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介休五嶽廟

鎖定
介休五嶽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草市巷,始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佔地面積3271平方米,是一處道教古建築羣 [6]  [9] 
介休五嶽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佈局,沿中軸線依次為臨街影壁、山門(兼作戲樓)、獻殿、正殿、後殿。山門兩側有八字影壁,獻殿兩側有偏殿 [3]  。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築屋面結構組合連接,是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築。介休五嶽廟的建築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飾件裝飾,色澤純正,造型優美,均為當地燒造 [6] 
2006年5月25日,介休五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介休五嶽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草市巷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3271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486-3-18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介休五嶽廟歷史沿革

介休五嶽廟創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 [3]  [5] 
乾隆十五年(1750年),介休五嶽廟發生火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介休五嶽廟。道光十二年(1832年),介休五嶽廟住持募化重修。光緒十六年 (1890年),再次重修介休五嶽廟 [3]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介休五嶽廟被介休縣城關五七學校(現為草市巷小學)佔用,將後殿、獻殿、東西配殿等殿宇內神像拆除、改建,用作教室、 辦公室 [8] 
2017年3月,保護維修介休五嶽廟 [12] 

介休五嶽廟建築格局

建築格局
建築格局(2張)
介休五嶽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佈局(東側另建小偏院),佔地面積為3271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臨街影壁(帶東掖門、西掖門)、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獻亭)、正殿、後寢殿。山門兩側有八字影壁,獻殿兩側有東配殿、西配殿、東耳房、西耳房。東側偏院存北殿、南殿及院牆。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築屋面結構組合連接,是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築 [2]  [6]  [9] 
介休五嶽廟內的觀賞區域在整個廟宇空間中所佔比例較大。戲樓與山門合二為一,臨街影壁與山門之間、獻殿與正殿之間距離都不足1米,節省了廟宇空間。山門與獻殿之間的距離為16米,戲樓前面的觀賞區域約300平方米,在佈局設計上將較大的空間留給觀眾 [3] 

介休五嶽廟主要建築

介休五嶽廟臨街影璧

臨街影璧 臨街影璧
臨街影璧由青磚建造而成,須彌形基座,頂部為仿木構建築樣式,單檐歇山頂,頂覆黃藍琉璃瓦,脊部有龍形浮雕。影壁中間有磚制浮雕,前面雕着二龍戲珠、後面雕有五個麒麟 [3]  [8] 

介休五嶽廟山門戲樓

山門戲樓名為“海蜃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戲樓,整體前出抱廈。戲樓整體為單檐歇山頂,黃藍琉璃瓦,抱廈為單檐捲棚歇山頂,兩邊樂池部分為十字歇山頂。在抱廈中心部位用黃琉璃做成方勝圖案。屋頂有龍珠、寶閣、鴟尾仙人、瑞獸、垂獸戧獸套獸 [3] 
山門為青磚建造,有5個拱形門洞,門洞高2.66米。山門兩側為八字影壁,其形制同臨街影璧,影壁中部浮雕,東邊為福字,西邊為壽字 [3]  ,落款陳摶書 [8] 
抱廈面闊一間,圓木柱,石鼓礎,木柱貫通上下兩層,柱頭承接大小額枋、平板枋雀替部位雕刻為二龍戲珠。平板枋上安放斗拱 [3] 
戲樓面闊五間,前帶廊。中間三間為表演區,前台面闊10.42米,明間面闊4.3米,前後台總進深10.4米,其中前台進深6.3米,後台進深4.1米,台基高2.66米。兩梢間前廊部位為樂池,後面主體部分用磚砌成房間,為演員的化妝室、休息室。廊柱高3.85米,圓木柱、石鼓礎,次間、梢間木柱之間有木欄杆相連。柱頭承接額枋、平板枋,有浮雕雀替。平板枋上安放三踩單下昂斗拱12朵,其中柱頭科4朵、角科2朵、平身科6朵。廊柱與老檐柱之間以雙步梁相連,上部有天花。老檐柱上承大小額枋,亦有浮雕雀替。額枋上安放三踩單下昂斗拱17朵,其中柱頭科4朵、角科2朵、平身科11朵(明間平身科3朵,次間、梢間平身科各2朵)。明間耍頭作龍形。老檐柱後為兩排金柱,前排金柱採用移柱造手法,使得明間的空間加大。後牆中間三間未砌實,下部為牆,上部為窗户,後檐柱的上半部分裸露在外。內部樑架為五架樑上承接三架樑,三架樑上安放脊瓜柱 [3] 

介休五嶽廟獻殿

獻殿 獻殿
獻殿面闊三間11.2米,進深二間5.4米,基高0.67米,單檐捲棚歇山頂,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字形,筒瓦灰脊,琉璃剪邊,屋頂有龍珠、寶閣、鴟尾、垂獸、戧獸等,正脊部位有浮雕。獻殿圓木柱,石鼓礎,柱頭承接小額枋,雀替成象鼻狀。小額枋上安放不出跳斗拱,斗拱上承接大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安放斗拱12朵,其中柱頭科⒉朵、角科2朵、平身科8朵,其中明間平身科4朵、次間各2朵。斗拱形制前後不同,斗拱外出兩跳五踩雙翹。內出三跳七踩。山面有斗拱5朵,其中柱頭科1朵、角科2朵、平身科2朵,斗拱形制為出三跳七踩。抱廈單檐歇山頂,黃藍琉璃瓦,圓木柱,石鼓礎。柱頭承接小額枋,小額枋上為不出跳斗拱,斗拱上承接大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安放斗拱,斗拱形制為出四跳九踩四下昂 [3]  [6] 

介休五嶽廟正殿

正殿“二龍戲珠”懸塑 正殿“二龍戲珠”懸塑
正殿面闊五間19.6米,進深三間12.7米,台基高0.67米,單檐硬山頂,筒瓦灰脊,琉璃剪邊,圓木柱,柱頭承接大小額枋,額枋上安放五踩雙下昂斗拱15朵,其中柱頭科4朵、平身科11朵,柱頭科挑尖梁頭作耍頭。正殿正面有檻牆,檻牆上面為檻窗,其形制為現代改造而成。正殿內明間金柱上有“二龍戲珠”懸塑 [3]  [6] 

介休五嶽廟後殿

後殿面闊九間,硬山頂,筒瓦灰脊,圓木柱,石鼓礎,柱頭承接大小額枋,有龍形雀替,額枋上為不出跳斗拱 [3] 

介休五嶽廟文物遺存

  • 石碑
介休五嶽廟現存三座石碑,一座在正殿前,另外兩座在正殿東西兩側的牆壁上 [3] 
正殿東側壁碑 正殿東側壁碑
存放位置
規格(單位:釐米)
碑文內容
正殿前台階西側
175×83×18
重整修飾五嶽廟碑記
正殿東側牆上
90×58
五嶽真形圖以及五嶽神的姓名、封號與主管事務
正殿西側牆上
90×58
古圖刻岱祠
參考資料: [3] 
  • 脊飾
清·黃藍釉四獅抬瓶琉璃脊飾 清·黃藍釉四獅抬瓶琉璃脊飾
清·黃藍釉四獅抬瓶琉璃脊飾,原是介休五嶽廟鐘鼓樓頂的脊飾,現存放在介休市博物館。四個獅子中間原有寶瓶,取其諧音喻意為“世世太平”“四時太平”“事事太平”,整座脊飾使用孔雀藍色燒製 [7] 

介休五嶽廟歷史文化

介休五嶽廟祭祀

五嶽祭祀自古為重祀,介休五嶽廟正殿東側壁碑記載了五嶽之神掌管的事務。從明代開始,介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祭祀五嶽 [3]  [4] 
五嶽之神掌管的事務
嶽神
掌管事務
西嶽
世界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之事
北嶽
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
中嶽
世界土地山川穀峪兼牛羊食稻之種
南嶽
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
岱嶽
世界人民官職及定死生之期,兼主貴賤之分長短之事

介休五嶽廟廟會

每年三月份進行五嶽祭祀時,常伴隨着規模較大的廟會,參與廟會的除介休本地的羣眾外,鄰境的平遙、靈石羣眾也會來參加。在廟會期間,經常有戲曲演出,1949年以前一般先演神戲,後面是加官戲,最後是開本戲 [3] 

介休五嶽廟保護措施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介休五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佈介休五嶽廟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 
介休五嶽廟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東、西、南、北各至廟牆牆根外50米。
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外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 [2] 
2023年3月23日,介休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確定介休五嶽廟為2023年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和火災高危單位,要求依照《介休市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實施辦法》嚴格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 [11] 

介休五嶽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介休五嶽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草市巷 [2] 
  • 交通信息
步行:從介休城隍廟出發,途經東大街、草市巷,步行約430米,到達介休五嶽廟。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