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今(拼音:jīn),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文形、義有多種説法,一説古文字“今”像口中含物之形;一説古文字“今”是“曰”的倒寫,表示“不曰”,即“噤”之初文,其本義是閉口不言。“今”的基本義指現在、當前。又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 [13] 
中文名
拼    音
jīn
部    首
五    筆
WYNB [3] 
倉    頡
OIN [3] 
鄭    碼
ODSX [3] 
筆    順
撇、捺、點、橫撇/橫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44) [1] 
平水韻
下平聲·十二侵 [4] 
總筆畫
4
統一碼
基本區 U+4ECA [3] 
注音字母
ㄐㄧㄣ
造字法
指事字(存疑)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四角碼
8020₇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今,甲骨文寫作圖1、2等形。西周金文(圖3、4)與甲骨文大致相同,有的下部的短橫出現向下的彎折,如圖4。春秋時期,有的字形上部“A”形部分中間短橫與左側斜畫分離,與右側斜畫相接,但這沒能成為演變的主流,其主流是“A”形下的折筆向下拉長,為小篆及秦漢隸書所繼承。由於折筆有向左逆筆的過程,所以,漢隸又逐漸改進:一種形式是把它變作近似“卜”的兩筆形式,如圖13,這在以“今”為聲符的“岑、含、貪、琴、黔、陰”等隸字中也都有表現;另一種形式是把它變成“T”這樣的兩筆形式,如圖12。後來楷書把這部分改造成順向橫折撇的一筆形式,它上面的橫筆變作點。 [2] 
關於“今”的構造和本義,學界有多種不同的説法。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當為曰之倒文。蓋出言為曰,不能言為今,乃唫(噤)之初文。”張舜徽認為“今”本義為閉口不言 [14]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今”字像一個鈴鐺,上部為鈴鐺本體,下面的短橫表示敲打鈴鐺的掛舌。 [13]  還有人認為“今”是“含”的初文:字的上方是倒置的“口”;下方一橫表示嘴裏所含的物品。戰國時中山王鼎銘文把“今”寫作“含”可證。 [15] 
“今”的基本義是指的這個時候,也就是當下、現在的意思。這個字作為時間概念的含義古今變化不大,《詩經·魯頌·有泌》中説:“自今以始,歲其有。”即從今天開始,希望歲歲是豐年。這個含義在現在也是常用意義,例如“今天”“今日”“今年”,等等。這個意義引申可以表示在當下、即刻、將要,例如《左傳·成公十五年》中所記錄的:“若不我納,今將馳矣。”“今”作即刻、立刻、馬上講。“今”既然有當下的意思,因此引申可以表示現代、當代的意思,例如韓愈《原道》中所説的:“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這裏的“今”是和“古”相對出現的,表示“現代、當代”,與“古代”相對而言。
生活中有時會聽到“今生今世”的説法,這裏的“今”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這”,這是“今”表示當下、現在意義的延伸用法,“今生”也就是指的當下所活着的時間一直到死去這段時間,因此“今生今世”就是指的“這生這世”。 [1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jīn
名詞
現在;當代(與“古”相對)
now;
modern era
《詩經·魯頌·有駜》:“自今以始,歲其有。”
《孟子·梁惠王下》:“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孟子·離婁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魯迅《看鏡有感》:“所以事實上‘今不如古’者,正因為有許多嘮叨着‘今不如古’的諸位先生之故。”
今人;今昔;當今;古為今用;博古通今
當前的(年、天及其部分)
today;
the present
巴金《春》二八:“那麼今下午我們打夥請你,好不好?”
今天;今年;今夕;今後;至今;迄今
(Jīn)姓氏用字



副詞
即將;立刻
immediately;
at once;
right away
《尚書·召誥》:“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
《史記·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連詞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多用於由一件事聯繫推説到當前的另一件事
if
《禮記·曾子問》:“下殤土周葬於園,遂輿機而往,塗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今墓遠,若墓遠也。”
《孟子·梁惠王下》:“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代詞
指示代詞。這;此
this
《國語·周語上》:“王(惠王)曰:‘今是何神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裨諶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亂之道也。”
今次;今番;今生今世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亼部】居音切(jīn)
是時也。從亼從乀。乀,古文及。 [10] 

説文解字注

“是時也”注:今者,對古之偁。古不一其時,今亦不一其時也。雲是時者,如言目前。則目前為今,目前已上皆古。如言趙宋,則趙宋為今,趙宋已上為古。如言魏晉,則魏晉為今,魏晉已上為古。班固作《古今人表》,漢人不與焉,而謂之“古今人”者,謂近乎漢者為今人,遠乎漢者為古人也。作《古今人表》者,所以補《漢書》之所無,存漢已前之厓略也,亦謂三皇至漢以前迭為古今人也。古今人用字不同,謂之古今字,張揖作《古今字詁》是也。自張揖已後,其為古今,字又不知幾更也。古今音之不同,近世言之最詳。自商周至近世,不知凡幾古今也。故今者,無定之詞,約之以是時,則兼賅矣。《召南》傳曰:“今,急辭也。”今、急疊韻。
“從亼乀”注:會意。乀,逮也。乀亦聲。居音切,七部。
“乀,古文及”注:見又部。 [5]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今;部外筆畫: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居吟切,音金。《説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
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
又《韻補》葉居青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又葉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陰雄坐房。從亼𠃌會意。𠃌,古文及字。已往為古,逮及為今。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今”字書寫演示 “今”字書寫演示
“人”寬“〔圖A〕”窄,“人”罩住“〔圖A〕”。“人”,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左側起筆,撇尖過橫中線;捺筆收筆在橫中線。“〔圖A〕”,點在田字格中心;㇇(橫撇)的橫段略偏左,收筆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全清
居吟切
kje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全清
居吟切
kiem
禮部韻略

平聲





居吟切

增韻

平聲





居吟切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k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飢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清
居吟切
kiə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m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m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ěm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em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m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m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m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n
44
陰平

tsən
44
陰平
口語讀音
吳語
温州
tɕ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m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ɐm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iɛm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im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kin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im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eiŋ
54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iɪ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3-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6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4.    平水韻 十二侵 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3-01]
  •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上:鳳凰出版社,2015.07:394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5:16
  • 7.    今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3-0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74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3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03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7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8
  • 13.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262-263
  • 14.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74-675
  • 15.    李樂毅著.漢字演變五百例 續編[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07:17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