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義街

(清朝咸豐年間街道人家)

鎖定
清朝咸豐年間,襄陽有兩個大户,一個是單家,主人單懋謙是當朝宰相;一個是楊家,主人楊君盤是安襄荊鄖總紳士,兩家住一條街,門對門。這兩家的家族親戚倚仗權勢,在城裏啓梁造屋,搶佔屋場,把城裏的一條路擠得只剩幾尺寬。誰要打這兒過,騎馬調不過頭,挑擔換不過肩,人們稱這兒叫“巷道子”。
中文名
仁義街
外文名
Renyi Street
年    代
清朝咸豐年間
地理位置
襄陽
相關記載
有一年,楊家又要擴建大院,牆根腳下到巷道子中間。單家見楊家佔了便宜,就不依啦,説佔了這邊的屋場。楊家偏不認帳,説巷道子是楊家屋場。兩家鬧得不可開交,縣衙、府上都不敢管這個閒事。單家見楊家死不服輸,就寫了一封家書,叫單大少親自送到京城給單懋謙,想用當朝宰相的行勢來壓楊家。
嗨,難怪人們説“宰相肚裏能撐船”,你猜單懋謙看了信咋辦?他二話沒説,提筆就在紙上寫道:“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教訓家人,眼皮子莫太淺了,要給後人留下好名聲!不光那一牆不爭,還要讓兩牆!單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氣兒都沒緩過來,又打馬趕回襄陽,趕緊差工派役,準備挪牆。這挪牆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動,單家硬是把臨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擺治椽木檁條,重新下牆腳,比蓋新房子費的功夫還大!你説要用好長時間?花好些錢?
大門大户的牆,都是三、四尺寬,兩牆一讓,巷道子就寬了丈把子。城裏百姓們見單家騰寬了巷道子,説單懋謙肚量大,積了功德。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楊家本想多佔點兒屋場,沒想到單家來這一手。楊紳士想,人家單家恁大的行勢,還這麼大肚量,我楊君盤要是還死腦筋,豈不遭眾人嗤笑?人家能積功德,我就不能積功德?想到這兒,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牆也往裏縮了幾尺。
這一來,巷道子不光騎馬能調頭、挑擔子能換肩了,三張牛車並着走還大寬大展呢!從這兒起,人們稱巷道子叫“仁義街”。