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者無敵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的詞語)

鎖定
仁者無敵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於天下的。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
中文名
仁者無敵
外文名
Benevolent invincible
作    者
孟子及他的學生
出    處
《孟子·梁惠王上篇》

仁者無敵原詞信息

詞語解釋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於天下的。如《孫子兵法》中説“上下同欲者勝”。施行仁政是“因”,上下同欲是“果”。或者説:施行仁政,是實現“上下同欲”的必由之路。
近義詞語:得道多助,仁者無憂 [1] 
反義詞語:失道寡助,眾叛親離 [1] 

仁者無敵作品原文

梁惠王①曰:“晉國②,天下莫強③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④,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⑤;南辱於楚⑥。寡人恥之,願比⑦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⑧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税斂,深耕易耨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2] 

仁者無敵作品註釋

梁惠王:戰國時期魏國國君。
②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
③莫強:沒有比它更強的。莫:沒有哪一個,否定性無定指代詞
④東敗於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與齊戰於馬陵,兵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
⑤西喪地於秦七百里: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勢漸衰,秦屢敗魏國,迫使魏國獻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里地。
⑥南辱於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將昭陽擊敗於襄陵,魏國失去八邑。
⑦比:替,為;一:全,都;灑:洗刷。全句説,希望為全體死難者報仇雪恨。
⑧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
⑨易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2] 

仁者無敵作品譯文

惠王説:“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説:“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税,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製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鋭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捱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説:‘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 [2] 

仁者無敵背景介紹

從一般的請教到傾訴苦衷,尋求雪恥圖強的良方。梁惠王已經對孟子信任有加了。
孟子因此也不再賣關子,而是直截了當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其實還是不外乎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問題。
在物質生產方面,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刑罰,二是薄賦税,三是深耕易耨。雖然省刑罰屬於法治,薄賦税屬於財政,深耕易耨才屬於農業生產。但説穿了,前兩項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積極性,發展生產。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主要還是教育問題,不過,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識還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這裏依然強調的是“孝、悌、忠、信”。
只要這兩手都抓住了,國無論大小都可以發展壯大。
小國可以打敗大國,弱國可以戰勝強國。因為,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孟子當然也不是隨便提虛勁,而是具體分析了敵對國的致命弱點,最後才鼓勵惠王,請他不要懷疑自己的治國良方。
其實,莫説梁惠王,就是我們今天聽了孟子的一番闡述申説,不也是認為很有道理的嗎? [2] 

仁者無敵作品出處

《仁者無敵》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 [2]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仁者無敵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鋭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 [1]  “人之初,性本善。”
參考資料
  • 1.    《影響小學生一生的成語故事》(吉林大學出版社)
  • 2.    《孟子譯文》  .大道家園[引用日期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