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裏集鎮

鎖定
仁裏集鎮,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地處齊河縣西南部,東、東南與趙官鎮、馬集鎮為鄰,南、西南與東阿縣接壤,西與茌平縣毗連,北、東北與潘店鎮、胡官屯鎮相連, [1]  行政區域面積125.33平方千米。 [2]  截至2019年末,仁裏集鎮户籍人口為53351人。 [2] 
民國元年(1912年)後,屬長清縣八區;1984年4月,改公社為仁裏集鄉和大張鄉;2000年6月,大張鄉、仁裏集鄉合併為仁裏集鎮。 [1]  截至2020年6月,仁裏集鎮轄99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仁裏集村。 [1] 
2019年,仁裏集鎮有工業企業38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個。 [2] 
中文名
仁裏集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
地理位置
齊河縣西南部
面    積
125.33 km²
下轄地區
9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仁裏集村
電話區號
0534
郵政區碼
251106
車牌代碼
魯N
人    口
53351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仁裏集鎮建置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後,屬長清縣八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屬河西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二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6月,屬長清縣二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屬河西縣二區。
1950年5月,屬長清縣十區。
1952年8月,九區(大王)、十區(仁裏集)合併為十三區。
1956年,改屬齊河縣,稱仁裏集區。
1958年3月,撤仁裏集區設辛店屯鄉、牛集鄉、松林趙鄉;同年9月,3鄉合併成立仁裏集公社(駐仁裏集村)。
1965年5月,析仁裏集公社西部設立大張公社,東部仍稱仁裏集公社。
1968年12月,大張公社併入仁裏集公社。
1969年12月,又將大張公社劃出。
1984年4月,改公社為仁裏集鄉和大張鄉。
2000年6月,大張鄉、仁裏集鄉合併為仁裏集鎮。 [1] 

仁裏集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仁裏集鎮轄99個行政村:張塘子、北潘、北王、邊莊、菜園、曹莊、柴窪、大柴、大高、大田、大張、翟寺、東李莊、東潘、東王、東張、董集、董營子、段莊、高趙、官莊、郭莊、國莊、海子、韓胡、後劉、後宋、後屯、后王、後燕、花趙、黃樓、黃莊、蔣莊、靳莊、靖池、客王、李集、良莊、劉莊、馬莊、曼莊、梅莊、南潘、南張、牛集、牛莊、前劉、前宋、前屯、前王、前燕、仁東、仁南、仁西、榮莊、汝莊、三合、尚莊、石橋、石圍子、史莊、松林趙、宋集、蘇塘子、孫莊、索莊、田東、田西、王北、王東、王南、王堂、王西、魏官、魏莊、武莊、西柴、西高、西李莊、西劉、肖姚、辛北、辛東、辛南、辛鋪、辛西、辛中、姚莊、棗楊、張鋪、犍子張、律目趙、鄭坊、鄭營子、鄭莊、周莊、朱莊、左莊。 [1] 
截至2020年6月,仁裏集鎮轄99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仁裏集村。 [1] 
仁裏集鎮區劃詳情
官莊村
張塘子村
馬莊村
石圍子村
西劉村
郭莊村
北潘村
曼莊村
史莊村
肖姚村
國莊村
北王村
梅莊村
松林趙村
辛北村
海子村
邊莊村
南潘村
宋集村
辛東村
韓胡村
菜園村
南張村
蘇塘子村
辛南村
後劉村
曹莊村
牛集村
孫莊村
辛鋪村
後宋村
柴窪村
牛莊村
索莊村
辛西村
後屯村
大柴村
前劉村
田東村
辛中村
后王村
大高村
前宋村
田西村
姚莊村
後燕村
大田村
前屯村
王北村
棗楊村
花趙村
大張村
前王村
王東村
張鋪村
黃樓村
翟寺村
前燕村
王南村
犍子張村
黃莊村
東李莊村
仁東村
王堂村
律目趙村
蔣莊村
東潘村
仁南村
王西村
鄭坊村
靳莊村
東王村
仁西村
魏官村
鄭營子村
靖池村
東張村
榮莊村
魏莊村
鄭莊村
客王村
董集村
汝莊村
武莊村
周莊村
李集村
董營子村
三合村
西柴村
朱莊村
良莊村
段莊村
尚莊村
西高村
左莊村
劉莊村
高趙村
石橋村
西李莊村
/

仁裏集鎮地理環境

仁裏集鎮位置境域

仁裏集鎮地處齊河縣西南部,東、東南與趙官鎮、馬集鎮為鄰,南、西南與東阿縣接壤,西與茌平縣毗連,北、東北與潘店鎮、胡官屯鎮相連, [1]  行政區域面積125.33平方千米。 [2] 
仁裏集鎮

仁裏集鎮土地資源

2011年,仁裏集鎮有耕地面積111737畝。 [1] 

仁裏集鎮人口

2011年末,仁裏集鎮總人口5233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506人,城鎮化率6.9%。另有流動人口3750人。總人口中,男性26690人,佔51%;女性25644人,佔49%;14歲以下17240人,佔32%;15—64歲27526人,佔52%;65歲以上7568人,佔1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2318人,佔99.97%;有滿、土家2個少數民族,共16人,佔0.03%。2011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8.0‰,人口自然增長率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7人。 [1] 
截至2019年末,仁裏集鎮户籍人口為53351人。 [2] 

仁裏集鎮經濟

仁裏集鎮綜述

2011年,仁裏集鎮完成財政總收入290萬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0萬元,比上年增長40%。 [1] 
2019年,仁裏集鎮有工業企業38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0個。 [2] 

仁裏集鎮農業

2011年,仁裏集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6億元。 [1] 
仁裏集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9萬噸,人均2082.3千克,其中小麥5.6萬噸,玉米5.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蔬菜。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為2萬畝,產量500噸;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4.1萬噸。 [1] 
仁裏集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牛飼養量2萬頭,年末存欄2.8萬頭;生豬飼養量8萬頭,年末存欄4萬頭;羊飼養量3.6萬隻,年末存欄2.2萬隻;家禽飼養量160萬羽。 [1] 

仁裏集鎮工業

仁裏集鎮以化工、紡織、機械加工、木材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1.5億元,佔生產總值的65%。2011年,工業企業95家,職工4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 [1] 

仁裏集鎮商業外貿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商業網點420個,職工162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6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城鄉集貿市場8個,年成交額7億元。外貿產品生產企業2家,2011年,出口總額150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50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阻燃劑,銷往日本、東南亞、歐美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 [1] 

仁裏集鎮金融業

2011年末,仁裏集鎮境內有2家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1億元,比上年增長15%。 [1] 

仁裏集鎮社會事業

仁裏集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792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12所,在校生2930人,專任教師20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98人,專任教師6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仁裏集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37個;各類文化專業户55户;各類圖書室40個,藏書20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124人。2011年末,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户1.1萬户,入户率92%。 [1]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30.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18%。 [1] 

仁裏集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各級醫療衞生機構2個,門診部(所)37個;病牀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112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45名,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人,註冊護士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0.8萬人次。99個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1] 

仁裏集鎮社會保障

2011年,仁裏集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702户,人數2454人,支出207萬元,比上年增長30%,月人均70元,比上年增長31%。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94.3萬元,比上年增長10%。社會福利費20萬元,比上年增長31%;敬老院牀位10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5人。社區服務設施3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30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4萬元,使35人(次)困難羣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55萬元,比上年增長18%;基金支出合計55萬元,比上年增長18%。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6萬人,參保率98%。 [1] 

仁裏集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仁裏集鎮有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5萬份(冊)。2011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萬門,固定電話用户6000户,電話普及率達到40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户12000户;互聯網用户1500户。 [1] 

仁裏集鎮交通

2011年,仁裏集鎮境內有胡潘路橫貫全鎮,縣鄉道18.9千米。 [1] 

仁裏集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仁裏集鎮因鎮人民政府駐仁裏集村而得名。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陳先運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山東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1月:2455-2456.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 289.
  • 3.    仁裏集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