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介休后土廟

鎖定
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廟底街,是一處道教全真派廟堂建築,歷史上有“道家地”之稱。 [2] 
介休后土廟坐北朝南,呈縱向雙軸、南北合圍佈局,佔地面積9196平方米,主要建築有三清樓、后土廟、呂祖廟、關帝廟、土神殿等。主體建築三清樓、獻樓、戲樓聯結成一體,十字歇山琉璃頂,結構精巧,為明清樓閣式建築中難得一見的精品,而廟西區之呂祖、關帝、土神三廟和三連台之建築形制,更為國內所罕見。三清觀內保存有明代“萬聖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結合的道教神祇羣像。 [2] 
1962年,介休后土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介休后土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廟底街
所處時代
明、清
佔地面積
9196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30-17:30
編    號
5-227-3-3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介休后土廟歷史沿革

介休后土廟始建年代無考,現存規模為明正德年間擴建。 [2] 
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據明代碑記載,宋孝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廟。 [2] 
明大同二年(536年),據明代碑記載,梁武帝重修介休后土廟。 [2] 
元至大二年(1309年),三清樓系增建,餘皆為明清建築。 [2]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人們要為后土娘娘重建樂樓,但怕因三清觀地勢低在樂樓之下而得罪三清神,便抬高三清殿地基,連帶三清觀一起重修。 [3]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創建獻樓之記》碑中出現第三代傳人張德琛的名字,他向信眾募捐修廟。 [3]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后土廟記》碑中張德琛已經是“署印道士張德琛”,這意味着他已接掌后土廟住持之責。 [3]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張德琛的弟子輩呂通相、張通曉接掌住持之位。 [3]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原有後土廟和三清觀旁邊修建呂祖閣。 [3] 
清雍正十年(1732年),在原有後土廟和三清觀旁邊修建土地廟。 [3]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原有後土廟和三清觀旁邊修建關帝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介休縣政府在後土廟區成立縣委第一招待所。
1977年,介休縣委將后土廟、三清觀兩廟移交介休縣文化部門籌建介休市博物館。
1989年,介休后土廟正式對外開放。 [5] 

介休后土廟建築格局

回憶 回憶
介休后土廟坐北朝南,呈縱向雙軸、南北合圍佈局,佔地面積9196平方米,主要建築有三清樓、后土廟、呂祖廟、關帝廟、土神殿等。主體建築三清樓、獻樓、戲樓聯結成一體,十字歇山琉璃頂,結構精巧,為明清樓閣式建築中難得一見的精品,而廟西區之呂祖、關帝、土神三廟和三連台之建築形制,更為國內所罕見。三清觀內保存有明代“萬聖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結合的道教神祇羣像。 [2] 

介休后土廟主要建築

介休后土廟戲樓

舊圖 舊圖
三清樓後部的后土廟戲樓是一座頗為別緻的樓閣式建築。據廟內今存《創建樂樓之記》碑刻銘文記載,后土廟舊有樂棚三間,因為其敝壞短窄,遂於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予以重建。其時三清樓與樂棚相距甚近,為了改變其“敝壞短窄”之舊貌,必須加大體量。但是“建樂樓愈高而神愈下,似為不可”,於是“改三清閣築基與獻樓(即樂樓)同合為一,中則分之,起三清聖像與崇樓之極,前列萬聖朝元,後奏獻樓以奉后土”,可見后土廟樂樓(戲樓)兼具獻殿的功能。 [4] 

介休后土廟天王殿

俯瞰 俯瞰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為明代遺構。殿內塑四大天王像,因為其系守護佛國世界之神,故總名曰“護世者”,稱“護世四天王”,殿亦因之而以“天王”為名。 [4] 

介休后土廟護法殿

護法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築結構和規制、體量類似天王殿。殿內居中懸掛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年)遺存之“道教開天”匾。殿內置彩繪泥塑像4尊,乃道教所奉祀之鎮守靈霄寶殿的“四聖大元帥”,系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和補葺廟宇時所塑制。 [4] 

介休后土廟后土殿

后土廟 后土廟
后土殿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前檐施廊,寬敞明亮,單檐懸山頂圓柱造,柱礎如鼓,櫬檐柱與隔扇門相互連構,額枋垂直出頭,施柱頭科與平身科斗拱各一攢,為七曬單翅雙下昂。大殿左右兩側分別建朵殿扶翼各三楹,與主體建築后土殿橫向相連,同置一線。 [4] 

介休后土廟三清樓

三清樓是廟內主體建築,居廟院中心,兩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式,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檐當心間施捲棚抱廈,平面佈局呈“凸”字形,後部與后土廟戲樓相連。樓身底層是三清殿,殿內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坐像。上層四周不壘牆壁,可供遊人登高望遠。三清樓內的八角形藻井繪有太極八卦圖,故其又稱名曰“八卦樓”,樓頂脊飾之琉璃閣和獅瓶、吻鴟、龍鳳浮雕,以及屋頂坡面上採用黃綠二色琉璃瓦拼接的方心幾何圖形和懸魚搏風上的琉璃雕花飾片等均造型優美。 [4] 

介休后土廟文物遺存

  • 彩塑
萬聖朝元 萬聖朝元
介休后土廟中院三清觀左右兩側廊廡內,保存有明武宗正德年間塑制的通頂懸塑以及各種人、神形象近千尊,線條流暢,各具神態。東西配殿珍藏的“萬聖朝元”近千尊彩塑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道教系列羣神像。 [6] 
  • 匾額
道教開天 道教開天
介休后土廟的護法殿內居中懸掛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年)遺存之“道教開天”匾,匾書結構規整,筆力遒勁。 [8] 

介休后土廟歷史文化

  • 得名由來
“后土”之名,據介休后土廟所存碑刻銘文記載,“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略曰‘后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相傳盤古開天闢地之土也,即所謂‘皇天后土’”。又據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碑刻銘文記載,“太祖高皇帝……悉教民立社,以祀后土,以其有生成之功,育養萬民之德”,故以“后土”命名廟宇。 [8] 
  • 民俗文化
介休后土廟是台灣道教地母至尊廟團在大陸最早認定的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傳説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廟的傳統古廟會,廟會期間人們要在後土廟酬神唱戲,給后土娘娘叩拜壽誕,祈求安康。 [7] 

介休后土廟保護措施

介休后土廟 介休后土廟
1962年,介休后土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介休后土廟旅遊信息

介休后土廟地理位置

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廟底街99號。

介休后土廟交通路線

北京市——京昆高速——太原二環高速——京昆高速——介休后土廟
上海市——京滬高速——京台高速——東呂高速——介休后土廟
鄭州市——晉新高速——二廣高速——東呂高速——介休后土廟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9]
  • 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委員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至第五批)•第Ⅰ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367
  • 3.    陳文龍.試論山西介休后土廟道教建築羣之管理[J].世界宗教文化,2010,No.64(04):25-31.
  • 4.    荀建主編. 歷史遺珍 山西古代建築六十例[M]. 2019.215-217
  • 5.    王冶秋. 山西文物保護紀實[M]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9:81-87.
  • 6.    蘇金成著. 圖像與造像[M]上海大學出版社. 2020:136-142.
  • 7.    介休后土廟  .晉中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5-22]
  • 8.    荀建主編. 歷史遺珍 山西古代建築六十例[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9: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