建築作為甲等房出租,建築內安裝衞生器具,過廳西耳房改浴室。1951年至1966年,由租户負責承擔介壽堂的油飾整修,增建鍋爐房和廁所,拆改室內裝修,增衞生暖氣設備。1959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秘用東13間,將院落與介壽堂打通,改變了內部結構。1971年,全院整修,部分房屋加雙層玻璃。1993年全部建築整修。 [2] 

介壽堂環境佈局

介壽堂 介壽堂
轉輪藏南、長廊北面為介壽堂,是一組坐北朝南的住宅式四合院建築羣,在原清漪園慈福樓建築基址上改建。乾隆時始建的慈福樓為正殿面闊五間、層後照殿三開間。新建的介壽堂分前、後二進院帶東西跨院,建築形式變動較大。 [2] 

介壽堂建築結構

介壽堂南入口垂花門,建築面積20.94平方米,一殿一卷懸山頂,徹上明造天花,蘇式彩畫。方磚地,方柱,方鼓鏡柱礎。前檐兩扇攢邊門,有石抱鼓。後檐四扇實塌門。左右與白粉院牆相連,牆上飾什錦窗。磚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帶式台階五步。 [2] 
正殿介壽堂在前院內,南北朝向,面闊五間,前後有廊。建築面積181.1平方米,高2.99米。硬山式屋頂,灰色筒瓦。圓柱,圓鼓鏡柱礎,金磚地面,木方格天花,繪蘇式彩畫。檐柱間懸掛“介壽堂”匾額,原有楹聯“壽永山河升恆日月,祥臨斗極景慶星雲”。堂內楹聯“介三島十洲特開勝境,願千秋萬歲長駐韶光”。堂外前、後檐明間裝修四扇玻璃門,中間帶簾架門。磚砌台石角柱台基,垂帶式台階。堂內裝修碧紗櫥,橫披窗。次間後檐外側廊中有火道。殿的東、西各連接一座耳房。 [2] 
介壽堂東、西配殿各五間,前後有廊。硬山式屋頂,木方格天花,蘇式彩畫。金磚地,圓柱,圓鼓鏡柱礎。前檐明間安裝四扇玻璃隔扇門,中間簾門。磚砌台明石角柱,垂帶式台階。“千年露結蟠桃實,萬頃波澄若木枝”。室內裝修碧紗櫥,橫披窗。東配殿楹聯西配殿楹聯“園中草木春無數,湖上山林畫不如”。與介壽堂東西配殿相連的轉角遊廊各有22間,兩面坡頂,徹上明造天花,繪蘇式彩畫,方磚地,方柱,方鼓鏡柱礎。前後檐裝修坐凳嵋子,倒掛嵋子。磚砌台明石角柱台基。遊廊北面銜接後院的東、西配殿。 [2] 
介壽堂後院北殿面闊五間,建築面積151.8平方米,高3.14米,前後有廊。硬山頂,木方格天花,蘇式彩畫。木板地,圓柱,圓鼓鏡柱礎。前檐明間裝修四扇玻璃隔扇門。後檐磚牆有什錦窗。磚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帶式台階。室內裝修雞腿罩,橫披窗。東、西各相連一座兩間的耳房。北殿的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有廊。硬山頂,金磚地,蘇式彩畫。前檐明間裝修四扇隔扇門,垂帶式台階。室內裝修雞腿罩,碧紗櫥。西跨院中三間北房,硬山頂,蘇式彩畫,圓柱,圓鼓鏡。前檐裝修四扇隔扇門,中間帶簾架門,條石台基,垂帶式台階。室內裝修均為雞腿罩,有橫披窗。為步步錦。青石階東跨院中的13間建築,坐東朝西玻璃窗,上方格窗。磚砌台明石角前面有廊,硬山頂。前檐檐裏安裝下如意台階。介壽堂外東面九間建築,坐西朝東,硬山頂,蘇式彩畫。前檐裝修步步錦,隔扇門、支摘窗。磚砌台明石角柱,如意台階。 [2] 
參考資料
  • 1.    頤和園介壽堂  .中國旅遊信息[引用日期2016-01-25]
  • 2.    北京志編撰委員會.北京志·世界遺產卷·頤和園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11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